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4版:求学求职
3  4  
PDF 版
· 海渔船
· 党旗 在这里高高飘扬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6月13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2006年“七一”前夕,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分别被浙江省委、杭州市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一所民办高职院校获此殊荣,难能可贵。
而走进育英,我们看到的是一所民办高校在党旗昭示下的高速发展之路。在育英,我们处处感受到那浓厚的党建氛围。正如育英学院的影壁上刻写着的这一句话:“党旗,是育英学院发展的光辉旗帜,党组织是学院的政治之本、凝聚之源、精神之魂”。

党旗 在这里高高飘扬
——民办高职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党建纪实
  2006年“七一”前夕,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分别被浙江省委、杭州市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一所民办高职院校获此殊荣,难能可贵。

  而走进育英,我们看到的是一所民办高校在党旗昭示下的高速发展之路。在育英,我们处处感受到那浓厚的党建氛围。正如育英学院的影壁上刻写着的这一句话:“党旗,是育英学院发展的光辉旗帜,党组织是学院的政治之本、凝聚之源、精神之魂”。

  党旗 在这里高高飘扬

  ——民办高职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党建纪实

  对党的信念

  是学院发展的灵魂    

  1998年5月,经省教委批准,浙江育英文理专修学院(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前身)在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诞生了,成为落户下沙的第一所高校。创办初期,作为民办高校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因而一无主办单位,二无挂靠单位,建立党的组织成了一个难题,有14名教职工党员组织关系无处转,党费无处交;要求入党的教职工和学生的入党申请书无组织可接受。随着学院规模的扩大,这个问题愈显突出。学院董事长和院行政领导都非常重视,认识到在学院建立党的组织、使党员有“家”、让育英师生有“家”是学院发展的必然选择。

  育英的寻党找家的赤子之心感动了上级党委, 2000年7月6日经杭州市委组织部同意,中共杭州市委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作委员会批准建立了中共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总支部委员会(2001年10月10日,又经批准,成立学院党委)。

  学院党组织的建立极大地鼓舞了全院师生,党组织成立大会原定200名师生参加,结果狭小的会场挤满了400多师生,会后全院有300多名师生写了入党申请书。

  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使育英学院380多名教职工的心凝聚在一起,虽然大家来自五湖四海,背景不同,经历不同,动机不同,但八方散沙凝成石,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而承担共同的责任。

  作为一个共产党员是在为党的事业而工作。共产主义这一崇高的理想和信念,育英的党组织在坚守着,每一个育英党员在坚守着,为民办学,教书育人,党赋予的使命驱使着他们,不因民办学校的身份而改其衷。

  学院党组织让党员找到了“家”的归属感,没有“打工者”的漂泊之虑,而有“教育者”的自豪之感。党组织强有力的工作,使广大党员信念愈显其坚。“育人在育英,党员当先锋”成为广大党员教职工的自觉行动,“党的事业高于一切”成为广大党员的信条。

  正因为党组织强大的凝聚力,广大师生员工对育英这个团队有了更强的认同感,学院进入健康发展的轨道。

  学院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由建校初的361名学生发展到目前在校生5200余人;办学质量不断提高,已成为一所在省内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民办高职院校。

  对党的追求

  是学院成长的动力    

  育英党组织以强大的磁力吸引着每个教职工、每个学生。在价值取向多元化的时代,育英校园里却弥漫着对共产主义理想炙热的情结,早日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热血青年的追求。每年的新生入学教育中党情及党的知识教育都是重要的一课。这些文化基础相对较弱的“第五批”民办高职的学生,他们心中所蕴藏与本科院校学生一样的政治热情,迸发而出,全院80%的学生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学院党委把引导学生入党作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增强自信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切入点,强化其内驱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能力。

  党校是引导学生自我发展的大熔炉,学院党委至今共开办了十六期党校学员班,先后培训了5000多名入党积极分子,目前,在校学生党员占学生总生数的8%。为了引导和深化这些入党积极分子的政治热情,使之成为持久的政治信念和追求,学院党委努力办好党章学习小组,使学生的政治发展和培养形成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为其人生发展奠定坚实的价值观基础。

  在育英14期党校培训班里有两个不寻常的学员,他们是一对父女。父亲徐恭森,一个从企业转行过来的学院后勤处长,是育英良好的党建氛围感染了他,使他在人过中年时做出了把入党作为自己坚定的选择。女儿徐琪,05级空乘学生,也热切地追求着自己的政治理想。这对父女互学互勉,共同为早日实现自己的夙愿而努力。

  信息技术系学生包微微进入育英后,在党组织的关心、引导下成为品学兼优的共产党员,在杭州下沙高教园区14所大学12万大学生中脱颖而出,被评为“十佳大学生”。评委会评语中写道:“虽然她没有上一流的大学,但是她同样可以成为一流的大学生。”

  育英良好的党建氛围也影响着新进育英的教职工,前几天有一个教师,来育英应聘班主任,在面试时说:刚踏进育英就感受到一种团结、和谐、温暖的气息,特别是党建氛围很浓,如果有机会能融入育英这个大家庭,我第一件事就是递交我的入党申请书。

  对党的忠诚

  是学院前进的方向    

  作为一所民办高校,她实行的是董事会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党委的地位不同于公办院校。“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为而有所位”,这是育英学院党组织给予自己的定位。

  作为一所民办高校的党组织对于保证民办高校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保证党的方针、政策、路线,国家的法律、法规在学校的贯彻落实,促进民办高校稳定健康发展责无旁贷。

  确保民办高校的诚信办学,也是学院党组织坚持党性的一项重要职责。学院党委以诚立校,把诚信作为讲政治、讲大局,构建平安、稳定、和谐校园的重要基础。党委引导学院从自律入手,招生宣传中坚持实事求是,不做搞虚广告,不误导学生。收费方面,规范操作,尽管育英作为民办高校,国家没有给一分钱的补贴,办学经费十分紧张,但他们坚决执行国家收费政策和标准,不搞乱收费。他们恪守承诺,认真践行“走进校门的是大学生,培养出来的是职业人”的办学理念,实实在在提高教育质量,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让学生练就服务社会的本领,以过硬的本领立足职场。学院连续三年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8%以上,由此为学院赢来了较高的满意度和美誉度。育英学子爱育英,每年的毕业场面都很感人,毕业生怀着感恩之心惜别母校。去年初,学院被国家民政部评为“全国民办非企业单位自律与诚信建设先进单位”,被杭州市评为“文明单位”。

  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合格人才是对党的事业忠诚的集中体现,关爱每个学生是育英党员教师的天职。广大学生在育英时常感受到家的温馨和身为育英学子的自豪感。有一个名叫成湖庆的义乌籍学生,因家庭贫困难以完成学业,准备弃学打工。学院党委发动全体党员和教职工献爱心,帮助他解决生活上的困难,学院行政还免除他的学杂费,让他顺利完成了三年学业。毕业时,他给学院写了一份感人至深的信,他写到:“是育英这个大家庭让我得到温暖,使我完成学业走上社会。我将永远不忘育英人博大的胸怀和无限的关爱。”

  共产党员

  是学院最亮丽的标志

  育英学院48%的教师是党员,80%的中层干部是党员,100%的院领导班子成员是党员。

  在育英学院,干得最多、干得最累、干得最好的是共产党员,最受人敬重和欢迎的也是共产党员。荣誉榜上铭记着共产党员的名字,学生公寓的每个楼层都亮着共产党员的牌子,每次招聘会上最为抢手的也是党员学生。每个党员就是一面亮丽的旗帜:

  洪致平,学院党委书记、院长,育英学院的领军人,选择了开创民办育英这崇高而艰巨的事业,为了育英的建设和发展呕心沥血,殚思极虑,用汗水浸透育英前进的每一个足印;

  周治斌,这个从老山战火中走来的老兵,把火热的心倾注在育英的党务工作上,他自信:思想政治工作的力量是无穷的;

  张圣华,一个副主任医师,在抗“非典”的日子里,冒着被感染的危险,走进隔离室与一个曾和“非典”疑似病人有过密切接触的学生共度难关,危难时刻显示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勇气和品格;

  宋连凯,一个青年教师,用对学生满腔的爱和高超的教学艺术履行着一个共产党员的职责;

  赖群英,04级酒店专业学生,被派到杭州柳莺宾馆实习,她乐于从最基层做起,干活争抢“苦、脏、累”,在平凡的岗位上出色地工作,用自己的行动彰显一个共产党员应有的品质和新时代大学生的风采,被杭州柳莺宾馆党委树为标兵……

  每一个育英党员的身上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育英所取得的每一项荣誉都和党员的奉献分不开的。在育英,考核党员最常用的一句话:你的先进性在哪里?这也是育英发展党员铁的标准。育英的党建工作融入学院的每一个角落。

  育英学院选择了党的组织,党的组织又给了育英学院灵魂和生命力。党旗引领着每一个育英人在成长进步,党旗昭示着育英充满希望的明天,育英党建大课堂熏陶下的育英学子以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优势品质与技能,时刻准备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出自己的光和热!

  □ 英子 知仁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求学求职 00014 党旗 在这里高高飘扬 2007-6-13 浙江日报000142007-06-1300008;浙江日报000142007-06-1300006;浙江日报000142007-06-1300007;浙江日报000142007-06-1300005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