酷暑来临,杭州市有关部门再次向市民开放地下人防设施纳凉。这一举动,已经成为杭城夏季改善民生的“老规矩”了。不过,在大伯大妈们享受防空洞内的阴凉时,会发现今年的“老规矩”里有了“新内容”:不少防空洞内设置了一个小舞台,将有文艺志愿者来为纳凉者表演节目。
一点小小改变,为一个善举“锦上添花”。其实,杭州市在夏季向市民开放地下人防设施的措施行之有年,但年年有新变化,从少数设施开放到广泛开放,从要市民自带椅凳到主动配备座椅,从没有茶水供应到免费提供饮用水……而如今的小舞台,更是再一次让百姓感受到主管部门的周到,以及为民办事不懈怠的工作状态。
由此宕开一笔,说说冬天里的一件事。春节前后,访贫问苦也是各地的一项常态工作,年年如此。一到年关,许多困难户家中就会堆起五六桶色拉油、七八床被子,也许还有十多袋大米。惯性思维让慰问者觉得,这些物品是这个特定时节最应景的东西。于是乎,甲领导去慰问,拎着油、大米和被子;乙党支部帮扶对子,拎着被子、油和大米。困难群众见来者一番好意,自然都是道谢接受。只是这油一时吃不完,要分解变质,大米更会生虫发霉。只有被子不会坏,不过,体积庞大,往哪里放呢?有的困难户经常接受这样的慰问,这被子岂不堆成山了?
与这一现象异曲同工的是,每到3月5日学雷锋,有敬老院的老人要被志愿者拉去洗上好几遍澡,收拾好几回头发。够敬重,却也够折腾!
无论是夏天开放地下防空设施,冬天访贫问苦,还是学雷锋做好事,就像“四季歌”每年必唱,缺了还真不行。但是,为什么有些事越做越好,受到人民群众广泛的赞誉,而有些事情操作起来却让人咂出点怪味道来呢?笔者以为,还是要搞清楚这“四季歌”为谁而唱的问题。若真心为老百姓而“唱”,就得设身处地为百姓着想,从群众的实际需要出发去谋划、安排工作。“唱”者用心,“听”者动情;若仅仅为“唱”而“唱”,应付交差,那当然就会流于形式,以致“锦上添花”添不对地方,“雪中送炭”炭是潮的。民生“四季歌”,并非“想唱就唱”就能“唱得响亮” 。能否唱得好,说到底是一个以人为本的观念在莅事者脑袋里是否扎根,并内化为各项工作指导思想的问题。
看看夏天杭城防空洞里越来越多的便民利民设施,再想想困难群众家里睡几十年都用不完的被子,许多道理已不言自明。真希望今年各地的民生“四季歌”调门再换一换,歌词再改一改,让人民群众能听了开心舒心更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