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如一条横空出世的巨龙,杭州湾跨海大桥从海盐县大桥新区东港村入海,直插南岸。3年多来,这里农民的无私支持,就像一个个坚实的桥墩,共同撑起了这座举世瞩目的大桥。
老房子变成了一个个桥墩
跨海大桥全线贯通,东港村63岁的农民蒋金华特别兴奋。他指着穿村而过的大桥自豪地说:“我家的老宅基地上,就竖着一个桥墩。”
2003年底,蒋家的房子列入大桥工程拆迁范围。听说跨海大桥要从自家住房上过,老蒋一时有点不知所措:“我们一家人住哪儿去?”但他明白这座大桥的分量和即将带来的变化。几乎没有犹豫,蒋金华爽快地在拆迁协议上签了字。当时,老伴还直埋怨他为什么“要价”不高一点。“我老伴哪里知道,这大桥一通,我们这里就是黄金宝地,带来的好处太多了。如果眼光不远点,只顾着自家一点小利益,只会耽误大桥的工期。” 蒋金华说。
大桥开工后,蒋金华家的房子被拆了。看着住了20年的房子化成尘土,蒋金华心里一阵酸楚,而这时,他家的新房还没来得及造,一时成了无家可归的“流浪者”。老蒋也没有给政府添麻烦,找到一家亲戚寄住。
8个月后,蒋金华的新房终于落成了。如今,蒋家的农家别墅已装饰一新,老蒋爽朗地说:“当初不拆迁,哪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现在这里企业多了,在上海打工的儿子也想回来,一家人就要团聚了。”
骑车8小时到嘉兴买酱鸭
在大桥建设工地,经常有一位老人骑着自行车,车把上挂着两只大铁笼,里面放着许多大桥建设者爱吃的文虎酱鸭。老人是郑家埭村72岁的村民吕金昌,被工人们称为“活雷锋”。
大桥开工前,吕金昌就骑着自行车跑一个个标段,希望义务为大桥建设者服务,还到处散发“名片”,上面印着“经营业务”:义务为建设者采购厨房用具、雨具、食堂用品、嘉兴特产等生产生活必需品,还标有一个“联系密码”。
说起这联系密码,吕金昌说:“我把建设者需要的东西采购回来后送到食堂,如食堂工作人员已下班,他们可凭着我事先设定的密码,到我家里领取。”得知很多工人喜欢吃文虎酱鸭,吕金昌就经常骑着自行车去嘉兴文虎酱鸭厂买,每个月起码跑两三次,每次都守到凌晨两点,买到刚出炉的酱鸭,再连夜骑车赶回大桥工地,每一次来回至少需要8个小时,却没有要过一分报酬。
义务为大桥建设者服务,吕金昌坚持了3年。当我们问起吕金昌有多少次往返于嘉兴和海盐时,他说已经记不清了,“为了大桥早日通车,我做这些事心甘情愿。”
(本报海盐6月26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