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2版:本省要闻
3  4  
PDF 版
· “小荷冒尖”畅想
· 象山曝光
“留宿”小区公车
· 小手牵大手
清洁进万家
· 靠得牢的“管家书记”
· 开创现实与虚拟旅游新模式
· 温岭农民摆下农产品PK大擂台
· 网上可查医药行贿黑名
· 姚庄:小镇抒写大文章
· 杭州八成多孩童未办“少儿医疗险”
· “军歌嘹亮”浙江省军歌
演唱表演大赛圆满结束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7月9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做强工农业,让农民增收渠道更多;改造旧村落,让农民居住环境更好;建立社保网,让农民生活有保障……在浙沪接壤的一个小镇,全镇农民正用自己的双手把小康社会蓝图化为美好的现实——
姚庄:小镇抒写大文章
  作为浙江接轨上海的第一站,嘉善县姚庄镇面积30.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不过2万人,是个名副其实的小镇。

  以小见大,却是不少到过姚庄的人的感悟。这个镇去年工农业总产值75亿元,排名从全县末尾一跃而名列前茅;企业从零起步,短短6年成了引资高地,今年上半年实际利用外资5460万美元,远高于包括上海枫泾在内的周边乡镇,令人刮目。

  姚庄人的感受更加直观。对外介绍姚庄,许多人从过去的“不想多说”改为如今的“底气十足”。心境的变化,折射出这个地域小镇在老百姓心中分量的与日俱增。

  “小个子”蕴藏“大能量”,是姚庄镇发展思路之变使然,那就是坚定不移地走全面建设惠及全镇人民小康社会的道路。

  5000多农民成为稳定就业的工人,种植大棚蔬菜户均收入4万元——全镇农民人均收入近年来年均增幅10%

  姚庄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近年来每年以10%左右的速度递增,去年高达9318元。细分收入构成,其中六成以上来自非农产业。

  现年56岁的姚庄村村民孙海林“洗脚上田”了,在集镇的万源时装有限公司当门卫。他给记者算了笔账:每月1000多元的工资,加上100多元的房屋月租金,年收入少说也有近2万元,远高于过去种田的收入。

  孙海林的“上岸”得益于镇里发展思路的调整。利用紧邻上海、苏州的区位优势,姚庄镇狠抓招商引资,6年间吸引了110多家效益好、环保型、科技含量高的企业落户。

  以工业化、城市化和发展区域经济为载体,姚庄农民加快向二三产业转移。在镇便民服务中心,记者看到一张张填得密密麻麻的个人求职登记表。工作人员老沈说,他们负责联系企业,免费帮农民找工作。劳动部门还对农民培训实行补助,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目前,全镇劳动力的非农化率已达65%, 5000多名农民端上了“新饭碗”,成了稳定就业的产业工人。

  大量农民的转移就业,为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创造了条件。姚庄镇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做大做强做优农业,努力破解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农业萎缩、农民失落的难题。

  一个个蔬菜大棚由此把田野装点得五彩缤纷;一袋袋蘑菇俏销上海、江苏;一次次节会“吆喝”使黄桃从提篮小卖摇身一变为国宴食品……9000多亩黄桃、1900万平方尺的蘑菇种植、栽培面积,分列全国和全省乡镇前茅;种植大棚蔬菜去年户均收入高达4万元。

  种养大户不断涌现,带动许多村民打零工。在高高的菇棚边,展丰村的曹引根忙得不可开交。“一个棚一茬1500公斤草菇,少说可卖1.5万元。”曹引根说,一年四季都可产菇,28个菇棚年产值上百万元。帮老曹打工的20多个村民收入也不少,每天干下来可赚五六十元。(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水泥村道两旁新农舍错落有致,连锁超市、文化室应有尽有——整洁的村庄取代了路不平、灯不明、水不清的旧村落

  逐渐富裕起来的姚庄人不再满足生活在路不平、灯不明、水不清的旧村落里,改善落后生活条件的愿望像发展经济一样迫切。

  姚庄镇先后投入4000多万元,对所辖的9个行政村进行村庄整治。条件较好的村进行了统一规划,道路、住宅、服务设施布局合理,危房、旧房拆除了,平整的水泥村道两旁新农舍错落有致;在暂时还不具备条件进行较大规模改造的村庄,也从农民的迫切需要做起,通过改水、改厕、改灶,生活设施和生活环境为之一变。

  指着挨家挨户门口放置的蓝色垃圾筒,展幸村的张文良深有感触。他说,过去大家把各种垃圾往门前屋后、河边一倒了事,弄得四周又脏又臭。每到夏天,外出乘个凉,被蚊子追着跑;在家吃个饭,要忙着赶苍蝇。县城的亲戚上门探亲来去匆匆,连水都不肯喝。老张说:“还不是因为村里脏!出门一不留神就踩上鸡粪鸭屎。现在搞垃圾集中收集处理,环境变好了,连我那小孙子也都跟我说家里没苍蝇了。”

  村庄整治推进了人口和居住地的集中,姚庄农村接受城市辐射的能力大大增强,农民享受到了更多的城市公共服务:一条条康庄公路修到了村口,全镇10分钟交通圈贯通;昔日简陋的小商店,变成了统一配送的乡村连锁超市和“放心店”;村村建起了文化室、篮球场……

  “过去卖东买西靠支橹,现在道路通达有奔头。”说起通村公路,北鹤村的袁小其情不自禁念起了三句半。北鹤村四周环水,袁小其过去卖黄桃要晚上10点多装货,走四五个小时的水路到上海,一宿不能睡。遇到下雨天河水暴涨关闸,船只被迫中途停航,大量桃子被捂烂,只能忍痛贱卖。自从建起红旗塘大桥后,货车直接开到田头,省去了折腾之苦。他高兴地说,就连村民们过去不屑一顾的落果,现在也成了罐头厂做桃浆的宝贝,仅此一项就能“捡”上几十万元呢。

  125户低收入农民有了最低生活保障,2386名被征地农民有了养老保险——农民共享越来越多的改革发展成果

  这是记者看到的温馨场面:在姚庄镇敬老院,43位“五保”老人分坐在大圆桌前,吃着丰盛的午饭。主菜有鱼、肉和青菜,饭后还有水果。已是耄耋之年的顾阿本激动地说:“平时一日三餐会按时送到我们手中,生病了还有人照顾……我有福气活到100岁!”

  在姚庄,农民开始像城市居民一样,享有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济、弱有所助、幼有所学的权益。近年来镇里拿出5000多万元,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和社会保障。

  125户低收入农户被纳入了最低生活保障范围,200位低保农民人均月补金额102.5元;

  除了帮助联系工作,政府给2386名被征地农民办理了养老保险,其中1759人已开始领取每月200多元的养老金;

  原先分散在各个村校的1000多名学生集中到镇中心小学就学,享受优质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质量,上学、放学全部有专车接送……

  “我们农民最担心的是生大病。”北鹤村老农钱根喜说,他身体一直不好,过去看病为凑医疗费要东挪西借,只好能拖就拖、能扛则扛。自从参加新型合作医疗后,他先后动了3次手术,报销了1.5万多元,去年还免费参加了有生以来的第一次体检。老钱感激地说:“确实省了不少钱。养个儿子都没介好。”

  不仅仅住院。今年起,姚庄镇对参合农民进一步降低报销门槛,实行门诊“刷卡看病,在线实时结报”。记者发现,姚庄镇每个村都有百余平方米的医疗室,里面诊疗室、观察室、处置室一应俱全。许多携带医疗卡前来就诊的农民连连称便。镇卫生院有关负责人说,由于社区卫生服务站平均处方金额低,估计今年全镇农民可减轻医疗负担250万元以上。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本省要闻 00002 姚庄:小镇抒写大文章 2007-7-9 48256F32002924A6482573120052DC1D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