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走进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褚晓波所长的办公室,记者见他正与该所从事水下考古专业的林国聪一起,浏览着一幅幅像动画片《海底总动员》里一样的绚丽画面。他俩边看水底考古场景边讨论,手里不停地做笔记,全力以赴做好这次亲历西沙水下考古来之不易的珍贵资料整理。
褚晓波和林国聪估算了一下,两人相加起来,在西沙水下考古时间至少有300多个小时,这是一次值得骄傲的亲历!
3月10日,林国聪有幸被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选中,参加西沙水下考古队。出发时,西沙海面上的风浪较大,为了安全起见,工作船在出发地拖延等待了好几天。经过20多个小时的海上行进,船终于到达华光礁附近的海域。但由于这一带有沉船事件,加之海上又没有航标,因此,工作船前行慎之又慎,以防搁浅。完全借助每天早上的太阳光观察海水的颜色来判断海水的深浅度,真可谓“摸着石头过河”。
工作船终于在目的地海面上停下了,可这一路上数十个小时颠簸折腾不说,即便船停在固定点上,还是不断地摇摆晃荡着。“还不如潜入水底要稳定舒服些!”林国聪和几名年轻伙伴立马穿上潜水服,个个迫不及待地下去了。“哇,好一个漂亮美丽的海底世界!”在这晶莹剔透的海水里,能清清楚楚地欣赏到覆盖着整个海底的那一丛丛色彩斑斓的珊瑚以及游鱼……
林国聪回忆说:“西沙的海水清澈得可看20米远,水下作业如同白天干活;而在我省沿海一带潜入海底时感觉却像夜晚,水质最好时能看清50厘米就不错了,因此,可见两地水下考古难度天差地别。”
3月15日,“2007西沙水下考古”正式展开。林国聪作为“主力队员”上阵,正式的水下考古队员只有20多人,他们分成摄影摄像、文物、发掘、绘图四个组,每个人的任务由队长视各个队员的综合能力安排。林国聪算得上是队里一名技术能力非常全面的“得力干将”,于是每个组都离不了他。
当林国聪和队友们第一次看到华光礁Ⅰ号沉船的时候,心情格外的激动。“该沉船位于环礁内侧,刚看到时还以为是上面长着珊瑚的一大块礁。 ”据他介绍,此次发掘可称是中国水下考古有史以来最珍贵、最科学、最严谨的一次。考古人员在遗存分布点布置了50个探方,总发掘面积约370平方米。在扰乱层揭露完成后,沉船以及大量的瓷器、铁器、朱砂等遗留物完全展露在人们眼前。“我们这次采集到基本完好的器物就达到近万件,其他零缺碎物更是不计其数!华光礁一带的水很浅,在提取文物的过程中,一些动力设备都用不上,只好靠队员们用手一点点挖,一点点掏,很多人的手指都被珊瑚割破了;发掘出来的器物装在塑料筐子里,然后送上船……”林国聪回忆说。
二
“水底世界有着迷人的诱惑力,每一次的水下新发现,总是让人有说不出的高兴与激动,几乎天天都有新感觉。” “水下是另一个世界,全新的世界,而且往往不发现则已,一发现惊人。”这是褚晓波的心得。
办公室里,褚晓波和林国聪你一言我一语,讲述着一次又一次的美好经历。“面对的一个最大难题是如何给残长20米的南宋古沉船以及发现的大面积淤积器物拍摄全景照片,要知道这片水域的水深只有2至3米。最后,小林施展绝活,在水下垂直摄影基础上把一张张照片精心拼接起来,其中最大的那张沉船全景图由300多张照片组成。”说到这里,作为文物考古研究所负责人的褚晓波,为自己所里有这样一位水下考古技术能手而感到自豪。
“你比林国聪晚去20多天是怎么回事?”记者问。褚晓波告诉记者,他是作为“后援梯队”去的,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领导考虑到宁波是全国首个建立水下考古工作站的城市,要承担起未来这个地区的水下考古重任,必须要创造机会,让宁波有更多的考古人员参加像西沙这样重大的水下考古实践。褚晓波是搭乘补给船前往的,有着与林国聪一段同样艰辛的“海上之路”,其间,他由于晕船难耐,整整27个小时无法吃喝。
4月10上午10点半,补给船到达西沙华光礁,接近“弹尽粮绝”的“先头部队”一个个兴奋不已,而林国聪见到自己的所长“加盟”,更是激动得跳了起来。当褚晓波走进工作船才明白,船上只剩下一些罐头食品了……
对于褚晓波而言,4月12日真是个难忘的日子,这是他第一次潜水。他先是练习带面罩、吸管游泳,尔后由林国聪带着他下潜“试水”,在那绚丽多彩的海底里,他开始练习水下摄影摄像技术等。1天、2天、3天……经过10多天摸索实践,褚晓波很快掌握了水下考古的一些基本功。在连续高负荷的工作强度下,褚晓波变得又黑又瘦,体重足足下降了5公斤。国家博物馆中国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主任张威笑着恭喜他说: “你可以提前结业了。”于是,褚晓波高兴地称自己为 “三期半”学员。
三
自从出海的那天起,工作船里就是水下考古队员们的家,他们除了工作外,海上的吃饭、住宿、娱乐等都与陆地上截然不同。
因带到船上的食品都须存放较长时间,所带的蔬菜有:苦瓜、青瓜、南瓜、洋葱、茄子、包心菜、红萝卜等;肉类主要是鸡、鹅、猪肉。时间长了,老吃这些东西难免会感到伙食单调,而对于林国聪和褚晓波来说,好在“近水楼台先得月”,每当晚饭后,他们俩就喜欢钓鱼去,那里的鱼特别好钓 ,几乎每晚都大有收获,于是“现捞海鲜”便成了他们的佳肴。
除了做饭、饮用的桶装水外,渔船的底舱里也蓄有淡水,但船外的海水会慢慢渗透进去,所以这些水只好用来刷牙、洗澡。结束一天的水下考古后冲澡是必需的,一般是从底舱打点水冲一冲,后来,队员们在船上动手安装了一个大桶,把水引上去当作“淋浴设施”使用,这就是最先进的了。
夜里是人们一天中最放松的时刻,想睡觉就闭上眼睛;如不想睡就写日志、聊天、绘图、煮咖啡、玩联机游戏等等。一些人还利用朝夕时间搞摄影创作,天空中美丽的朝霞、海面上飞翔的海鸥等便成了他们捕捉镜头的主要对象。
在海上,考古队员们成了环保的严格执行者。水下的生物系统很复杂,一般在水下工作的时候,他们不会轻易去触摸那些生物。甚至连那些腐烂的蔬菜都不忍心往海里扔,用完的电池、塑料瓶更是统一收集起来。
终于,西沙水下考古项目第一阶段工作宣告圆满完成预期目标任务,海上的日子总算是熬过来了,船只返航。就在离海南岛五六个小时的海面上,褚晓波的手机响起了第一声信号……
早上7点多,水下考古队成员顺利登上海南岛,他们先是忙着给家里打电话报平安;尔后队长征求意见“想吃什么?”大家异口同声地说道:“想吃一大碗面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