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金敖生) 大家都知道,端午节起源于纪念屈原。而绍兴越文化研究者周幼涛在端午节来临之际说,端午节起源于以绍兴为都城的古代越国,纪念屈原是后人依附上去的。
绍兴市社科院副院长周幼涛对越文化颇有研究。他说,通常情况下,人们纪念某一历史名人,往往会将其依附于某个民间节日。其实,端午节人们纪念历史人物,根据史书记载不唯屈原一人,还有伍子胥和越国大夫文种等说法。南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故命舟楫以拯之。”又载:“邯郸淳《曹娥碑》云:‘五月五日,时迎伍君逆涛而上,为水所掩。’斯又东吴之俗,事在子胥,不关屈原也。”
由此可见,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端午节就已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普遍流行。但楚、吴、越三地在此节日中所纪念的人物,却各不相同。他们分别是屈原、伍子胥和文种。
周幼涛说,屈原在农历五月初五投江自尽,本身有种时间选择,意在端午节自尽表达对国家民族的忠心。也就是说,屈原自尽之前已有端午节。后人为了纪念屈原,便在端午节之日举行,以致有端午节起源于纪念屈原之说。
其实,很多年前,闻一多先生就认为,端午节的前身是吴越民族的图腾节,这个图腾就是龙。赛龙舟与裹粽子这两个端午节的最主要风俗,都与祭龙有关。龙居水中,祭龙必得在水上举行。古代祭神可分舞祭、食祭两种,赛龙舟是舞祭的变形,裹粽子则是食祭的变形,十分容易理解。
龙在古代原是越人的图腾,而屈原所在的楚地图腾是凤,两者从不混淆。每年的端午日,越族人都要聚集在水畔举行盛大的图腾祭。在隆重的祭祀仪式完成之后,人们一边把祭品(糯米粽子)纷纷投入江中献给蛟龙,一边开始娱神亦娱人的盛大节日联欢活动(龙舟竞渡)。这就是端午节的由来和最初的节日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