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6版:求学求职
3  
PDF 版
· 构建校企合作伙伴关系 探索中国高职教育新模式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2007年6月13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构建校企合作伙伴关系 探索中国高职教育新模式
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打造产业学院功能纪实
  构建校企合作伙伴关系 探索中国高职教育新模式

  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打造产业学院功能纪实

  浙江地少人多、资源稀缺,但是浙江人凭借特有的自强创新精神,使浙江经济在短短的二十几年间异军突起,创造出了经济发展的时代奇迹。目前,浙江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打响浙江制造的品牌,打造先进制造业生产基地,需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需要浙江人再探索再创新再攀新高。在这个奋勇争先的发展浪潮中,我们看到有一艘服务现代制造业的现代化流通航母正在乘风破浪——浙江物产集团已经领先一步,抓住了历史的机遇,创新现代流通产业模式,大力推进流通产业化,“强化供应链,培育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向现代流通业的迈进。

  浙江物产集团董事长表示,“到‘十一五’期末,集团的经营规模要比2005年翻一番,达到1000个亿!”,而要实现这个飞跃,离不开高素质的现代流通产业人才。浙江物产集团的高速发展,使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也加快了转型的步伐。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是浙江物产集团和浙江省教育厅双重领导管理的一所全日制高职院校,作为集团的研发基地、员工培训基地、人才培养基地。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的产业学院功能特色日益凸现,为探索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之路,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模式。

  浙江经济

  催生“产业学院”问世

  2007年2月,占地290.38亩的浙江省首家物流产业学院在浙江物产集团杭州物流基地成立。该学院由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与物产集团物流投资有限公司合作创办。由高职院校的强势专业与行业龙头企业深度合作,共同培育生产一线的高素质技能性人才,这在浙江还是第一次。浙江物产集团是全国最大的流通企业集团之一,2006年在中国500强中排名第60位,拥有分布全国的物流基地和分销网络。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的现代物流专业则是我省高职教育重点建设专业,也是我省唯一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牌的国际职业教育和培训联系中心及高职物流管理师资教育与培训项目基地。

  在物流产业学院,安排“实战”岗位和有经验的技师培养在校生,使学生接受“真刀真枪”的教学实践,直至学生能够顶岗作业。学校充分利用企业的物流设备和自身的实训实施,构建顶岗前的生产性实训体系,帮助企业扩大产能,增加操作岗位;并派出专业课教师帮助企业培训员工,合作开展课题研发,与企业共同研究创新流通业态,提升企业产品附加值,实现生产流程的优化再造。

  校企共建“产业学院”既是大型企业集团持续高速发展和高职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也是企业集团与高职院校一对一深度合作的重要实现形式。在经济全球化和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下,浙江物产集团在实现现代化转型和全面内涵提升的同时,充分感觉到对提高产品科技附加值的企业研发、人才培训以及基层一线人力资源扩充和企业文化发展的内在需求,而人才——尤其是高素质技能性人才的不断补充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企业集团自身要单独构建拥有以上功能的研发教育培训体系,必然是事倍功半的费力之举,而选择与企业产业领域相对应的高职院校实现战略融合,则是一种明智的选择。浙江省物产集团公司的领导班子正是前瞻性地把握了这种企业发展的客观规律,早在2005年就作出了与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共同组建流通产业学院的战略部署。另一方面,以浙江物产集团为产业背景的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也认识到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它的特色,尤其是培养社会需要的大批既具有较高文化理论知识,又具备操作技能水平的高素质应用性人才,必须依托强大的产业背景,实现产学研的多功能、深层次的融合。只有借助企业集团综合实力与资源优势和它在现代制造业服务领域的引领与辐射作用,扩大服务面向和提高质量,才能办出自己的质量和特色。因此,学院提出了“有效服务集团公司战略发展,打造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由此,集团与学院达成了一种共识,即不论是对于学院还是行业的大企业集团,营造大型企业集团产业学院功能都是一种战略性的选择,具有很强的生命力。2006年,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与浙江物产集团共同创建的物流产业学院和汽车后服务连锁产业学院正式成立,为打造具有服务浙江物产集团的产业学院功能,实现对浙江现代流通业的有效服务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概而言之,所谓产业学院就是大型企业集团与高职院校为了提升生产经营能力和高素质技能性人才培养的双重目标,实现工学交替的制度化和稳定化而共同构建的一种办学模式。在这种产业学院的模式下,企业和学院能够取得生产经营、人才培养、技术研发功能单一的企业和高职院校都难以达到的整合性能力绩效,使得校企之间真正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互动互盈机制、模式与条件,形成企业具备学院功能,学院服务于企业产业绩效提升的有机格局。

  产业学院模式

  构筑校企合作伙伴关系

  传统的校企合作模式一般只流于粗浅的层次,比如请业内人士开讲座,让学生进入企业进行短期的实习,但往往事倍功半,教育与企业的需要总是无法融为一体。而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充分依托浙江省物产集团公司强大的流通产业背景,与集团通过“龙头引领、战略融合、机制保证、功能对接、人员共用、设施共享、信息互通”,形成紧密的校企合作伙伴关系,并通过产业学院的办学模式加以体制化和制度化,为中国大型企业办高职提供了创新模式。2006年,该项实践成果被教育部人才培养水平评估专家组确认为“特色项目”,其具体内涵为:

  ——龙头引领。要想使产学研合作真正发挥作用,合作的对象应该是行业的龙头和大型集团。浙江省物产集团公司是国家120家大型企业集团试点单位和20家重点培育发展的大型流通企业,在业内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其经营规模、经济实力、经营业绩等指标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同行前茅,2002~2006年连续5年进入中国企业500强前百位,各项经营管理技术均处于国内同行前列。以这样的企业集团作为引领学院能力本位人才培养的改革,才能保持职业教育内容的超前性。

  ——战略融合。浙江物产正在实施十年战略发展规划,规划已将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作为战略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统筹安排,力求将学院建设成集团公司研发、培训和人才培养的基地。在学院一方,正积极探索与集团公司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并于2005年提出了“有效服务浙江物产集团产业学院功能的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发展目标定位。集团和学院的战略融合,为双方今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机制保证。为保证双方的合作持续有效地开展,集团和学院共同成立了浙江省物产集团公司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和浙经院教育与产业发展委员会,中心下设研发中心、培训中心和人才培养中心。在运行经费上,浙江物产集团董事会已作出决定,每年将利润总额的一定比例投入研发、培训和人才培养。目前集团每年仅提供示范生课程开发项目费用和奖学金就达60万元,从组织机制和经费上保证了双方产学研合作的长远发展。

  ——功能对接。在产学结合模式下,主要为集团提供三大功能:一是人才培养的功能,即要为集团产业和产业链延

  伸培养高素质技能性人才;主要通过为集团培养“浙江物产”示范生来示范带动行业内其他企业所需的人才培养,实现校园人与职业人的零距离对接;二是员工培训的功能,即为集团提供多层次的职工继续教育和在职培训,并使培训定时、定制、定质;三是研究开发的功能,即为集团及所属企业发展中的问题开展应用性课题研究,目前已承担集团及下属15个企业优化生产经营流程和信息化改造提升等大批项目,有的已取得明显效益。

  ——人才共用。集团组织经验丰富的企业专家共同参与学院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成为学院人才培养的主干力量,目前集团共有200余名专家成为学院的兼职师资团队,全面参与学院人才培养工作;学院组织相关教师围绕集团转型发展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开展应用性课题的研究,为集团的战略发展提供决策和开展员工培养,成为集团的专家库和培训师,实现教师与技师的零距离对接。目前首批150多名的示范生已介入集团下属企业的阶段性活动或顶岗工作。

  ——设施共享。学院整合各种资源为集团员工培训提供有关的师资、场地和教学设备。而集团和其控股公司,以及各控股公司的子公司全面向学院提供学生校外实训场所和教师挂职锻炼岗位,成为学院最全面最有效的实训基地,大大地扩充了学院的教学设备,满足学院人才培养的实践性教学要求,尤其是已经成立的二个产业学院使校企双方实现了人才培养中学院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

  ——信息互通。集团的重大会议,学院领导包括相关的学院中层干部一起参加。集团的信息系统全面对学院教师开放,实施信息共享,为教师课程开发提供了大量案例。集团董事长及管理团队近年经常来学院讲学并指导工作,具体工作通过“三中心”学院与集团相关职能部门保持紧密的联络。

  浙江物产集团与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所形成的校企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构建了产业学院的功能和特征,并通过服务物产集团引领辐射整个产业的需求;具有服务产业的综合性功能。校企共建“产业学院”模式与“教育的产业化”具有完全不同的内涵,也与“产业管理”和“产业出资”有着根本的区别。它不仅在管理体制、师资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具有资源优势,更主要的是通过校企之间持续、紧密的合作,不断整合教育资源,集聚办学力量,提升教育层次,全面、深刻地影响着学院整体的专业设置、科技开发、双师型师资队伍构建和实践性教学基地的建设,最终导致高职业教育模式的根本转变。

  产业学院模式

  独具中国高职教育的特色

  国际大集团如摩托罗拉、西门子、惠普以及海尔、吉利等的发展实践证明,企业集团在发展过程中需要研发力量、员工培训和人力资源的支持,国外大企业集团都以各种形式设立企业大学作为研发、培训和人才培养的基地。发达国家具有鲜明特色的职业技术教育,也无不遵循着同一条规律——产学研紧密结合。在我国,职业教育尚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在产学合作过程中往往存在学校热、企业冷的问题。这就要求我国的产业学院模式必须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依托我国产业集团的强大行业背景,寻找一个符合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客观规律,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的办学模式。浙江物产集团和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在借鉴国际大型企业大学基本构架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和推广以下几种产业学院的办学形式:

  集成式产业学院

  集成式指的是一处地点具有能容纳相当规模(一般应有数百人计)的相关产业生产经营岗位职数,同时具备生产经营、教学培训、研究开发、生活保障等四大功能,构成了产业学院的集成运作条件。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与浙江物产集团共同开发的物流产业学院在杭州勾庄物流基地基础上运作,可一次提供200人左右的岗位实训条件。

  连锁式产业学院

  连锁式指的是每一处只能实现为数不多的生产经营岗位数,企业整个产业经营规模通过分布在不同地区的不连续的多个生产经营点(小企业)所构成的,通过Internet来连接产学研各方面的功能,构成产学研一体化的运作规模。如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将元通汽车的品牌引进校园而成立的“元通快修”汽车后服务产业学院就属于这种形式。目前连锁5家,近期将发展到20多家。学生在产业学院内不仅可以直接得到汽车修理技术的实训,还得到大量的真实案例学习。同时可通过互动式连锁网络教学系统快捷地解决学生在实训当中遇到的问题。

  技术应用性公司

  技术应用性公司是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为配合产业学院生产经营第一线研发需要,同时创造培养创新型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实战环境条件而注册成立,以服务于企业生产经营第一线为主旨的可控化、实战化、规范化的技术应用性公司。可以分为创新型(信息技术、财务开发等服务类)和创业型(营销服务类)两种形式。公司由学院双师型教师作为法人和主要技术力量,通过为企业一线解决技术应用性问题,获取技术应用实战培训的案例及训练条件,培养创业与创新人才,是实现应用性人才零距离培养的载体之一。如学院工商管理系与“我爱我家”房产公司建立销售联盟,经济信息系的软件开发公司,财会金融系的金融服务公司等。

  产业学院理念下的

  课程改革与师资建设

  适应产业学院的创新办学模式,培养高素质技能性人才,必须把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看成一个由相关要素组成的整体系统,实施系统的课程改革与创新。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在产业学院理念下提出了十六字的人才培养策略,即学生主体、就业导向、企业参与、能力本位。

  2003年学院开始引进加拿大CBE课程理念并进行课改试点。 2005年以来,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在总结澳大利亚模式的基础上,提出改革思路并制订《“能力本位”课程改革原则意见》。浙

  江物产集团公司出资与学院共同立项,在省教育厅的支持与指导下,共有102门课程参与改革与研究立项,并经相关专业指导委员会专家初步论证,同时聘请10余位国内知名专家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职教中心主任麦克林等数位外国专家作为学院课程改革咨询专家。2006年3月和4月,集团和学院又聘请省内和国内课程专家两次对能力本位课程改革的做法进行论证,并多次与德国、澳大利亚同行进行课改交流与探讨。

  在专业改革层面,以产业学院模式实施运作为载体,以“浙江物产示范生”培养为典范,学院根据高素质技能性人才的岗位群人才规格、职业领域人才规格、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设置了与之相适应的岗位标准、职业标准和专业标准“三标一体”的课程体系构架,即岗位、职业、专业三个标准形成一个体系。这一改革既体现能力本位,又考虑了专业技术(知识)与职业岗位所需技术应用能力的系统性。另外,在102门科目课程立项的基础上,学院根据专业标准目标要求全面推进科目课程能力标准,并配以能力本位教材以及教学辅助资源库的改革与建设,构建与之适应的一般性、仿真性、生产(经营)性实训基地“三基一体”的实践教学条件系统构架。由此实现学校的课程体系在试点基础上实施由单一课程向整个专业系统的全面改革。

  按照能力本位课程体系的标准化教学要求,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不断加强“双师型”教师团队的建设,学院制定了学校与行业、企业“三结合”的专业教师团队职业标准框架,以强化专业实战能力培养,提高教师专业素质为目标,实施双师教师团队建设工程。学院规定具有讲师及以上职称的教师均要成为双师型教师,在培养措施、培养途径、培养经费等方面给予支持,通过努力,目前学院双师素质教师已达到81.5%。同时开展企业挂职实践。根据集团与学院人才共享互动机制的要求,学院为每一位教师制定挂职实践的计划,利用寒暑假或课务较少的时段,分期分批地到集团公司及成员单位进行挂职实践,2006年就有115名轮训计划已经实施。而以浙江物产集团董事长和总经理为主的管理团队,既是集团与学院校企合作的引领者,也是产业学院教学的实施者,集团中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熟练的生产(经营)技术应用操作技能与工作经验的在岗专业技术人员也在学校培训达到基本任职标准后对产业学院进行生产性实训指导,发挥引领企业对整个产业在人才培养上的示范辐射作用。

  依托产业学院

  培养高技能人才 塑造“和谐职业人”

  21世纪,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定位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面临挑战,如何协调教育本质即人文关怀使学生主体的自由、全面发展与社会现实对高素质职业人的需求关系,培养职业技能水平与职业人文素质和谐统一的高素质职业人,成为高职教育必须应对的课题。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在突出职业知识的传授和职业技能训练的同时,必须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内涵,尤其要重视职业人文素质的培养,把职业人格和职业精神的塑造列入重要位置。为此,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根据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重人”、“重德”、追求和谐的人文内涵,从1998年开始积极探索和创新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诗词教育为切入点的人文素质教育新途径。2002年学院成为全国高校首家“诗教先进单位”。2003年以诗教为龙头的人文特色教育得到省教育厅评估专家的认可。2005年4月中华诗教促进中心在学院挂牌成立,标志着该院人文素质教育发展到新的水平。迄今为止,学院已经形成了“以诗教为龙头,兼容诗、书、画,并蓄文、史、哲”的人文素质教育体系,并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课内、课外活动,如系列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讲座,“诗国青春灯谜晚会”、“西湖寻梦人文之旅”、“江南毓秀书画笔会”、“爱我中华诗词吟唱会”以及人文类学生社团活动等,不断优化学生的人格和心性品质,以此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旨在培养职业技能与职业人文素质协调发展的和谐职业人。近年来,学院进一步深化传统文化的内涵,不断挖掘传统中华文明中的新元素,逐步拓展到古艺术品鉴赏、书法、中国武术、国画、音乐等诸多领域,强化文化的综合育人功能,以此不断建构更为完善丰富的文化素质教育结构体系,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2006年全国首届高职高专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研讨会在该学院召开,学院成为全国高职高专院校文化素质教育联席会议三个筹备单位之一,标志着学院的文化素质教育得到了社会同行的充分肯定。

  为保障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和有效实施,学院一方面依托产业学院实践条件,把校园文化融入企业文化,另一方面学院逐步探索和积极推行素质拓展学分制,力求实现素质教育由软化走向硬化。学院制定了《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素质教育评价方案(试行)》,推行《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并逐步推出了《学院素质教育学分平台》,按照班级、系部和学院构建三级素质教育赋分平台,把学生职业素质的提高融入到教学第一课堂、活动第二课堂、社会第三课堂中去,为素质教育各项措施的落实提供了机制的保障。陈樱之 谢兆黎

  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产业学院的定位是一种背靠大行业、服务大企业,全面、持续和深度地构建校企产学合作伙伴关系的办学模式。同时,学校与行业的引领性企事业合作创建产业学院,不但可以有效地实现产学研一体化,更重要的是创建了“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实施条件,为“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提供了“品牌化、可控化、实战化、规范化与规模化”的教学设施与场所,同时也为企业不断提升产业化水平提供了应用性人才支撑和业务流程创新与再造等技术的研发平台。这种模式和机制无疑也为学院提升高素质技能性人才的质量,增强区域经济服务的辐射能力奠定了基础。近年来,学院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均在98%以上,学院招生分数线名列同类高职院校榜首,毕业生质量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求学求职 00016 构建校企合作伙伴关系 探索中国高职教育新模式 2007-6-13 浙江日报000162007-06-1300006;浙江日报000162007-06-1300005;浙江日报000162007-06-1300007;浙江日报000162007-06-1300008;浙江日报000162007-06-1300009;浙江日报000162007-06-1300015;浙江日报000162007-06-1300010;浙江日报000162007-06-1300012;浙江日报000162007-06-1300016;浙江日报000162007-06-1300014;浙江日报000162007-06-1300013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