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8版:专版
3  4  
PDF 版
· 和谐
金东的创业创新之路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6月29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和谐
金东的创业创新之路

  和谐

  金东

  的创业创新之

  路

  六年前的一个新春,金东区从金华(市区)与义乌之间的黄金经济走廊上“破壳而出。六年来,金东区这个孕育和滋养了一代诗魂艾青和人民音乐家施光南的物华天宝之地,这个著名的佛手之乡、南方奶牛之乡,从一个传统的农业区起步,大力推进“工业强区、科教兴区、开放带动、城乡互动”四大战略,进一步确立了“构建黄金主轴,推进富民强区”的总体思路,担负起金华与义乌乃至整个浙中城市群发展共荣的使命。

  

  突破常规

  跨越发展

  

  金东区在建区之初,完全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区,不但有区无城,甚至连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也相对滞后。金东的经济更是总量小、基础薄弱,素质性、结构性的矛盾十分突出,很大程度上还是依靠低成本、低价格竞争,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因此,金东在众人瞩目中起步,就像在一张白纸上描绘图画。一开始就立下了“一年开好局,三年见成效,五年迈大步”的总目标,开始了自己独特的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征程。

  这六年多来,金东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生产总值、工业产值、全社会出口交货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均比建区之初翻了一番多,固定资产投资、财政可用财力更是翻了两番多,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生活稳步提高,社会事业蓬勃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金东区委书记朱恒钱说,金东经济的发展得益于一直从全局的高度,充分发挥金东区处在金华-义乌之间经济节点的优势,牢牢把握住奋进基调,突出富民主题,宏扬创业创新的务实作风。这六年多来是“工业、农业、第三产业”三个引擎一齐发动助推金东区经济前行。

  工业经济方面,金东区以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为抓手,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动和引导企业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目前已初步形成了电动工具、工量具、乳制品、小商品加工等优势产业,建区以来累计引进境外、区外投资项目785个,其中引进外资项目66个,实际利用外资突破1.43亿美元;新增自营出口企业139家,自营出口达到2.22亿美元,增长11.7倍。新增规模以上企业139家,其中年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9家,10家企业被列入市重点扶持优势企业,华丰、李子园被列入省成长型企业。金东区的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5.7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利税年均分别增长36.64%和46.26%。

  效益农业方面,金东起步较早,结构调整比较到位,粮经比例达到1∶9,高度重视创建特色品牌,形成了佛手、果蔬、花卉苗木、奶牛、畜禽为主的“一乡一品”特色,现有“中国佛手之乡”、“中国花卉苗木之乡”、“中国源东白桃之乡”、“中国南方奶牛之乡”等8个国家级品牌,拥有区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4家。截至目前,全区已建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58家,通过工商行政部门登记注册51家,民政部门登记的行业、专业协会7家。获省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家、市级3家、区级11家。初步形成了“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专业大户”的产业链模式。实现了统一供种、统一标准、统一品牌、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等,农产品的品质有了明显提高,市场竞争力也大大加强。

  第三产业方面,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金东经济开发区的国际物流中心初具雏形,“无水港”、“公共型保税仓库”已经建成投入使用,将全面带动浙江中西部乃至浙赣闽九地市现代化物流业的迅速发展。加快市场建设,占地22万平方米的金东新区商业文化中心将在两年内建成投入使用;仙桥花木城已经成功举办了三届中国苗木交易会、两届中国园艺资材博览会;金华汽车城一期30家经营户70多个品牌正式进驻,车管所、车辆检测中心已经进驻;汽摩配市场也已经顺利结顶;建筑装饰材料市场新址已经开工建设。加快房地产业开发,新城区引进房地产项目12家,已开工或交付使用8家,金东开发区引进房地产项目6家,孝顺、曹宅等乡镇的房地产项目全面启动,综合地价稳步攀升。大力发展旅游业,赤松山、大佛寺、桃花源等景区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以人为本

  和谐发展

  

  今年4月3日下午3时20分,金华市委主要负责人点击开通了金东区官田社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直报网络系统,金华市委常委、组织部长黄锦朝和金东区委书记朱恒钱为官田社区卫生服务站、医疗直报点启用揭牌。这是金东区首个村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网络报销直报点。金华市副市长林一心说:“农民凭借合作医疗参保条码卡,就可在家门口第一时间拿到医疗报销款,这项工作在全省乃至全国都走在了前面。这项工作将在适当时候向全区、全市推广。” “我们官田农民好福气,今天起就能在自己家门口刷卡报销医疗费了。”

  合作医疗制度让农民“广覆盖、广受益”,社区卫生服务让农民“有地方看病、看得起病”,直报点将这两个服务网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了。这种新型的卫生服务模式,是新形势下卫生工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内涵的深化和延伸,这是金东区“以人为本,促进和谐”理念在民生领域的又一次创新。目前,金东区的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参加保险的比例已经达到了95%,在全区各个卫生院或医院均设立了农民健康体检中心,已经为22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农民免费进行了健康体检。

  为了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优先发展教育事业。高标准普及了9年义务教育,全面实行了义务教育免收学杂费工作。相继撤并了40所中小学校,新建校舍16万平方米,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区11个乡镇均为市级以上“教育强乡(镇)”。重视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先后兴建了艾青文化公园、施光南音乐广场、建筑艺术公园,有6个乡镇被命名为省、市级“东海明珠工程”。群众体育蓬勃开展,竞技体育也取得佳绩。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加强,组织和实施了市级以上各类科技计划220项,其中国家级11项,省级90项,创建各类科普示范单位56家。开展了计划生育流动人口“三证合一”管理和省农村部分家庭奖励扶助试点工作,2006年被评为全省优质服务先进区。

  金东区新农村建设稳步发展。大力实施了强龙兴农、来料加工、生态安全、劳动力转移培训、教育强区创建、农民保障、示范整治、饮用水安全改造、先锋工程、平安工程等新农村建设十大工程,抓好了示范村创建和“一企一村结对共建”活动。特别是作为新农村建设龙头工程和基础工程的示范整治工程成效明显。截至去年底,全区启动322个村,覆盖人口19.8万人,占总人口的66.4%,完成市、区验收213个,单项整治32个,创省市全面小康示范村39个,其中省级12个,在全省率先完成“整镇整治”试点工作,2004年到2006年均获得金华市一等奖或特等奖。

  金东区还注重“关注民生,倚重民计”,并把这一点当作重中之重来抓。多年来,坚持用发展的办法来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保证了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以来料加工富民工程为例,年加工费收入已经达到1.45亿元。目前,全区已经初步建立了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医疗、住房、就学、就业、困难救助为内容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全面推行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参保人数达3.73万人。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工程,培训农村劳动力4.76万人,转移3.82万人。城乡低保还实现了动态管理、应保尽保,并建立了低保预备金制。金东区高度重视下岗职工、被征地农民、因灾因病致贫家庭等困难群体帮扶工作,开展了千名机关党员结对帮扶活动。实行了五保老人集中供养,供养率每年都在95%以上。启动实施了“安居工程”和“星级老年活动中心”建设,投入使用“星级老年活动中心”105个。分别在曹宅镇的杜宅村和多湖街道杨宅村建成了全国首家农村残障人公寓和全市首家社区残障人公寓。

  与此同时,金东区在党的建设方面也是成绩斐然,以三级联创为主抓手,全区“五好”村党支部已经达到60%以上,全区所有村(居)实现了村村有活动场所,并全面完成了农村党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站点建设。还以村民议事中心为突破口,有效加强了村级组织的规范运作,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不断推进,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的做法被中央媒体关注并进行了报道。

  

  抢抓机遇

  科学发展

  

  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之后,金东区作为浙中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一次面临着极大的机遇和挑战。今后五年是金东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省委、市委战略部署的重大战略机遇期,也是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金东区能不能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能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能不能把潜在的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将决定金东区在整个浙中城市群当中的地位。

  对此,金东区委、区政府的定位目标是逐步把金东建设成为浙中城市群内核的副中心,特色工业的集聚区,农业产业化的示范区和现代文明的新城区,在浙中城市群的雁阵齐飞中找到自身应有的地位。并在综合分析金东区自身面临的形势、深入思考金东未来的发展后,把“构建黄金主轴,推进富民强区”作为今后的发展目标鲜明地提出来,进一步发挥优势,实现金东区又好又快发展,振奋精神,激发全社会的创业热情。

  因此,作为接轨义乌的桥头堡,金东人当然不会对得天独厚的优势视而不见。金华市“十一五”规划将金华市区—义乌之间的高速公路(铁路)、城市快速干道沿线地区作为城市群发展主轴,作为主轴的重要枢纽与节点,金东将更加主动地积极响应、主动配合,举全区之力,高强度开发,尤其要突出金东经济开发区的节点作用。金东区将以新城区和金东经济开发区为重点,加强城市建设与管理,大力发展制造业、服务业,增强综合实力,提升竞争力。金东新城区将形成行政商贸区块、工业集聚区块、现代物流中心“一城三片”发展格局,建成区面积达到10平方公里。金东经济开发区则按照“接轨大市场、融入长三角”的总体思路,充分发挥黄土丘陵资源优势,逐步建成以新型工业为主导、现代物流为依托、生态休闲为特色的经济开发强区。

  同时,金东区在产业集聚上将按照“优一产、强二产、兴三产”的思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制造业基地,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加快发展服务业。首先是坚持量质并举的原则,加快平台建设,培育优势产业,强化产业集聚,做大规模企业。力争到2011年,全区实现工业总产值360亿元以上,培育年产值亿元以上企业50家,规模以上企业500家,规模以上企业比重达70%以上,初步形成大企业主导、中小企业共生的产业组织格局。其次是着力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围绕水果、蔬菜、乳制品、花卉苗木、畜禽等五大优势产业,抓精品、提质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同时,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强农村公共服务,全面提高农民素质。第三,把服务业作为金东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来抓。加快发展商贸流通业,重点培育新区商业文化中心、金华汽车城、仙桥花木城、浙中建筑装饰材料市场等大型专业市场;依托“无水港”、公共型保税仓库和区位交通优势,着力培育现代物流业;努力发展人文观光、休闲度假、宗教朝圣等旅游业,着力打造“住在金东”的人居品牌。

  (徐晓恩 徐赞)

  金东名片

  金华市金东区成立于2001年2月,现辖8镇1乡2街道,土地面积661.8平方公里,人口30万。

  金东区地处浙中金衢盆地中部,东邻中国小商品城义乌,南连中国科技五金城永康,西接金华城区,区位优势十分明显。金东区交通便利,浙赣铁路穿境而过,03省道、330国道横贯全境,杭金衢、金丽温高速公路和甬金高速公路在境内均设有互通口。“无水港”的开通和“公共型保税仓库”的建立,打通了浙江中西部地区出海的通道。全区电力、通讯设施完备,市场繁荣,仙桥花木城、金华汽车城和金华市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带来无限商机。

  金东新城区规划开发面积50平方公里,以义乌江为主轴线,形成一江居中、南北呼应、跨江发展的新格局。通过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高效益开发,使金东新城区成为具有现代风格和园林式的滨江新城区,成为金华市区的商业副中心、文化娱乐中心、滨江特色居住中心和金东区行政中心。浙江金东经济开发区坐落在金华和义乌两座城市的节点上,经过几年发展,一座以新型工业为主导,以现代物流为依托,以生态娱乐休闲为特色的国际性现代化新城正在逐渐形成。

  金东物产丰富,以佛手、果蔬、花卉苗木、奶牛为主的“一乡一品”特色优势明显,是“中国佛手之乡”、“中国花卉苗木盆景之乡”、“中国草莓之乡”、“中国藤稔葡萄之乡”、“中国毛芋之乡”、“中国番鸭之乡”、“中国源东白桃之乡”、“中国南方奶牛之乡”,金华火腿、寿生酒享誉海外。

  民营经济已成为工业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电动工具、乳制品、小商品加工等行业优势明显,产品在国内外市场有较高声誉,外贸出口增长迅猛。建设中的金东经济开发区、金东新城区和若干个特色工业功能区块,犹如颗颗珍珠,洒落于金东大地,成为金东区实施工业强区和开放带动战略的稳固载体。

  金东区人杰地灵,英才辈出,是我国新民主主义先驱施复亮、人民音乐家施光南、诗坛泰斗艾青的故乡。赤松宫、卧羊山等黄大仙胜迹闻名中外,大佛寺的鸳鸯林堪称华夏一绝,龙盘寺、法明寺、文昌阁、山头下、琐园古建筑群等佛都胜地和重点文物保护区历史悠久,独有情趣。始于三国时期的金华斗牛更是东方一绝。

  数字金东

  2006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54.47亿元,比2000年(下同)增长1.1倍;工业总产值120.1亿元,增长1.2倍;规模以上企业产值65.1亿元,增长4.7倍;全社会出口交货值23.3亿元,增长2.9倍;自营出口2.22亿美元,增长11.7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2亿元,增长2.3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8.8亿元,增长5.8倍;财政总收入4.27亿元,增长3.5倍,其中区级财政收入1.33亿元,增长4.5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013元,比2000年增长65%。三次产业结构从22.6∶51.7∶25.7调整为13.3∶57.8∶28.9。金东新城区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入22亿元,建成道路44公里,基本拉开了30平方公里城市路网框架,建成区面积6平方公里。金东经济开发区升格为省级开发区,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入17.5亿元,建成道路50公里,引进企业441家。

  未来金东

  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省委、市委的战略部署,大力实施“工业强区、科教兴区、开放带动、城乡互动”四大战略,坚持科学发展、统筹发展、和谐发展,构建黄金主轴,推进富民强区,全面加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促进金东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目标。今后五年,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耗减排的基础上,2011年生产总值比2006年翻一番,达到12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5000美元,财政总收入达到11亿元,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优至7∶60∶33,综合实力名列金华中等偏上水平。工业实力进一步增强,2011年全区工业总产值达到360亿元,比2006年增长两倍,其中规模以上企业产值260亿元,比2006年翻两番。规模企业500家以上,其中超亿元企业50家以上。年出口交货值达到80亿元。加快城市化进程,2011年金东新城区、金东经济开发区建成区分别达到15平方公里,全区城市化水平达到42%。到2011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万元。人口自然增长率年均控制在4%。以内,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60%,农村垃圾处理率达到100%。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专版 00008 和谐
金东的创业创新之路
2007-6-29 浙江日报000082007-06-2900027;浙江日报000082007-06-2900028;浙江日报000082007-06-2900022;浙江日报000082007-06-2900005;浙江日报000082007-06-290002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