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0版:今日关注
3  4  
PDF 版
· 青少年发明援助:
守护孩子的“奇思妙想”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7月5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青少年发明援助:
守护孩子的“奇思妙想”

——提供援助,最大的意义在于保护孩子的创新精神
本报记者 李月红 张品方
  “忙了两个月,这个孩子的专利终于开始进行功能性测试了。” 作为宁波青少年发明创造援助中心负责人,胡维朗抑制不住满脸的兴奋。

  给行李箱装一个刹车片,这是13岁缪家栋小朋友的发明。最近,两家箱包企业准备把这项专利投入生产前最后的实验。胡维朗知道,一旦企业确定生产模具样品,这将是青少年发明创造援助中心成功推广的第一个青少年专利。

  根据他的预测,这项技术转让成功可能会给“小发明家”带来近20万元的收益。

  作为在全国成立的首个青少年发明援助民间组织,宁波青少年发明创造援助中心目前网罗了来自各行各业的近万人“民间智囊团”,他们的共同目标,是让青少年的科技发明不再止步于一纸奖状,而是能够申请专利,甚至推向市场。

  可以想象,这个“民间智囊团”的出现,令那些怀揣“小发明家”梦想的青少年们精神为之一振。或许,新一轮的“创新风暴”,正诞生在这个城市某个孩子的手中。

  “看,100多件小发明都堆在这儿”

  ——很多青少年的发明创造,都止步于一纸奖状

  像自行车的刹车片一样,轻握拉杆的刹车把手,两轮间的橡胶块自动控制轮子,行李箱“服帖”地沿着坡道缓缓下滑……

  在宁波市解放南路小学,缪家栋小朋友正在向记者演示“带刹车机构的行李箱”。这是他两年前的一项小发明,方便旅行者控制行李箱下滑时的速度。2006年7月5日,这项发明正式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为实用新型专利,专利权期限为10年。

  两年时间过去了。即将上初中的缪家栋正在等待宁波市东恩中学的录取通知书,曾经令他无比兴奋的专利,却还是压在箱底。唯一可见的,是家里大小行李箱已装上了他发明的刹车片。

  而作为父亲的缪坚强,却一直期盼着有企业伸来“橄榄枝”。

  “申请保留专利有一定的投入,只有走向市场才能收回成本。”缪坚强说。第一次专利申请成功后,极大地激发了儿子的发明兴趣。去年,他又陆续帮儿子申请了4项实用新型专利。仅申请费用,前后就花掉1万多元。保留这5项专利,每年还需缴纳700元。这无疑是一笔不小的投入。

  在他的书桌上,放着300多封信件,这些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成果转化邀请函。每一项专利申请成功,就会有大量的邀请函寄过来。但是对于这些邀请函“可信度”,他仍然表示一定的怀疑,每天他都要花半个小时的时间对这些企业进行研究,但是仅凭个人的信息还是不够放心,与企业接洽的事一拖再拖。

  与缪家栋的幸运相比,更多的青少年发明,则是止步于一纸奖状,或陈列品。

  “看,100多件小发明都堆在这儿。”缪坚强现在是宁波市解放南路小学的一名科技辅导员,在他负责的“启明星学院”里,堆满了学生们的奇思妙想:放大镜指甲剪、点眼液定位器、欹器式防漏节水冲水箱、方便洗衣袋……

  这些小发明在市、省,乃至全国科技创新比赛上都拿过大奖。如今,陈列柜里的样品,依然是样品;相框里的奖状,仍是奖状。只是,蒙上些许灰尘。

  “虽然孩子发明并不是为了在经济上获得什么收益,但是这么好的发明如果投入生产,一定会给百姓的生活带来很多便利。”缪坚强总觉得有些遗憾。

  “那把油漆刷真值150万美元?”

  ——青少年发明成果转化,仅凭家长之力很难做到

  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浙江三港律师事务所主任胡维朗开始关注青少年发明。

  去年,当地媒体刊登了一条消息:一名学生发明的油漆刷实用新型专利卖了150万美元。凭着职业敏感,他立即找出其中的漏洞:这种专利仅实行地域保护,在国外可以自由用,英国公司买中国产品,法律上行不通。他暗地里算了一笔经济账:一把刷子最多卖20多元人民币,利润以20%计算,即4.5元人民币,而国家对专利的法律保护仅10年,利润远达不到150万美元。

  一把油漆刷真值150万美元吗?胡维朗感觉这名学生可能受骗了。借去北京出差的机会,他顺便去了一趟北京市工商局。果不其然,购买学生专利的是一个中介服务机构。

  “得知有学生专利申请成功,这些公司立即给学生寄一个通知,声称国外企业看中,是否愿意购买,然后做评估报告、专利翻译,收取评估费和翻译费,大约2-3万元左右。接着,没了下文。”胡维朗深谙这些公司的“套路”。

  在他看来,缪坚强收到的300多封邀请函“十有八九也是骗子”。3月份,他着手汇编了一份资料《揭穿专利骗子的把戏》。暑期,这份材料将在一些学校的科技培训班里免费发放。

  “在科技发明上,青少年属于弱势群体。” 胡维朗对缪坚强“守株待兔”的做法并不乐观。很多小发明都是一些别人没有想到的奇思妙想,一旦被公开,很容易被厂家直接或改头换面地利用,却又不能追究责任。

  “专利转化也并非易事,仅凭家长之力是不可能的。” 胡维朗认为,如果有企业购买青少年的专利,合同文本的制定、专利使用许可等程序性问题,远非家长们力所能及。身为律师,一方是企业的法律顾问,一方是自己的扶助对象,这样的双重角色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胡维朗随即想到,在宁波成立一个青少年发明援助的民间组织。3月份开始,他发动律师事务所的律师们加入这个组织,没想到,提议一出,36名律师齐声响应。随后的一个多月,他们前后召集了5次会议,一起讨论成立方案。

  根据自愿原则,36名律师分成两个行动小组:胡维朗等5名律师,负责青少年发明方面的日常性援助,在校园开展讲座、发明专利法律咨询以及专利文本撰写等;其他31名律师,则以与企业打交道为主,将他们认为有价值的专利向相关企业推广,把握好成果转化实施中的风险。

  接下来,胡维朗需要寻找的,是那些能够给“小发明家们”提供发明技术指导的民间专家,因为他觉得:“法律咨询和技术指导结合在一起,这才是一个专业的民间组织。”

  “我们要做青少年的智囊团”

  ——用一双“慧眼”,让小发明家的“灵光”闪现出来

  当胡维朗找到宁波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钱爱民的时候,钱爱民正在为如何发挥宁波市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以下简称“青辅协”)的作用而苦恼。

  “青辅协”是宁波市唯一一个关注青少年发明的官方组织。每年,“青辅协”都会组织一次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从中筛选出好的小发明,送往省、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参加比赛。

  “我们有500多名校园科技辅导员和一个由7000多名各行业专家组成的‘科技专家库’,但是过去只是组织一些比赛,当当评委,太可惜了。”在钱爱民看来,这些“仅限于组织比赛的科技专家”,并不能持久地激励青少年的创新能力,更无法真正解决小发明家们的现实问题。

  胡维朗的到来,正好弥补了钱爱民的这个遗憾。

  5月1日,宁波青少年发明创造援助中心正式成立。常驻机构就设在宁波市科技咨询服务中心,安排了两名工作人员,负责日常的接待工作。

  在服务中心,记者看到,不时会有科技辅导员将学生们的发明创意推荐上来,两名工作人员着手查阅历届宁波市各类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获奖资料,厚厚几叠的获奖证书经过整理,将全部移交给科技专家库,中心的工作人员再对这些创意进行筛选、改进,或者帮助申请专利,有的甚至帮助到企业推广。

  胡维朗现在就正在为手头10多个专利找“婆家”,这其中也包括缪家栋的专利。这项专利,现在已经有当地的两家企业正在进行功能性试验,确定是否生产模具样品。如可行性高,这将是他推广成功的第一个青少年专利。根据他的预测,这项技术转让成功将会给“小发明家”带来20万元的收益。

  “每个人都会有很多奇思妙想,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把握住这些‘灵光一闪’,成为一项好发明。”钱爱民说,现在援助中心把宁波各个中小学的500多名科技辅导员以及7000多名科技专家,都吸纳进援助中心,他们的工作就是用一双双“慧眼”,帮助小发明家们能更好地抓住自己的“灵光一闪”。

  36名协会律师提供的,则是在申请专利以及发明走向市场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法律援助。胡维朗的设想是,能够针对每一个发明,制定相应的文本,帮助不谙此道的青少年们免费完成申请专利等繁杂的法律过程,并且帮助孩子将发明推向市场。

  成立初期,两家单位还自筹了5万元经费,用于免费为一些发明专利申请,以及为部分困难学生提供科技经费自助和生活学习自助。

  尽管目前具体细节还在摸索制订中,但援助中心的工作已经开始慢慢开展起来。

  对于这个民间组织,钱爱民有着这样的功能定位。“我们希望的,是成为孩子创意道路上的一支‘智囊团’,帮助他们把创造性思维更顺利地转化为成果,让他们在发明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158个发明,第1个最关键。”

  “一把刀﹢一把刀,是剪刀。”

  “一把刀﹢一把刀,是多片菜刀。”

  “一把刀﹢一把刀,是双刃刀……”

  “你看,孩子们有多少奇思妙想!”钱爱民感慨地说。在他看来,援助中心给青少年提供发明援助,最大的意义还不是让多少成果转化为专利,实现产业化,更重要的是鼓励他们的创新思维,保护他们的创新精神——“让孩子们的创新思维一直年轻。”

  现在的缪坚强,也成为了这个援助中心的一员。每周五,他都要给学生上两节小发明创造课。尽管只有80分钟,28名高年级学生还是听得津津有味。很多时候,这群学生就是在“天马行空”的发散性思维中,产生出各种奇思妙想。

  在宁波,设置科技发明创造课程的学校并不多。为了这门课,缪坚强专程从北京订购了教材《轻松发明——中小学发明创造课读本》。据说,这本教材也是香港特区小发明家培育活动教材。

  每次的校园科技讲座,更是学校的重头戏。仅500多人的小学,一有科技发明讲座,仅能容纳200多人的礼堂便挤得满当当,场面蔚为壮观。

  在缪老师的影响下,解放南路小学浓郁的科技发明氛围正在形成。至今,学生们已有41个实用新型专利,5个发明专利,158个各类科技发明获奖作品。

  这让钱爱民喜上心头。在他看来,解放南路小学的“发明热”完全可以来好好总结。

  他曾经专程到这个学校考察过。在学校的宣传栏里,一位四年级的小学生拿到了一项发明专利,这个事迹占据了整个宣传栏。很多孩子挤在那里看,大家你一言我一语:

  “真牛,爱迪生申请第一项发明专利时已经22岁,他比爱迪生早了10岁”,

  “这个发明其实是我们生活中经常碰到的,如果我细心也可以做到的。”

  在学校一侧的“启明星学院”,是学校为了鼓励学生们的创新能力专门成立的,能力较强的学生还担任学院里的各种职务,美其名曰“小院士”,里面陈列着158个小发明。不少“小院士”毕业了,还经常将一些新近的小发明拿到这里来进行技术改进。

  “158个发明,第1个最关键。”钱爱民十分欣慰,他听说今年一位即将毕业的学生,从拿到第一项专利起,仅两年时间,就捧回了26项实用新型专利证书。“当创新氛围形成后,好的发明点子就会源源不断地涌现。”

  钱爱民和青少年发明创造援助中心所要保护的,正是这种发明创新氛围。

  “成果转化并非易事,适当的激励是必要的。”钱爱民的办法是,利用民间组织的示范效应,如同解放南路小学一样,通过提供尽可能多的帮助,激励学生们保持发明的兴趣和热情。

  在钱爱民看来,援助中心前期投入的5万元基金,对于大量可申请专利的青少年发明而言仅仅是杯水车薪,不过他更看重的是这一行为产生的示范效应,因为援助中心的成立,“势必会吸引更多的社会公益基金,以及获得相关政策的支撑”,从而“让创意成为孩子生活的一种常态”。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今日关注 00010 青少年发明援助:
守护孩子的“奇思妙想”
本报记者 李月红 张品方 2007-7-5 浙江日报000102007-07-0500019;浙江日报000102007-07-0500015;浙江日报000102007-07-0500016;浙江日报000102007-07-0500017;浙江日报000102007-07-0500018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