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2版:体育周刊
3  4  
PDF 版
· 百年奥运
沧桑记录
· 体育也有家庭作业
· 台州出现“爬楼族”
· “黄龙”健身节零门槛入场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6月29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黄龙”健身节零门槛入场
记者 李 春 通讯员 黄 维 文/摄
  

  “小轮车表演”、“花样轮滑表演”、“拳王擂台赛”、“步步高升”、“勇往直前”、“蹦床扣篮王”、“快乐气泡障碍跑”等趣味、竞赛项目6月中旬在浙江省黄龙第一届全民健身节一亮相,就吸引了数万名市民踊跃参加。这次黄龙体育健身节,所有项目无需报名费零门槛入场,不仅是我省公益休闲体育赛事的一次成功尝鲜,而且也填补了浙江体育史上的一项空白。

  这场主题为“健身的盛会,群众的节日”——黄龙体育健身节,由浙江省体育局主办,浙江省黄龙体育中心、中共杭州西湖区委员会、西湖区人民政府承办。健身节设置了诸如打腰鼓、扭秧歌、打太极拳等30多项群众喜闻乐见的健身、竞赛、趣味项目。在丰富的“健身大餐”中,为让外来务工者也能分享健身带来的快乐,主办者还开设了“进城务工人员专场”,所设项目与他们的生活、劳作息息相关,具有浓郁的乡土风情。量身定做了“夫妻对背”、“抗旱保苗”等健身项目,参加乒乓球专场比赛的优胜者,还可以与奥运冠军吕林过招。

  “土”得很时尚

  为进城务工人员量身定做了趣味健身专场:“夫妻对背”、“抗旱保苗”。“土”得很时尚,不少进城务工人员闻“土”而来。

  “夫妻对背”的游戏规则很简单,先由男背女按照规定线路跑圈,原路返回时则为女背男。一开始,不少大嫂大妈扭捏不安:大庭广众你背我、我背你,可是新娘子上花轿——头一回。上了场,又紧张得要命,一位来自淳安的张大嫂说:“怎能不紧张,上场比赛从来都没有过。”而真正上场了,还真不能小瞧了这位瘦弱的张大嫂,背着70多公斤的丈夫健步如飞,她憨憨地说:“比在老家挑稻子、在工地搬砖头轻松得多。”也有出洋相的,因为笑得前俯后仰,把背上的男人重重地摔在了地上。这个时候,疼痛真算不了什么,骨碌爬起,跃上背再次上路了,可谓:夫妻对背,快乐加倍。

  比这更精彩的是“抗旱保苗,力争前茅”现场。徒手抱着10瓶矿泉水,按规则跑圈。这是项体力+智力的健身游戏。跑到一半,一旦把矿泉水撒得一地,速度再快也是白搭。记者被“come on,come on”声吸引了过去,原来是一位老外抱着10瓶矿泉水在努力的“保苗”。不过因为途中矿泉水掉地上了,所以成绩不是很理想。随后上场的是来自江西的五岁小男孩李洋,只见他抱着两大瓶的矿泉水在努力奔跑,而且还跑出了42.6秒的好成绩,距最高分23.8秒也就只慢了那么10多秒。一位在保洁公司务工的参赛选手得意地说:“我在家里都练过好几回了,抱矿泉水蛮讲究技巧的。”“什么技巧?”旁人问。这位老兄笑而不答,似乎非要把冠军收入囊中。

  “抗旱保苗”也有不少趣闻。浙一建的女工杜鸣珍巾帼不让须眉。为跟男同志一比高低,她干脆把鞋子脱了赤脚上阵,无奈以微弱优势与优胜奖擦肩而过。她并不气馁,早早下了挑战书:“明年黄龙再办健身节,我们再来比一比。”

  与奥运冠军过招

  在省老年体育活动中心的乒乓球房,为黄龙全民健身节而来的乒乓球奥运冠军吕林正在挥拍与参赛选手过招。

  第一个接受过招的叫贾拥平,来自浦江,经营着一家服装加工作坊。他兴奋地告诉记者,能与奥运冠军打球,之前简直都不敢想象。“值得,太值得了!”原来,为了能争取这次机会,不仅当天关停了服装加工作坊,还特地去健身场馆热身、练手。

  前来参赛的不少还是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来自浙西江山,13岁的姜志鹏就是其中一个。他跟随父母在杭州生活多年,是望江门小学六年级学生,业余练了三年乒乓球。为了能参加这个比赛,早上6时就出了家门。可惜,一上场就被大不了几岁的小哥哥杀下阵来,小志鹏急得直掉眼泪。奥运冠军临走前,特地跟他握手,也算得了个“安慰奖”。

  10岁的吴婕怡,要比小志鹏运气得多,也坚强得多。小婕怡来自诸暨,爸爸、奶奶陪同她一起参赛。吴父介绍,小家伙在高烧39摄氏度刚退的情况下,过五关斩六将,一路杀进了决赛,并取得与奥运冠军过招的机会。

  百人攀登“塔楼”

  登山、登楼司空见惯了,谁见过登塔比赛? 18支队伍、100多人,攀登 “中国体育场第一塔楼”——21层、高87米的黄龙体育中心主体育场北塔,这在浙江体育历史上也是第一次。

  黄龙体育场建成7年来,这是首次举办登塔比赛。比赛尚没有正式开始,许多参赛选手就跃跃欲试。联合银行西湖支行职员梁坤说,“比登‘塔楼’的过程更吸引我的,是能够感受一下凌空的感受。”

  当这位长期坐办公室的小伙子,气喘吁吁登上21层时,立马打开窗户,大口大口呼吸着新鲜空气,“太美妙了,美极了!”在87米的上空,俯瞰气势恢弘的黄龙体育场,面对着是满眼的青山,远眺还能见到隐约的西湖、热闹的街市。小伙子迟迟不愿下楼,“登塔健身与登高赏景两者兼得。”这是他最大的感受。

  与梁坤的“登塔赏景”不同,25岁的孙盈东则把登塔当成了实战场。他与其他三个兄弟联手发力,累得汗水直淌、喉咙发干,并如愿争得团体冠军。

  孙盈东是117医院后勤人员,负责出车。他用一句话概括其职业的特点,“拉得出,打得响,战得胜”,24小时随时待命。“没有好的体质,肯定胜任不了工作,平时就十分注重锻炼,但这样的登‘塔楼’比赛却是第一次,很新鲜,所以跑得也很有劲。”

  来自西湖区疾病控制中心的吴小永,已经54岁,但一口气登上了21层。如此“功力”,得益于几十年坚持不懈的登山锻炼。老吴介绍,他在当兵时就开始坚持登山,“登山是项很好的运动,体质明显改善,还能增强免疫力……”说了一大堆的好处。老吴最得意的是,一口气登上北高峰,只要五分多钟。

  灯光照亮篮球场

  健身节期间,杭州黄龙体育中心的10多片室外篮球场,总是“座无虚席”。“这里平时也是常常客满的。”在一家饭店工作的金海强对笔者说,他几乎每天下午都要来这里玩上一小时的篮球。

  而夏日里能让球迷挑灯夜战篮球场的,还得感谢一位网友的留言。2007年4月,一位网友的留言引起黄龙体育中心负责人高度重视。这位网友说,他是一位在杭州工作的外乡人,十分喜爱体育运动,但感觉黄龙体育中心免费开放的体育场地不是太多。

  现在开放了哪些场所、项目?还有哪些资源可以对外开放?群众健身中还有哪些需求?一则留言,让黄龙体育中心的领导举一反三。

  事实上,黄龙体育中心在设计、建造中已经充分考虑公益性设施,包括两个占地上千平方米的大型健身苑,总计有100多件户外健身器材,全天候免费开放,成为附近居民、公司员工、外来务工人员健身、休闲的绝好场所;另外,还有一批免费开放的室外篮球场、乒乓球台等。

  商议了这则网上留言后,黄龙体育中心领导建议:把灯打得再亮一点,照亮室外篮球场。原来,在主体育场西北干道上,有一组7个室外篮球场。每天早、晚以及节假日几乎场场爆满;晚上打球只能借着月光摸黑进行。

  健身节期间 ,这个建议就得到了落实:室外篮球场亮堂了起来,而且球架柱子上张贴了“温馨提示”。晚上打球的更多了,甚至还有不少附近高校的外国留学生。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体育周刊 00012 “黄龙”健身节零门槛入场 记者 李 春 通讯员 黄 维 文/摄 2007-6-29 48256F32002924A6482573010023F415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