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经济要保持持续高速的发展,实现产业的升级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急需大量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如何紧跟浙江经济社会的发展步伐,破解“技工荒”的问题,为社会培养输送大量高技能人才,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特色与成效得到了各级领导和专家的肯定。
服务先进制造业
打造“浙江机电”高职品牌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工作纪实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以培养机电工程类高技能人才为主的全日制高等职业院校,是浙江省先进制造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长期以来,学院明确并坚持了“以服务浙江制造业为己任”的办学使命,始终致力于培养制造业高技能人才,致力于强化服务经济社会的发展能力。55年来,学院为制造业培养了3万多名优秀的技术与管理人才,深受社会和企业的好评。学院先后获得“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全国7所高职院校之一)、“浙江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浙江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优秀单位”、“浙江省高校学生工作创新单位”等多项集体荣誉。
学院的跨越式发展得益于浙江经济的快速发展,得益于浙江制造业的迅速发展。浙江已成为世界重要的新型制造业基地之一,制造业已成为浙江省的支柱产业,产值占全省GDP的46%,提供的就业岗位占1/3,财政收入占58%的,出口额占93%;浙江省将围绕先进制造业建设三大产业带、十个全国制造业中心和二十个重要产业基地,实施打造先进制造业强省战略。学院依托浙江先进制造业大背景,为浙江制造、浙江创造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高技能人才。在第三次全国高职高专产学研会议上,该院“双证”制教学受到了教育部领导的肯定。
经过几代机电人努力拼搏、积极进取,学院目前已发展成为浙江省机电类专业门类全、综合实力强、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特色鲜明,人才培养综合质量处于领先水平的高职院校。
学统庚续,铎声绵延,该院毕业生已成为杭氧集团、杭汽轮集团、华立集团、三变集团、卧龙电气、浙江中控、浙江模具等一大批浙江省骨干制造业企业的中坚力量,推动着浙江制造业的发展进步。
依托行业
紧跟先进制造业发展
创新办学模式
主动贴近行业,树立为行业服务的办学宗旨,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主要体现。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在办学中坚持职业教育必须贴近经济和社会的实际需求,创新办学。
融入行业,实行政校企互动。能否贴近行业,实行校企互动,是工科高职院能否办出特色的必备条件。行业的发展是全球科技、经济、产业发展的缩影,代表着本行业最领先的技术、最全面的管理、最具代表性的标准与产品、最精良的装备和对人才最全面的要求,对高职学院办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必须紧紧跟随所服务的行业同步发展,才能培养出企业所需要的有用人才。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坚持开放办学,创立了“学校与行业、专业与企业、教学与生产相融合”,“政府、行业、企业、学校联动”的“三重融合、四方联动”办学模式。在浙江省经济贸易委员会、浙江省先进制造业基地办公室等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依托浙江机械工业联合会、浙江省机械工程学会等行业协会、学会,开展形式多样的深度合作。参与制订浙江省高技能人才发展规划,积极承担政府扶持的高技能人才培训项目和再就业工程;开发新技术应用培训项目,主动服务企业;深入行业各企业掌握经济与技术发展的第一手资料,参与企业的科研、技改、使专业建设积累生产一线的“教学资源”;与行业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合作,将企业人力资源与学院人才培养紧密联系起来。
服务行业,创新人才培养。学院特别重视特色建设,创建了以“职业发展导向”为核心的多样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把学生“好就业、就业好、就好业”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教育教学全过程中,坚持“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传统技术与实用新技术学习相结合,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践相结合,技术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等手段,为培养“专业知识扎实,技术能力突出,综合素质优良”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近年来,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打造新专业、改造老专业的方式,实现传统专业与高新技术专业的相互渗透、相互支撑,重点建设现代制造业专业,着力培养服务先进制造业的高技能人才。
校门连接厂门
探索高职教育
产学合作新途径
产学合作是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应用性人才的重要途径,产学双方只有通过市场的通道;按市场规律去发挥各自的特长,才能实现产学资源的互补,进而实现双赢的机制,实现学校人才培养和企业各方面获利的目标。为了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的对接,充分发挥学校技术研究的优势,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对高职教育产学合作模式进行了一些探索与实践。
教学实践体系与企业广泛互动。专业是学院建设与发展的局部典型。学院认识到,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是面向生产—线的职业岗位(群)或技术领域培养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必须依靠企业的参与。企业参与制定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进行课程开发,是学校适应市场的切入点,是实现培养目标的保证。
学院在建设过程中,根据职业和岗位发展需求和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需要,合理进行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改革,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得到了企业的大力支持,学院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全部来自企业。专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到成为省级重点专业,数年来为企业提供了大量高素质的人才,也为许多中小型企业提供了技术服务。这不仅扩大了专业在社会的影响力,也使学院与更多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近年来,先后成立了学院控股的一个科技公司与六个研究所,为企业进行实际需要的应用技术研究与新产品、新工艺开发等科技服务,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近三年,共有38项国家、省、厅级课题立项,其中有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杭州市CAD应用工程技术开发与应用示范”、国家“十·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制造业信息化关键技术及应用(杭州市)”,“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1.5MW双馈式变速恒频风机电机组产业关键技术的研究”等重大科研项目,为企业创造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产学合作工作站与企业携手育人。在新形势下,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探索高技能职业人才培养,开展高校“主动服务、贴近企业、合作教育、携手育人”培养适用的高技能人才的创新尝试,加大学院与企业在技工培训、学历培训、顶岗实习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学院先后在全省各地建立产学合作工作站,成为学院与地方政府、企业联系合作的窗口,成为与校友联系的纽带,成为学生在企业参与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管理的重要组织。通过工作站,学院进一步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一方面开展技术服务与技能人才培训工作,另一方面可为学生在各地提供实习基地,并开展学生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管理,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工学结合效果和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课堂衔接车间
让课堂“流动”起来
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既离不开学校课堂,也离不开企业课堂。为适应浙江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的需要,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探索让学生课堂流动起来的新路径。
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教、学、做”融为一体。学院坚持“能力为本、实践领先、学练交替、重在综合”的实践教学理念。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有机结合,既重视传统技能训练,又加强新技术、新知识传授,学生上岗能力强,可持续发展后劲足。在教学模式上,设计了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将学与练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在教学训练上,特别重视开发综合性实训环节,突出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已开发专项实践教学周818周,开发综合实践教学项目248项,机电类专业平均实践教学时数已达教学总时数的50%以上。
建设一流的生产性校内实训基地。学院教学设备总值达4271万元,生均达到7500元。已建成国家示范性数控技术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和省级机电技术类专业示范性实践教学基地。学院与国际知名企业合作建设的德国西门子数控技术应用培训中心、日本OMRON(欧姆龙)大学生实验室、美国SIEMON(西蒙)综合布线培训实训室、美国HONEYWELL智能楼宇BA系统综合实训室等校内实训基地在全国高职院校中居领先水平。
建设行业特色鲜明的校外实训基地。浙江中控技术有限公司、杭州娃哈哈集团精机公司、杭州前进齿轮箱集团公司、浙江卧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杭州西子奥的斯电梯有限公司、杭州航天电子技术有限公司、杭州友佳精密机械有限公司、浙江杭叉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等112家行业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都与学院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
工程教学双能,师资队伍特色鲜明。多年来,学院师资队伍建设坚持“引进培养并重、工程教学双能、校门厂门共通”的策略。“请进来”和“走出去”双管齐下,重点引进企业一线的技术人才、能工巧匠,同时也多渠道地组织开展一线教师出去培训学习,从数量和质量上有效地保证了“双师”结构师资队伍的基石。学院现 “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80.4%。从企业引进工程系列中级以上职称技术人才108人,占专任教师的50.7%。有80余人获得了高级以上专业技能证书,已有3名全国技术能手,4名全省技术能手。累计已在各自专业领域完成项目12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16项。
充分发挥周边三大高新技术开发区区位优势,建立了人才资源共享机制。与浙江省机电设计研究院公司、杭州西湖电子集团、杭州机床厂等20余家大中型企业,形成了由学院提出兼职教师的选聘条件,企业负责聘用落实的开放式兼职教师聘用机制。实施 “百名劳动模范、技术能手”进校园工程,让劳模和技术能手直接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
让学生带着工作经验走上岗位。针对浙江省中小企业多的特点,2006年,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进行了“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工学结合是将学习与工作结合在一起的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同时也提高学校教育对社会需求的适应能力。它以职业为导向,充分利用学校内、校外两个课堂和两种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并贯穿于学生培养的全过程。
如机电一体化专业先后组织100余名学生就近在浙大中控集团进行“半工半读”,将“工”与“学”有机结合起来,把人才培养工作与“真实的工作”和“顶岗实习”真正全方位地联系起来,为学生不断地积累“工作经验”,学生带着工作经验走上岗位,完成学习与就业的顺利接轨。数控专业推行了“三年7学期制”教学。即把生产实践性教学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在原有第二学年和第三学年之间(5-8月)插入一个校外企业实践学期。这个第五学期将暑假时间充分利用起来,增加了学生实际生产实践时间,使学生能置身于现代企业之中,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学习工程现场应用知识和技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学生回校继续培养和提升综合技能打下了基础。
以“敬业、乐业、创业”为核心
构建素质教育体系
学院高度重视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职业素质教育和职业能力培养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树立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素质教育理念,建立了“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工作体系,构建了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职业素质、人文艺术素质、身心素质、创新与创业素质等五大素质教育体系。加强机电职业文化的宣传,以“敬业、乐业、创业”为核心,重点培养学生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
学院从2005年开始实施的“双休日工程”,充分利用了学校的各方面资源,教学、管理、服务部门的教师、管理人员,通过共同参与学生素质教育活动,形成全院“齐抓共管”的全员育人局面。3年来,每周参加双休日工程的学生人数超过1000人次。“双休日工程”作为全国思想工作典型案例,受到国家、省领导的关注与肯定。
学院通过开展形式活泼的校园文化艺术节、社团文化节、温馨惬意的公寓文化节、充满创新的技能节,推出“舵手杯”辩论赛、主持人大赛、十佳学生形象评选等校园品牌赛事,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学院素质教育硕果累累。2005年,学生篆刻作品获得全国大学生艺术展一等奖,浙江省第一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摄影、篆刻、西画一等奖;首届国际动漫娱乐盛典COSPLAY比赛第四名和最佳剧本奖;2006年,获得浙江省第十二届大学生运动会3项第一、3项第二、4项第三。
学院重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在各级技能比赛中获得了优异的成绩:2006年,获得全国第二届数控技能大赛高职学生组加工中心第一名;获得全国首届高职高专“发明杯”大学生创新大赛3项金奖、1项银奖;获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2个二等奖;获全国第二届“ITAT教育工程”就业技能大赛二等奖。2003年和2005年,连续两届获得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二等奖;2005年,获得国家东部地区模具制作工大赛2项金奖,1项银奖,一人获“全国技术能手”称号;2004年~2006年,连续三届获得浙江省机械设计竞赛一等奖。
近年来学院学子在省级以上竞赛中获一等奖和金奖共17项,奖项总计达70多项,超过300人次获奖,展示了学院素质教育的风采。
学院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社会充分肯定。考生踊跃报考,报到率高。近三年,新生平均报到率达到95.4%。毕业生“以沉得下、留得住、上得来”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就业率和就业对口率高,就业质量好。近三年,一次就业率平均达97.5%以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综合评价优良率达96.3%以上。
强化社会培训服务功能
构筑技能人才“孵化基地”
针对当前高技能人才紧缺、社会对培训服务的迫切需要,学院明确提出了“主动服务、市场运作、提高层次、增加品种、创建培训服务品牌”的发展方向,通过政府搭台、校企互动,建立以“品种、项目、功能”为一体的培训基地,抢占培训服务领域制高点。
到目前为止,学院已成为国家级数控技能紧缺人才培训基地、教育部中职师资培训基地、浙江省机电类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浙江省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培训考证基地、杭州市高新(滨江)区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承担非学历的短期职业技能培训和岗位培训,已培训中级工、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10100余人次,为全省60所中职学校培训技能教师、专业负责人369名,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800余人次。
学院还成为政府各类技能大赛的竞赛基地,仅2006年就组织承办了包括“浙江省首届职工技能运动会”在内的近20项省市级技能大赛。
坚持紧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学院在为社会培养高技能人才方面,取得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与成果。面向未来,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信心满怀,学院将以服务浙江制造为己任,致力于培养制造业高技能人才,致力于提高服务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培养更多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职业道德优良,实践和技术应用能力强,具有可持续发展后劲的高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