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6版:杭州湾跨海大桥全线贯通特别报道
3  4  
PDF 版
· 平凡人的不平凡故事
· 巨龙卧波
见证创造力
· 全球跨海大桥集萃
· 喜看天堑变通途
· 初期北岸桥址
· 架设首片箱梁
· 北航道桥鸟瞰
· 北航道桥合龙在即
· 吊装最后一片箱梁
· 全线贯通
· “为大桥建设作贡献,光荣!”
· 大桥经济跨海而来
· 打下第一桩
· 他们就是一个个坚挺的桥墩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6月27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他们就是一个个坚挺的桥墩
——海盐大桥新区农民支援大桥建设的故事

记者 陈培华 沈建波 通讯员 汤燕萍
  犹如一条横空出世的巨龙,杭州湾跨海大桥从海盐县大桥新区东港村入海,直插南岸。3年多来,这里农民的无私支持,就像一个个坚实的桥墩,共同撑起了这座举世瞩目的大桥。

  老房子变成了一个个桥墩

  跨海大桥全线贯通,东港村63岁的农民蒋金华特别兴奋。他指着穿村而过的大桥自豪地说:“我家的老宅基地上,就竖着一个桥墩。”

  2003年底,蒋家的房子列入大桥工程拆迁范围。听说跨海大桥要从自家住房上过,老蒋一时有点不知所措:“我们一家人住哪儿去?”但他明白这座大桥的分量和即将带来的变化。几乎没有犹豫,蒋金华爽快地在拆迁协议上签了字。当时,老伴还直埋怨他为什么“要价”不高一点。“我老伴哪里知道,这大桥一通,我们这里就是黄金宝地,带来的好处太多了。如果眼光不远点,只顾着自家一点小利益,只会耽误大桥的工期。” 蒋金华说。

  大桥开工后,蒋金华家的房子被拆了。看着住了20年的房子化成尘土,蒋金华心里一阵酸楚,而这时,他家的新房还没来得及造,一时成了无家可归的“流浪者”。老蒋也没有给政府添麻烦,找到一家亲戚寄住。

  8个月后,蒋金华的新房终于落成了。如今,蒋家的农家别墅已装饰一新,老蒋爽朗地说:“当初不拆迁,哪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现在这里企业多了,在上海打工的儿子也想回来,一家人就要团聚了。”

  骑车8小时到嘉兴买酱鸭

  在大桥建设工地,经常有一位老人骑着自行车,车把上挂着两只大铁笼,里面放着许多大桥建设者爱吃的文虎酱鸭。老人是郑家埭村72岁的村民吕金昌,被工人们称为“活雷锋”。

  大桥开工前,吕金昌就骑着自行车跑一个个标段,希望义务为大桥建设者服务,还到处散发“名片”,上面印着“经营业务”:义务为建设者采购厨房用具、雨具、食堂用品、嘉兴特产等生产生活必需品,还标有一个“联系密码”。

  说起这联系密码,吕金昌说:“我把建设者需要的东西采购回来后送到食堂,如食堂工作人员已下班,他们可凭着我事先设定的密码,到我家里领取。”得知很多工人喜欢吃文虎酱鸭,吕金昌就经常骑着自行车去嘉兴文虎酱鸭厂买,每个月起码跑两三次,每次都守到凌晨两点,买到刚出炉的酱鸭,再连夜骑车赶回大桥工地,每一次来回至少需要8个小时,却没有要过一分报酬。

  义务为大桥建设者服务,吕金昌坚持了3年。当我们问起吕金昌有多少次往返于嘉兴和海盐时,他说已经记不清了,“为了大桥早日通车,我做这些事心甘情愿。”

  (本报海盐6月26日电)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杭州湾跨海大桥全线贯通特别报道 00006 他们就是一个个坚挺的桥墩 记者 陈培华 沈建波 通讯员 汤燕萍 2007-6-27 48256F32002924A648257306004897D6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