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8版:形象导刊
3  4  
PDF 版
· 瑞安塘下接轨大温州 迈向新跨越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6月13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瑞安市塘下镇是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是全国汽摩配产业的主要基地,是浙江省教育强镇、体育强镇和温州市三星级文明镇。
塘下作为瑞安城市北部组团的中心,是瑞安市实施的“三线联动,接轨温州”战略的主要力量,其区位优势、经济地位与中心区功能将得到进一步凸显。如今,塘下镇委、镇政府提出,必须抓住这个难得的发展机遇,接轨大温州,建设新塘下,积极实施“重镇强乡”战略,打造“实力塘下、活力塘下、魅力塘下、和谐塘下,把塘下建设成为经济贸易繁荣、水乡特色明显的小城市”,努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瑞安塘下接轨大温州 迈向新跨越
  瑞安市塘下镇是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是全国汽摩配产业的主要基地,是浙江省教育强镇、体育强镇和温州市三星级文明镇。

  塘下作为瑞安城市北部组团的中心,是瑞安市实施的“三线联动,接轨温州”战略的主要力量,其区位优势、经济地位与中心区功能将得到进一步凸显。如今,塘下镇委、镇政府提出,必须抓住这个难得的发展机遇,接轨大温州,建设新塘下,积极实施“重镇强乡”战略,打造“实力塘下、活力塘下、魅力塘下、和谐塘下,把塘下建设成为经济贸易繁荣、水乡特色明显的小城市”,努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瑞安塘下

  接轨大温州 迈向新跨越

  □ 陈福彬 黄和平

  塘下新机遇——

  接轨大温州

  创造新实力

  塘下镇北靠温州大都市区,南接瑞安城区,东临东海,镇域面积83平方公里,下辖5个办事处89个行政村。塘下是温州模式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是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和温州市小城市综合改革建设试点镇,是全国汽摩配产业的主要基地,也是瑞安市的人口大镇、工业重镇和经济强镇。2006年,全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8.8亿元、工业总产值170.68亿元、财政总收入8.66亿元,分别占瑞安全市的21.04%、27.75%、26.44%,农民人均纯收入11196元,比瑞安全市平均水平高出2884元。综合实力列全国千强镇第106位、全省百强镇第58位、温州市三十强镇第4位。

  塘下镇的区位优势与发展基础,决定了其在瑞安实施的“三线联动,接轨温州”战略中的重要地位,也决定了其迎来了新一轮发展的重要历史机遇。瑞安市为塘下镇进行了新一轮发展的战略定位:打造瑞安城市北组团的中心,打造瑞安经济重要的增长极,打造浙江省的重镇。塘下镇委提出了“打造实力塘下、活力塘下、魅力塘下、和谐塘下,把塘下建设成为经济贸易繁荣、水乡特色明显的小城市”的奋斗目标。

  如今,塘下镇委、镇政府正带领广大干部群众,紧紧抓住接轨大温州的机遇,不断创造新实力,实现新跨越。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塘下已形成汽摩配、通用机械、电气机械三大主导产业,更是全国汽摩配生产的主要基地之一。塘下加快汽摩配产业基地建设,引进并投产一批工业大项目,特别是云顶一汽专用车已顺利下线。企业技术改造、品牌创新不断加快,产品科技含量和品牌知名度有了较大提升。效益农业稳步发展,被评为温州市粮食生产先进单位;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推进,初步形成蔬菜、畜禽、水产养殖三大效益农业基地,拥有农民专业合作社5家、农业龙头企业5家。第三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城镇中心商贸区的覆盖面进一步扩大,金融、保险、邮电、运输、房地产、商贸、餐饮等行业不断壮大,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2%。

  ——城镇建设不断推进,镇容镇貌明显改观。瑞安城市总规塘下分区规划、城市中心区规划、汽摩配产业基地规划和道路交通、水网改造等专项规划以及一批详细规划已编制完成。中心区完成一期征地任务并启动建设,塘梅公路、南塘大道瑞安段、高速互通区至罗凤西路段、罗山大道104国道至塘河段竣工通车,环镇西路、瑞安大道、货运快速道等一批交通要道开始建设;凤山水厂、垃圾填埋场、韩田等3座变电所和一批垃圾中转站、生态公厕建成投产,塘梅公路沿线排污管道进入预埋施工阶段,新方广场、怡心公园等8个健身休闲公园建成投用,新建塘河驳坎绿化带11800多米,新增城市绿地22.5万平方米。45个村开展“千百工程”创建,28个村通过验收,其中陈岙等5个村和凤士等3个村分别被评为浙江省级和温州市级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启动5个旧村改造项目、3个小团块改造项目和里北垟安置房工程,康欣花园、岑头新村竣工投用。

  ——社会事业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明显富裕。荣获温州市三星级文明城镇称号,建成瑞安市级以上文明村、文明单位分别达15个和52个。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老龄等各项事业有了较大进步,先后迁建了镇一小、市三中,举办了首届农民体育节和首届文化艺术节,取得了全国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镇、浙江省教育强镇、浙江省体育强镇等荣誉,陈岙、凤士两个村被评为瑞安市特色文化村。社会保障救助体系日趋完善,组建了温州市首家乡镇级慈善组织,建立了低保、特困救助、被征地农民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总人数达到12.9万人。

  塘下新制造——

  汽摩配产业

  加速集聚整合提升

  作为全国汽摩配生产的主要基地之一,塘下是瑞安市“中国汽摩配之都”的最主要组成部分。塘下正在加快汽摩配产业基地建设,引进并投产一批工业大项目,特别是云顶一汽专用车的顺利下线,改写了温州市无整车生产的历史。

  塘下的汽摩配产业去年实现产值73.49亿元,占全镇工业总产值的43.89%;现有瑞明集团有限公司等无区域集团8家,年产值超亿元企业24家,规模以上企业335家,2006年规模工业总产值105.5亿元,占全镇工业总产值的62.39%。如今,已在全面建设的汽摩配产业基地(北区)初具规模,并安置进区企业200余家,去年实现产值28.5亿元,今年预计达到50亿元,全部建设投产可达150亿元。

  塘下正在大力实施产业集聚战略,强势推进汽摩配产业基地建设。把建设汽摩配产业基地作为推进镇工业发展的主攻方向,突出加快北区建设步伐,完善配套设施,积极抓好工业“两个率”;着手启动东区建设前期工作,加快实现汽摩配产业的整合提升。北工业园区、东工业园区是塘下镇工业经济发展的主平台和希望所在,力争五年内汽摩配产业基地框架基本形成,其中东工业园区争取做到土地的70%作为标准厂房用地、30%用于重点企业和重点引资项目用地,北工业园区全面建成投产,加快形成经济发展的强势增长极。同时加快标准厂房建设,解决中小企业发展难题。坚持扶强扶优并举,加快行业龙头企业和中小成长型企业向工业平台集聚发展,着力培育一批大企业、大集团,不断壮大规模经济,力争到2011年规模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70%,年产值超亿元企业达到50家。

  塘下以技改、招商、引智、创牌“四轮驱动”为载体,做大做强汽摩配件、通用机械、电气机械等三大主导行业,全力推进产业优化升级。积极引导企业持续推进高强度、高质量的企业技术改造,重点组织实施投资规模大、技术水平高、市场前景好、带动作用强的技术改造项目,以“腾笼换鸟”的思路,加快产业升级换代,变“塘下制造”为“塘下创造”。积极抓好招商选资活动,打响汽摩配之都的金招牌,争取引进一批行业上游企业,落实一批合资合作项目,推进企业技术创新,推进行业配套改造。积极开展招才引智工作,加大力度引进各类经营管理人才和生产一线技术工人,切实增强企业自主研发能力。积极实施企业品牌战略,引导企业争创品牌、争创名牌,着力培育一批省市名牌,争取实现国家级名牌产品零的突破。

  塘下新格局——

  城市化

  带动区域大融合

  在“接轨大温州、建设新塘下”的战略指导下,塘下镇正大力实施城市化带动战略以及基础设施提升战略,增强城市集聚辐射功能,加快实现区域大融合。

  实施城市化带动战略。一是加快塘下中心区建设。塘下中心区是推进塘下城市化的龙头,是塘下镇未来的商贸、文化、娱乐中心,也是瑞安接轨温州发展的前沿阵地。塘下镇将强势推进中心区建设,抓紧抓好区内道路、桥梁等工程建设,认真做好项目出让工作,尽快形成塘下的核心区,加快城市化进程。二是不断推进旧村改造。塘下镇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已具备了实施旧村改造的条件。针对目前村民要求开展旧村改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较高的实际,塘下将在中心区规划控制范围内,认真抓好村庄详细规划修编。三是大力实施环境整治。塘下将强势推进“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工程,大力整治违章建筑和环境卫生,巩固扩大“三沿”整治成果,扎实推进“青山白化”治理,努力提升城镇整体风貌。

  实施基础设施提升战略。塘下将着眼于未来发展,始终把基础设施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坚持基础设施先行,通盘考虑,超前谋划,加快建设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切实增强城镇承载功能,努力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硬环境。着重实施三大工程:一是供水供电工程。针对自来水管网漏失率高、污染严重、供应不足等问题,着力实施全镇范围自来水管网改造和凤山水厂二期净水工程,积极抓好污水处理系统建设,确保两年内切实解决好群众的用水难问题。二是道路改建工程。突出抓好“三纵三横”道路网建设,进一步拉开城市框架,特别是积极做好南塘大道瑞安段一期项目报批工作,加快构筑内畅外快的城镇综合交通网。三是社会事业项目工程。针对社会事业发展滞后问题,加大资金投入,建设和完善“一校、二院、三中心”等设施,着力解决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短腿现象。

  随着城市化带动战略和基础设施提升战略的推进,新塘下的发展空间将得到空前拓展,城镇功能日益完善,城镇品位得到极大提升,一座以中心区为龙头,环境优美、经济繁荣、风格独特、具备现代化气息的新城将崛起在东海之滨。

  塘下新农村——

  推进富民强村 构建和谐家园

  全省魅力乡村——塘下镇陈岙村,环境优美,风光秀丽。怡心公园、生育文化公园、体育广场,村史陈列馆、多媒体活动室、村民活动中心、图书阅览室等一应俱全,业余文艺队、太极拳剑表演队和木兰扇队等文体队伍更是为村里带来和谐的氛围。陈岙村先后获得了浙江省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温州市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等荣誉。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一个个像陈岙村这样美丽和谐的村庄出现在塘下。塘下镇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发展农村经济为重点,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改善环境卫生条件为突破口,推进“富民强村”目标的实现。

  加快效益农业发展。着力发展城郊型蔬菜瓜果、优质稻米、水产养殖、规模畜禽四大基地,加大新品种、新技术、新机械的示范推广力度,实施标准化、绿色化生产,提升农业效益。推进农村“三位一体”建设,加强农业合作经营,帮助和支持农民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得到更多的实惠。加大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力度,抓好东部7000亩标准农田建设和土地整理,改建好14座中塘河控制闸,提高农业抗自然风险能力。

  改善人居生态环境。塘下将加大村庄建设的投入,抓好村庄连片整治,创建面达到100%,进一步发挥村庄特色、提升创建内涵,形成一批整治精品村。在此基础上,适时选择有条件的村开展旧村改造和小团块开发,推进农村向社区转变。编制与实施生态村建设规划,实行镇、办事处(部门)、村企三级联动,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整治。

  提升农民生活水平。依托二三产业发展,积极探索富民强村的发展机制,努力实现“一村一拳头(产品)、户户有物业(产业)”。深入实施农民素质培训工程,使广大农民掌握基本就业技能,加快向二、三产业转移,拓宽增收渠道。探索农村废弃地、空闲地、边角地开发利用的方式方法,不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并让更多的农民从中持久受益。加大对农村信息化等社会事业投入力度,实现“农民信箱”覆盖面更大、使用率更高。

  为了推动塘下镇社会的全面发展,塘下始终把促进社会发展、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注重解决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协调发展社会事业,全力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更多的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今年,围绕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塘下继续组织实施10项为民办实事项目:(1)启动凤山水厂净化工程建设,完成25个村水管网改造。(2)强化菜市场管理,加强豆制品、肉禽蛋等重点食品安全检测。(3)全面推行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险,农户参保率达到85%以上;资助一批低保对象和贫困残疾人修缮、改造危旧房。(4)实施扶贫帮困助学行动,资助一批家庭经济困难的初中毕业生接受职业教育,资助一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上大学。(5)启动中心医院卫生大楼工程建设,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6)实施3所学校改扩建工程,大力改善教育硬件设施。(7)设置交通主干道红绿灯设施5处,完善交通标志标线。(8)完善治安动态监控体系,新装前端监控器260个。(9)实施危桥改造6座。(10)新建生态公厕5座。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形象导刊 00008 瑞安塘下接轨大温州 迈向新跨越 2007-6-13 浙江日报000082007-06-1300017;浙江日报000082007-06-1300018;浙江日报000082007-06-1300024;浙江日报000082007-06-1300035;浙江日报000082007-06-1300020;浙江日报000082007-06-1300019;浙江日报000082007-06-1300015;浙江日报000082007-06-1300021;浙江日报000082007-06-1300026;浙江日报000082007-06-1300014;浙江日报000082007-06-1300029;浙江日报000082007-06-1300028;浙江日报000082007-06-1300027;浙江日报000082007-06-1300022;浙江日报000082007-06-1300025;浙江日报000082007-06-1300023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