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1版:一版要闻
4  
PDF 版
· 祝福浙江的明天更美好
· 省领导会见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
·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举行第二次大会
·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主席团举行第四次会议
· 吕祖善会见“中俄友谊之旅·中国行”采访团
· 又好又快发展 生活品质提高
· 老少齐挥毫 寄情党代会
· 反腐倡廉
基层党员要发挥重要作用
· 重视环境优美的机制创新
· 生活越过越宽裕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6月16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重视环境优美的机制创新
本报记者 吴妙丽
  生态质量明显改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民群众拥有良好的人居环境——这是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为我们展示的一幅环境更加优美的蓝图。几天来,围绕如何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如何形成绿色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如何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省党代会代表展开了热烈讨论。

  制度是保证

  在丽水从事环保工作的省党代会代表叶沙平注意到,报告提到,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在确保“十一五”时期下降20%和削减15%的基础上,继续保持全国先进水平。“可见节能减排在今后五年是一个多么重要的任务!”

  叶沙平认为,如果没有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全面完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各项任务将难以落到实处。报告强调了制度上的保证,指出要全面落实节能减排各项举措,严格执行能耗和环保标准,强化执法监督管理,建立健全严格的目标责任制。“这充分表明了我省今后利用经济杠杆加强资源管理的思路和决心。”叶沙平说。

  近几年来,我省首次将资源消耗、“三废”排放等指标引入统计指标体系,首次将生态省建设和环境保护纳入党政干部政绩考核的评价指标体系,在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用制度约束和经济手段来引导、规范人们的观念和行为,这是近年来我省在生态省建设中的宝贵经验。”叶沙平认为,作为欠发达地区,今后我们一方面要大力发展生态产业,一方面要继续加大环境建设和保护力度,在构筑生态环境屏障方面多作贡献。

  企业是主体

  “企业应该成为节能减排的主体。报告提出,要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加强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我觉得这既是企业自身节能、降耗、增效、减污的利益需要,也是保护环境的需要,是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省党代会代表、宁波申洲针织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马建荣深有体会地说。

  马建荣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从2002年到2006年,申洲的年染布量增长了两倍多,而年耗水量增加不到十分之一。这主要得益于公司近年来投入巨资实施印染废水中水回用改造工程,引进世界先进的节水型喷雾染色机,通过工艺创新开展冷却水回用等一系列举措。

  “与环境保持友好,并非一朝一夕的事。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企业,必须始终把清洁生产、资源循环利用列入公司可持续发展规划之中,要加强调研、加大投资。”展望未来,马建荣告诉记者,现在公司第二个日处理能力1万吨的中水回用工程即将开工,公司还计划继续引进世界先进的生产线和工艺,淘汰耗水耗能大的设备,进一步降低资源消耗。

  科技是支撑

  “我们能为环境更加美好做些什么?”这是许多省党代会代表深思的话题。

  “就以人居环境为例吧。现在很多人喜欢养花,很多城市重视绿化。可哪些花不适合放在卧室里,哪些花木甚至是对人体有害的,这方面的系统研究不多,老百姓更是知之甚少。再比如家庭装修,如何为消费者提供安全、绿色的材料,这也是我们科技人员的责任。”省党代会代表陈敬佑认为,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林业院校大有可为。

  “温室气体造成的气候变暖已经成为国际性的话题。各国在高度重视工业减排的同时,也高度重视森林固碳的特殊作用。”陈敬佑告诉记者,森林作为生物圈的主体,可以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维持着全球植被碳库的86%和土壤碳库的73%。最近,浙江林学院的一项研究发现,竹林的固碳能力超过树林,一公顷毛竹的年固碳量是杉木的1.46倍、热带雨林的1.33倍。这一研究对于全球碳平衡、森林资源碳储存能力以及将来的碳交易机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节能减排、污染治理离不开科技支撑,为人们营造一个优美的人居环境也离不开科技支撑。” 陈敬佑呼吁,要加紧加快有关理论研究,为政府治理污染、保护生态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公众要参与

  省党代会报告提出,大力倡导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引起了代表们的强烈共鸣。

  省党代会代表、21岁的浙江工业大学学生应宇捷说,人人都向往清洁、健康的生活环境,人人都期待与碧水蓝天为伴。要实现这个愿望,重要的是从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树立环保理念,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让环保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

  “稍稍改变一下生活方式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马建荣对此深有感触。由于公司加强了日常管理,在每一个细节上注重节约,一年能省下2000多万元。“节约用水、减少使用一次性筷子和塑料袋,随手关灯、不让电器处在待机状态;外出旅游时不乱丢垃圾,使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这些小事都可以从我们自己做起。”

  代表们认为,可以通过多种手段,促使人们自觉地选择更为环保的生活方式,让环保成为人们骨子里不可改变的“元素”。(本报杭州6月15日讯)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一版要闻 00001 重视环境优美的机制创新 本报记者 吴妙丽 2007-6-16 48256F32002924A6482572FB0049887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