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5版:钱塘江
3  4  
PDF 版
· 越剧里的流光
· 父母是
最朴素的人文
· 教我
一技之长的
“眼镜”
· 情·系·黑·土·地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6月15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越剧里的流光
■杨文隽
  家里的许多越剧磁带,都是奶奶留下的。老人家在世时,只等那咿咿呀呀的唱腔响起,一曲一句,声声断断……我就觉着时光倒流了,抓一把空气都是过去的:人物、衣着和表情。奶奶裹着花袄,抱着暖手的铜炉,望着窗外细声说: “我的一生都消磨在越剧里了。”婉转着,婉转着,那吴侬软语消磨了音节中所有的棱角,也消磨了奶奶流年往事中所有的细节——

  在宁波乡间的庙宇祠堂里,一群十一二岁的女孩子聚在一起学戏,就像是飞舞在夏日夕阳下的红蜻蜓,高高低低,浮光掠影。奶奶那年十岁,父母眼见女儿日渐长大,不免为其日后生计忧虑,遂问女儿:“学女红还是学戏?”“学戏!”女儿斩钉截铁。父亲把执拗的女儿送进邻县一个叫“高升舞台”的戏班子,老板给奶奶起了个艺名“水莲花”。

  事实上水莲花根本不是块唱戏的料,扮相不俊,嗓音条件也不好,入班半年后,师傅劝她回家,她哭了三天三夜,哭得众姐妹都来替她说情,终于被同意留在戏班里,帮着师姐师妹化妆、贴片、穿鞋、抢场,连个跑龙套角色也轮不上。几年下来,戏虽一无长进,却学得一手梳头的本事,被戏班里的人喊作“梳头娘”。

  1938年,“高升舞台”开进大上海演出。“梳头娘”围着筱丹桂等几个主要演员,唱在戏台,睡也在戏台,闲来就弄一包香瓜子,几个小姑娘嗑着聊天解闷,日子过得简单有趣。忽然有一天,父亲从浙江老家赶来,把女儿劈头盖脸骂了一通。父亲骂得在理:女儿三岁时许配给石步沟的姚家,如今十八岁了,姚家催着年内完婚,女儿却置之不理。愤怒的父亲砸了女儿的梳妆盒,然后叫来两个堂姐把哭哭啼啼的女儿拖上十六铺轮船码头,一路看管着从上海至宁波。

  “梳头娘”成了名副其实的新娘子。夫家的规矩多,平日里是不允许随便外出的,尤其像新媳妇这样在戏班里呆过的,生怕她们心活,趟了浑水。奶奶就整日坐在房间里,对着梳妆台唱“人去楼空空寂寂……”哼着哼着,就以为自己到了戏班里。谁知好景不长,丈夫得了急病,乡村大夫束手无策,送去宁波的大医院也没能抢救过来,说走就走了。按算命先生的说法,新媳妇命相克夫,于是一纸休书被送退回娘家。此时,母亲身患重疾,卧床不起,女儿的归来让这个家庭旧愁添新愁。祸不单行,随后的一年时间里,奶奶的母亲和父亲相继去世。更不堪的是村里的闲言碎语——“这个女人命硬,克死丈夫,克死双亲,简直比毒蛇还毒。”一刀一刀,剐得奶奶心上血肉模糊。一次又一次,她望着梁上悬着的那根麻绳,没有勇气把头伸进去。

  1941年夏天,奶奶找到了在上海滩红得发紫的师姐筱丹桂,筱丹桂念旧情收留了她。她得以重操旧业。她的悲伤和痛苦慢慢消失在青衣水袖、歌管楼台中,招招式式,声声咽咽,搭救了奶奶的灵魂,她感觉那群夕阳下飞舞的红蜻蜓依然是最美丽的。

  一晃就是五六年。师姐筱丹桂为软刀子杀人的谣言而死,死前写了“做人难,难做人,死了”的字句。没了靠山的梳头娘不得不离开戏院,暂时寄住在上海伯父的家里。在那个年代像奶奶那个年龄的妇女,大多是儿女绕膝,伯父伯母看着“游手好闲”的侄女触眼,四处托人给侄女介绍对象,男方听说奶奶在戏班里呆过,多数打了退堂鼓,最后有一个“无锡开炮仗店的小老板”愿意娶二十六岁的奶奶为妻。想尽快结束寄人篱下生活的奶奶答应了这门亲事,由伯父伯母代表叶氏家族送亲,没有花轿,没有锣鼓,只有三箱随身带的行李。

  火车驶入无锡站台,老式车头喷吐着白蒙蒙的雾气匍匐在轨迹上喘息。车门打开了,一袭红缎旗袍的奶奶缓步走下车厢。江南早春的天气还比较冷,风吹在脸上刺骨的疼。

  爷爷1980年给我讲起那段往事时,说他第一眼看到的奶奶是“越剧里的女子”——鲜亮的衣着,雅淡的妆,软糯阴柔。那一刻,他下决心要永远爱护这个来自他乡的女人。但对奶奶来说,却是一场骗局的开始。首先她丈夫的身份不是炮仗店老板,而是炮仗店伙计;其次新房里的家具多数是借来的,除了一张床。奶奶在感到上当受骗的愤怒之际,冒出了逃婚的念头。

  在那些月朗风清的夜晚,奶奶躺在板床上久久地难以入眠,她所有思绪都飞扬在水袖飘飘的越剧声韵中……从爷爷家里到火车站有10公里路,人生地不熟的奶奶足足走了5个小时,夜半时分她立在无锡北站,等候开往上海的火车。突然爷爷上前拽住她的袖管,含着热泪恳求她回家。回家后奶奶大病一场,爷爷白天黑夜端汤端尿,温暖和感激开始填进她的心里……

  十五年后,当初中毕业的妈妈偷了奶奶压在箱底的戏服,去报考江苏省戏曲学校,监考老师惊讶地问女孩如何学会那么多越剧唱段。女孩回答:“是从我妈妈那里听会的!”

  如今奶奶不在了,我好久都不听越剧了。最近,文化馆的朋友送给我一盘DVD,是几场越剧的经典唱段。夜深,我躲在被窝里沉迷于那烟雨般的韵味里,咯血的林妹妹唱:“如今是知音已绝,诗稿怎存,把断肠文章付火焚。”我泪流满面,想起奶奶的故事,缠绵,曲折……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钱塘江 00015 越剧里的流光 ■杨文隽 2007-6-15 48256F32002924A64825721E005179F7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