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4版:新闻周刊·调查
3  4  
PDF 版
· ◆数据速递
· 你还会裹粽子吗?
· 自由职业难自由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6月21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你还会裹粽子吗?
■本报记者 臧 铯
  ◆个案观察

  “会不会裹粽子,是一条标准,能判断我们是不是这个家族的女人。我的外婆裹得一手好粽子,我妈妈和阿姨继承了这项手艺。

  我家的粽子粽身细瘦,长相不同于市面上卖的敦实的方头大粽。我的外婆喜欢从审美的角度出发做食品。当然,其口味也是一绝。甜粽子是豆沙馅。豆沙是自己买了赤豆,手工洗出来的,细腻非凡。那是相当复杂的工艺。我爸爸娶了我妈后,也锻炼成了一个优秀的‘洗豆沙工’,一细纱布袋的豆沙汤去渣凝练成固体的豆沙,需要一个男人的体力。豆沙团比着粽身而做,这样的粽子,从第一口到最后一口,都能吃到香甜的馅料。咸粽子是五花肉馅,用酱料腌制,因为独特的调料配比,口味亦是独家。

  从这些来看,我们家的粽子是名副其实的‘私房粽’。还在念书时,同学来我们家玩,我妈妈总要请大家吃粽子,一甜一咸,黑白配,装在盘子里,一人一份。

  说这些,不是为了给我家粽子做广告。从我家的粽子里,我弄明白了传统文化保护的朴实道理。这种文化,口口相传、代代相传,有的没有文字记录,是在一种口感、一种记忆、一种怀念中得以延续下去的东西。”

  ——女儿的话

  关于粽子的

  母女对话

  “别看我女儿说得很动听,她其实不会裹粽子。她表姐倒是会裹,也得了真传,可惜去了美国定居,平时忙得睡觉时间也没有,哪里还会裹粽子。

  自家裹的口味不一样。而且,裹起粽子来,家里热香腾腾,忙忙碌碌,端午才像端午,过年才像过年。不过,现在我裹得少了,家里人都嫌麻烦。这个端午,我本来想自己裹粽子,还能分给亲朋好友,意义也不一样。可是我女儿头一个就反对,说怕我们累,买买吃就好。其实她也应该练习练习。要不然,等我老了,这份手艺真要失传了,而且,也不会有人裹粽子给我吃了。

  其实,做这些家庭手工很有意思。艾青团子、乌糯米饭、杨梅烧酒,我都会做。我以前也打毛衣、绣花,那时候的人都会。生活就因为这些显得格外有意思。”

  ——妈妈的话

  ◆声音

  从上面那对母女的对话中,我们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维护传统习俗有意义,大多数人是认同的,然而一旦落到生活实处,答案就不一样了。

  过去,春天自己做艾青团子,初夏做乌糯米饭,端午裹粽子,重阳做栗糕,春节做酱鸡、酱肉,都是非常普通的家庭生活。很多主妇自己给家里人织毛衣,做简单的衣服,绣花,做布鞋。慢慢的,这些家庭手工,一个又一个淡出了人们的生活。

  对于这些传统生活的消失,很多人振振有辞。商业社会是精细分工的社会,这些家庭手工,只是小农社会的产物,理应过时了。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看,这种观点无可厚非。

  然而,社会生活并不等同于经济生活,文化更不是实用的延伸物。一个粽子,从粽叶讲,人亲近了大自然中的植物;从裹的技巧看,是亲属沟通的一种交流载体;从口味讲,是一个家庭的记忆;从劳动合作看,是一个家庭的凝聚力所在。一个粽子,可以给我们美的享受和一种精神力量。再往上说,就是一个民族了,道理是一样的。

  其实,人们还是很喜欢这些家庭手工的。近一两年,自己动手做糕点,绣十字绣,在年轻人中间越来越流行了,成为了一种时尚。希望中国的传统手工,也能快点再度流行起来啊。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新闻周刊·调查 00014 你还会裹粽子吗? ■本报记者 臧 铯 2007-6-21 浙江日报000142007-06-2100019;浙江日报000142007-06-2100022;浙江日报000142007-06-2100021;浙江日报000142007-06-2100018;浙江日报000142007-06-2100024;浙江日报000142007-06-2100023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