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5版:钱塘江
3  4  
PDF 版
· 共枕名园之辉
· 初识杨梅
· 有一种感动叫真情
· 曹娥江边的
怀念
· 英台故里的遐思
· 行进在
虞山舜水
· 白·马·湖·感·怀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7月6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初识杨梅
■郭祥勤
  我来自北方,这是我第一次见识杨梅。

  采风队伍刚拐入驿亭镇的叉路口,迎面一座充气式的牌坊映入眼帘,上面写着:“二都杨梅节欢迎您”,图文并茂的宣传牌十分醒目。

  在苍翠起伏的山岙间迤逦而行,路旁不时有摆摊的果农叫卖一篮篮的杨梅。我贪婪地凝视着暗红色的杨梅,想看清它的模样,车子一闪而过,也看不清楚。索性把目光扫描在近旁的山包沟壑间,寻觅着杨梅的倩影。但我从未见过杨梅树的尊容,只能兴致勃勃地观赏着一闪即逝的窗外景物,追思着我对“杨梅”一词的最初印象。好像是在一位著名作家的一篇游记中仅记的一句话:在杨梅熟了的季节……我当时就感到茫然不解:“杨梅熟了”是何季节呢?杨梅是什么样的?还悻悻无知地责怪作者隐秘不露。

  翻过一道山岭,前方两山夹峙间有一泓碧水的湖泊,熠熠如镜。转过一个山弯,四面峰峦叠翠,终于来到了缀满杨梅的果园。我迫不及待地近前打量着杨梅,圆圆红红的杨梅娇艳多姿,惹人喜爱。我顺手摘下一颗粉红色杨梅,送入口中,牙齿轻叩,霎时酸得我咧嘴吐出,不料却让同来的摄像记者摄入镜头,露出我的狼狈相。热情的果园主人老姚从梅林里闪了出来,迎我们就坐在梅林下。接过主人端来的杨梅品尝,甜酸适中,沁人心脾。梅林中不时看到忙碌的人们肩挑、手提着一篮篮杨梅进行分捡包装。老姚喜滋滋地说,自己承包了这里三百多亩梅林,收获季节要雇用工人采摘,梅林年收入在40万元左右。出于对杨梅的好奇,我在梅林里钻来钻去,观看杨梅的枝头似菊花形状,四面散开的叶片,浓浓密密。

  据资料载,早在1500年前,在江南就流传着“稽出杨梅世无双,深知风味胜他乡”的诗句。对于杨梅的称谓,说是“杨梅,因其形如水杨子而味似梅,故名杨梅”。上虞二都的杨梅也是有案可籍的,清光绪25年《上虞县志》载:“嘉泰志及万历志盛称山、会、余、萧而不及虞邑,今吾邑所产者盛于他邑。”老姚还告诉我们,二都杨梅还有水晶品种,俗称“白沙”的白色杨梅,它的口感更另有一番风味,这又是二都杨梅的一绝。当我问及杨梅何时开花,花形如何,老姚说很难见的,他母亲三十多年前见过一次,开在叶片根部的枝条间,不及米粒大的红色球状,大都在年三十的午夜后才开,花期不足两小时。我们听了,不禁嗟叹:比“昙花一现”还要难觅!

  二都的杨梅林让我大饱了眼福、口福,诠释了我以前对杨梅的漠然心迹。果农老姚的热情好客、梅林深处的阵阵欢声笑语,满山遍野红艳艳的杨梅,这是一幅多么温馨和谐的丰年图画啊!回望山岙里薄雾残阳笼罩下的梅林景色,二都的梅林让人陶醉,二都杨梅已镂刻在我的心里,让我深深地眷恋和回味。

  

  [作者简介]郭祥勤,男,1963年生,安徽界首人,现任杭州市公交公司K2路车驾驶员。曾发表过《房东大娘》、《老屋情怀》等作品。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钱塘江 00015 初识杨梅 ■郭祥勤 2007-7-6 48256F32002924A648257307001A1964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