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5版:钱塘江
3  4  
PDF 版
· 老家的茶园
· 那年,我失业了两次
· 激情燃烧的岁月
· 河姆渡·杨梅·杭州湾大桥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6月22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老家的茶园
■蔡能平
  不知从何时开始,在我的脑海中,时常会浮出我那老家的茶园来。

  我的老家,就在宁海西南部的王爱山岗。它西起望海尖,东至桑洲岭头,逶迤17公里,属于典型的江南丘陵山区。虽说没有古木参天的深山老林,但丘陵山区也有它与众不同的特点。只要你随着汽车,驶入王爱山岗,你就会惊喜地发现,扑面而来的就是那些随着山形不断变化的茶园,一块块、一垄垄,或在竹林边,或在山脚下,或在山之巅,全都是那或高或矮、或密或疏的茶树。特别是在草长莺飞的阳春三月,年轻漂亮的村姑掩映其间采茶,你可不要以为自己是走进了一幅画卷里哦?!

  而令我念念不忘的,就是我老家那块名叫石罗坑的茶园。

  石罗坑茶园,其实原先并不是茶园。它紧靠松门岭,原先是我家的一块自留山地。那时,我不知父亲是怎样想的,硬是在他自己将近六旬之时,将那2亩多长满荆棘、灌木的荒山,开垦成一块呈梯形的茶园。而且他还根据山形,用那大大小小、数不胜数的石头把茶园砌成16级。远远望来,极像一块块有模有样的梯田。当时有村民在看后,曾对我父亲说:“你的石罗坑茶园,算得上当年‘农业学大寨’时候的一块样板田了!”

  记得那是十四年前,一个冬雪纷飞的下午。我刚从学校放学回来,看到父亲头戴斗笠,一手捏着一把锄头,一手提着把大铁锤,准备出门去。我忙不解地问:“爸,这样的下雪天,您还要去干什么?”这时,站在旁边的母亲说:“你爸要去石罗坑开茶山!”我一听,忙上去想夺下父亲的锄头和铁锤。谁知,父亲却留下一句:“要干点事情,哪能碰到下雪天或下雨天就不干了?”说完就坚毅地走了。

  接下来的三个月,将近六旬的老父,除了除夕以及正月的几天外,几乎天天都泡在石罗坑。父亲凭着他的勤劳与坚毅,先用他那亮晃晃的砍柴刀,将那些横七竖八的荆棘、松根和灌木都统统砍倒,一锄一锄地挖出土中许许多多盘根错节的树根、荆棘。接着,又笨拙地抡起大铁锤,将山中那些碍手碍脚的大石头,敲成一块块小石块。后来,父亲又根据山形,将山谷分砌成16级。

  也许是被父亲的执著所感染,有时我也会跑到那儿,或帮父亲捡一些垫墙角的小石头;或站在一边,给父亲打下手,及时给父亲递根翻石头用的铁棒。有时,看到父亲为了翻掉一块大石头,而累得气喘吁吁的样子,我真想劝父亲放弃这项“宏伟”计划。但当我看到他的眼神还是那样的坚定时,我欲言又止,只是上前一起去推那块顽石。在父亲的精心侍弄下,原先许许多多如筷子般细小的茶秧,迅速茁壮成长,由小膝高,蹿到齐腰高;由筷子般细,长成大拇指般粗。到了春暖花开的季节,父母亲沐着和煦的春风,一边享受着大自然的馈赠,一边愉悦地采摘下行行茶树上爆出的碧绿的茶芽儿。此时的父亲,总会高兴地对母亲说:“看,这就是勤劳的结果!”

  看到父母年年都喜滋滋地从那儿采摘到比其他茶园更早、更香的春茶时,我深深地被父亲在他将近六旬之际,还有那种敢把荒山变成茶园的勇气所折服,被他的那种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精神所折服。

  俗话说,饮水不忘掘井人。每当我喝到父母捎来的春茶时,我就不由得想起当年父亲为了开茶山曾使坏了4把锄头,砍卷了3把柴刀;为了开茶山,他的双手、额角,曾被荆棘划破了无数道口子……当那些情景一齐向我奔来时,我真想对父亲大声地喊一句:“爸爸,我爱您!”

  [作者简介]蔡能平,男,31岁,浙江宁海县人,1994年高中毕业,先后做过建筑工人,自己开过商店,现在从事社区管理工作。作品曾经在《宁波日报》上发表。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钱塘江 00015 老家的茶园 ■蔡能平 2007-6-22 48256F32002924A6482572F20002B760;浙江日报000152007-06-220002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