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1版:理论视野
3  4  
PDF 版
· 全面把握党代会报告的精神实质
· 关注文化的“格式”
· 哲理漫画
· 中纪委新规解读
· 首都理论界纪念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发表50周年
· 令人大开眼界的Google地球
· 西方对待中国的“三步曲”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6月25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关注文化的“格式”
许柏林
  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需要关注其文化的核心价值,也需要关注其文化的“格式”。就像“能源”必然落实在“煤”、“石油”、“天然气”和“水”一样,“文化”也当然体现在它的各种“格式”上。文化人类学家格尔兹认为:“文化是一种通过符号在历史上代代相传的意义模式,它将传承的观念表现于象征的形式之中。通过文化的符号体系,人与人得以相互沟通、绵延传续,并发展出对人生的知识及对生命的态度。”梁漱溟更简明地称文化是“人类生活的样法”。这都表明文化是有格式的。

  我们理解文化的“格式”更多地体现在一定人群的“习俗”中,体现在特定的“物件”上。缺少了“格式”,人们对这种文化是无法“阅读”的,更无从“解读”。离开“格式”,我们是找不到文化的“实践性”的。非“格式化”的文化,难以普及,难以成型,难以持续,难以传播,难以产生效应。非“格式化”的文化倒是极易成为“泡沫”文化的。文化在“格式”中积淀、丰富、完善。被人们掌握的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都是蕴藏在一定“格式”中的。立春要打春牛,或插上竹枝、万年青;旧历新年,放鞭炮、踢毽子、贴春联;元宵节,放烟火、舞龙灯、猜谜语;清明节,出门踏青、插柳条;端午节,吃粽子纪念屈原;七夕,用瓜果祀牛郎织女;中元,在水里放河灯;中秋,供奉嫦娥和兔儿爷;重九登高,放纸鸢、插茱萸;西方的圣诞节竖起圣诞树,请来“圣诞老人”;许多民族的“图腾”崇拜;以“荷包”为爱情的信物;新婚男女向无名烈士献花;以及特定的仪式、习俗、饮食、建筑、城市的布局等等,均积淀为文化的“格式”。

  文化被“格式化”是有其线索和效应的。各民族在生产和生活中形成了核心价值观和审美理想,并围绕着它们经过不断的创造和完善,形成了特定的表达方式和实践方式。这种“格式”表现为一种群体意识、群体行为,产生一种磁场效应,达成一种共识,达到一种“共娱”,形成一种“共律”。文化的“格式”总是依托于特定的载体和仪式而反复进行的。

  认识文化的“格式”问题,在于检讨今天我们在文化建设上往往忽视文化的“格式”,而过于追求文化的观念的标新立异。社会也忽视对文化进行“格式”方面的建构和训练,传统、礼仪、规范、规矩、习俗都没有得到系统的传习和培训,新提倡的,也因缺少“格式”的基础而不能持续。今日提倡一个,明日丢掉;明日提倡一个,后天又丢掉。诚如列宁所讲,应当想一想怎样检查我们的前进步骤,这种步骤我们每小时都在倡导,每分钟都在实行,而后来每秒钟都在证明其不扎实、不可靠和没有被理解。这里最有害的就是急躁。列宁希望,使学问真正深入到我们的血肉里面去,真正地成为生活的组成部分,而不是使学问变成僵死的条文或时髦的辞藻。因此,任何文化的建设和发挥效力,不管你使用什么权威,不管你如何倡导,也不管你采取什么措施,最终要落到“格式”上。

  民族的文化观念和“格式”,要继承,要扬弃,要创新,要培养。正如钟敬文先生所说:“我希望……把传统民间节日活动中那些确实带有生活情趣的一些活动,认真加以挑选和运用。这样做,不但丰富了我们的新文化,也将使这种新文化确实地具有较多的民族色彩和感情,而这点是很宝贵的。我们怎么会满足于那种没有民族传统源泉的新文化呢?”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理论视野 00011 关注文化的“格式” 许柏林 2007-6-25 浙江日报000112007-06-2500013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