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8版:专版
3  4  
PDF 版
· 嘉兴“三市”并进 和谐发展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7月5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嘉兴“三市”并进 和谐发展
长三角经济强市 杭州湾滨海新市 江南水乡文化大市
  嘉兴

  “三市”并进 和谐发展

  长三角经济强市 杭州湾滨海新市 江南水乡文化大市

  “十一五”期间,“蝶变”后的嘉兴将会怎样?“就是3个目标:长三角经济强市、杭州湾滨海新市、江南水乡文化大市。”嘉兴市委领导说。

  在城乡居民的热议中,嘉兴找到了3个新的起跳点:千年运河流淌出了稻花香桑叶绿,沉积了深厚的历史与传统,这是文化支撑;呼啸而来的高速交通给嘉兴带来了速度与激情,赋予嘉兴无限想象,这是创新支撑;蔚蓝的海洋打开了连接世界的新窗口,这将是嘉兴走出原有城市格局、搭建世界舞台的新引擎。

  嘉兴的独特禀赋,使多个起跳点、助跑线在这里交汇,也奠定了嘉兴无限延展的可能和化蛹成蝶的期望。

  “长三角经济强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和按户籍人口计算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位于长三角前列,综合经济实力位置前移。

  实力嘉兴活力四射

  

  站在新的起跑线上,回望过去4年,嘉兴经济一年一个新台阶:2003年全市经济总量实现位次前移,居全省第六位;2004年经济总量突破千亿元大关,成为全省第六个跨入千亿元行列的地市;2006年人均GDP达到5030美元,是继杭州、宁波之后第三个迈入5000美元门槛的城市……

  闪亮的数字带给我们的惊喜绝不仅限于此。速度快了,但城乡差距、贫富差距却缩小了,嘉兴已跨上了更高层次的发展平台。

  1984年就分配到嘉兴市统计局工作,自称对统计数字有冷静思考的钱亚畅,面对反映嘉兴经济活力的1000多个统计指标在过去4年里的变化,还是发出了这样的感叹:“连续4年地区生产总值保持13%的增长速度,增长之快、增速之稳过去罕见。过去4年,我们不但实现城市财富、企业财富和居民个人财富同步增长,且农民收入连续3年全省第一,农民收入增幅连续3年快于城镇居民。嘉兴城市居民中20%的高收入居民与20%的低收入居民收入之比由5.85∶1下降为4.35∶1,高低收入居民的收入差距在缩小,这也是我过去没有遇到过的!”

  近年来,嘉兴市始终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特别是国家实施宏观调控政策以来,针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制定下发了贯彻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确保嘉兴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文件,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2006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343.1亿元,四年年均增长14.8%,按2006年汇率计算,人均生产总值达到5030美元,实现财政总收入165.1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81.5亿元,分别比2002年增长1.3倍和1.6倍。

  着眼打造全省接轨上海扩大开放前沿阵地,坚持接轨上海开放带动不动摇,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连续开展“招商引资年”活动,注重结构优化和质量提升,利用外资上了新台阶,对外开放领先全省。2006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12.22亿美元,增长6%。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推动外贸从数量增长为主向以质取胜转变。2006年实现进出口总值126.54亿美元,增长27.5%。

  着眼打造环杭州湾重要先进制造业基地,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全面提高工业化水平。出台《嘉兴市实施工业立市、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实施意见》,注重产业集群化发展,围绕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临港工业、装备制造业和特色优势产业等四大产业集群,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重点发展汽车配件、光机电等高新技术产业。2006年,完成工业增加值724.99亿元。2006年嘉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2637.29亿元,同比增长22.6%;重工业实现产值1151.72亿元,增长26.1%。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出台《关于促进民营经济新飞跃的若干意见》,鼓励、支持发展民营经济。

  

  “杭州湾滨海新市”:港口对城市发展的带动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临港型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滨海新区成为现代化网络型大城市的重要功能区,滨海城市特色更加鲜明。

  杭州湾将崛起一座

  “滨海新市”

  

  自古至今,人类文明与河流相伴而生,而港口一直是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嘉兴如何利用港口门户,更大范围地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去年,一个攸关嘉兴整个现代化进程的重大战略决策——滨海开发战略写进了嘉兴市“十一五”规划,嘉兴吹响了从“运河时代”进军“滨海时代”的号角!如果滨海新区是一只面向杭州湾振翅欲飞的大雁,那么,嘉兴人民有理由相信,这只“头雁”不远的将来,定能引领嘉兴市区域经济这队“雁群”飞向一片绚丽的新天地……

  嘉兴市委领导指出,优势就是生产力,特色就是竞争力,把功能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必须结合自身的发展基础和发展实际,找准立足点和突破口。在建设过程中,要按照“以港兴镇、港镇联动”的思路,加大滨海新区的旧城改造力度,推进滨海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搞好景观整治和滨海空间轮廓线建设,营造“显山、露水、通海、透绿”的良好人居环境,全力提升滨海新区的功能。

  嘉兴市委提出,“十一五”期间,嘉兴市经济建设须充分发挥滨海资源优势,加快滨海开发。以滨海新区开发建设为重点,建立统筹开发建设机制,统筹规划、统筹政策、统筹协调、统筹建设,形成滨海新区开发建设合力。合理利用岸线资源,加快港口开发建设。大力发展以临港工业、港口现代物流业和滨海旅游业等为代表的临港型产业。加快滨海新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配套功能,促进要素集聚,争创开发优势。力争通过若干年的努力,把这一区域建设成为浙江省接轨上海扩大开放的前沿地区、长三角临港型工业的新兴区、长三角的区域物流中心,使之成为嘉兴最具经济活力和经济竞争力的地区。

  按照“一心为主,两翼联动”的开发思路,以乍浦港区为中心,推进海盐港区、独山港区两翼开发,形成港口整体优势,提升港口龙头地位。加强嘉兴港与上海洋山港、宁波-舟山港等周边港口的合作,抓好高等级航道网建设,积极发展集装箱运输。

  目前,滨海新区在市委和平湖、海盐、港区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对滨海开发思想统一、目标明确,开创新业的激情之火已经点燃!经济要素流动的原动力、正在形成的县(市、区)之间的协调力以及全市层面规划的执行力的“三力合一”,滨海新区的港口开发和产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机遇期。去年,滨海新区1000万元以上工业投资项目达58个,总投资近120亿元人民币,年内完成26亿元。如今,这里已经初步形成了电力、石化、能源、建材、造纸为主体的临港工业发展格局。 独山港区、九龙山旅游度假区、乍浦港区、海盐港区数十公里海岸线上的围堤和码头建设已全面启动,驱车行驶在首期100平方公里腹地上,映入眼帘的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施工景象,滨海新区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的声势已经形成。

  嘉兴人没有急于求成,而是在扎扎实实地推进滨海新城的建设。据介绍,滨海新区要一年打基础,三年出形象,五年见成效,奋斗十五年,再造一个经济大嘉兴。其内涵是:争取到2020年,滨海新区的GDP达到1155亿元,相当于嘉兴2005年的经济总量,实现财政收入135亿元,嘉兴港吞吐能力达到1.5亿吨。再经过若干年的努力,力争使嘉兴港跻身全国十大港口之列。

  “江南水乡文化大市”,嘉兴人文精神进一步弘扬,历史文化底蕴充分显现,水乡民俗文化传承发展,形成具有时代特征的江南水乡文化。

  江南水乡的“人文底色”

  

  6月18日下午,2007中国嘉兴江南文化节“五芳斋”杯江南龙舟邀请赛在南湖举行,吸引了近万名市民到场观战助威。比赛还没有开始,数以千计的市民已经挤满了四季园和会景园的湖岸边,就连小南湖、湖心岛的湖岸边,远远望去也是人山人海。

  建设江南水乡文化大市是嘉兴市“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之一,举办江南文化节是市委、市政府建设文化大市、打造“人文嘉兴”的重要载体和抓手。近年来,该市每年举办重大节庆活动,努力挖掘江南文化、名人文化、水乡文化和民俗文化,节庆活动已真正成为“艺术的盛会、百姓的节日”。

  人文精神是城市的根和魂。城市人文精神最终将决定嘉兴的凝聚力、影响力,决定其在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中的地位和作用,嘉兴已经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并为之努力着。近年来,嘉兴这座城市在一轮又一轮的人文精神大讨论中,更加焕发出蓬勃活力。特别是在市委五届七次会议上,市委作出了加快建设文化大市、打造人文嘉兴,努力增强全市综合竞争软实力的重大部署,并把培育和弘扬“崇文厚德、求实创新”的优秀人文精神作为建设文化大市的重要途径。如果说,崇文厚德、蕴灵含秀、儒雅精致是嘉兴的文化历史底蕴所显示的内涵,那么,在加快建设文化大市的今天,更要在注重历史传承的同时进一步弘扬与时俱进的嘉兴人文精神。

  围绕提高全民素质,以“南湖讲坛”为主阵地,广泛开展群众性的理论宣传活动,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嘉兴“崇文厚德、求实创新”的人文精神。积极开展文明礼仪宣传教育活动,以文明礼仪提升公民的文明素质。积极实施文化发展“六项工程”,着力推进教育、科技、卫生、体育、人才“五个强市”建设。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公民的文明素养和社会的文明程度进一步提升,市及所辖县(市、区)全部荣获省级文明城市(县城、城区)称号。市区成功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

  文化创作精品迭出,音乐剧《五姑娘》获得第七届中国艺术节文华大奖。各县(市、区)全部跨入全国或省文化先进县(市、区)行列。高中园区等一批新建教育设施项目相继完成,城乡教育差距逐步缩小,基础教育保持全省领先。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嘉兴学院以良好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科技进步水平变化保持全省领先,市及各县(市)连续三轮进入全国科技进步先进行列。成功引进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中科院嘉兴应用技术研究与转化中心、乌克兰国家科学院国际技术研究与转移中国(嘉兴)中心,科技产业化成果喜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全面发展。残疾人工作和审计、气象、档案史志、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激发文化发展的动力和活力。连续三年实施文化名城创建行动纲领,目前,全市文化产业单位4000多家、从业人员近10万人,总投资额超20亿元。先后启动了一大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并以“江南文化节”为载体蓬勃开展群众文化生活,丰富群众精神生活。大力推进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全市村级文化阵地建成率达到88.8%。

  许多年以前,有人曾经用嘉兴的特产来形容嘉兴人,形容嘉兴人像“五芳斋粽子”被捆住了手脚,像“南湖菱”没有棱角,像“文虎(谐音火)酱鸭”温吞吞。 现在,嘉兴人用自己的行动对此作了新解。他们认为,嘉兴要有像“五芳斋粽子”一样的包容性和文化凝聚力,有像“南湖菱”一样圆而不滑的诚信和理性,像“文虎酱鸭”一样温而不火有持久力,这些文化传统和人文精神对嘉兴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非凡而持久的动力。

  传承红船精神

  践行理想信念

  红船在南湖起航,共产党员理想信念的风帆在党的诞生地高扬。近年来,嘉兴市委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扎实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切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整体推进,不断取得新成绩、新进展,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嘉兴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和组织保证。

  今年以来,嘉兴市委精心组织、认真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和领导班子“树新形象、创新业绩”主题实践活动,在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中掀起了深入基层、服务群众、干事创业的新热潮。目前,全市整个活动呈现启动快、行动实、标准高、效果好的特点。

  创新活动载体,丰富实践内容。嘉兴注重结合实际,精心设计特色鲜明的活动载体和丰富的活动内容,在市、县两级领导班子和机关各部门中统一组织开展“传承‘红船精神’干部论坛——创建学习型班子”、“三走进——攻坚克难促发展”、“联心结对——密切党群关系”、“关爱民生、百团服务——共建共享促和谐”、“三公开两承诺——让群众监督”、“群众满意度测评——请群众评议”六项活动,推进活动向纵深开展。领导率先垂范,活动进展顺利。嘉兴市结合“走进基层、体察民情”,认真开展书记蹲点调研活动。目前,全市各级领导干部上下联动开展调研,共有4858人结合各自工作开展调研,走访了23245户(次)农户和17279家(次)企业,形成了“千名干部下基层”转变作风、解决问题、化解矛盾、推动工作的良好格局。

  近年来,嘉兴市坚持从构建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干部教育、培养、选拔、监督并重的工作机制出发,切实加强领导干部和干部队伍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强化领导班子整体功能。注重考虑班子的年龄、文化、气质、专业等,着力配强正职,精心配好副职,尽可能实现班子的最优化配置。改进创新教育培训方式。开展大规模培训干部工作,在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上积极探索。截至2006年底,全市已完成县处级干部“五年三个月”培训任务的90.6%。

  健全干部监督管理网络。注重防范在先,坚持正面典型和反面案例教育相结合,加大干部谈心谈话力度,公布监督举报电话,开设网上干部监督信箱,建立“组织部长约谈”制度,及时提醒、批评、告诫,使有苗头性问题的干部“刹车”醒悟。完善人才工作机制。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扎实推进人才强市战略,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在全省地市率先出台《关于健全党管人才工作机制的意见(试行)》,建立健全人才工作重要事项报告制度等7项工作制度,制定了较为科学合理、具体可操作的运行机制。开展“十佳(十大)”人才评选活动,有效激发了各类人才创新创业创优热情。

  嘉兴市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也亮点频闪:镇村组织工作规程、民主恳谈、为民服务五承办、“一员双岗”制度、选派基层干部赴实践基地挂职锻炼、选送村干部到县级机关单位跟班挂职、熟悉政策……一项项务实创新的举措,为基层组织建设不断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专版 00008 嘉兴“三市”并进 和谐发展 2007-7-5 浙江日报000082007-07-0500017;浙江日报000082007-07-0500018;浙江日报000082007-07-0500014;浙江日报000082007-07-0500013;浙江日报000082007-07-050001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