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杨梅
冠
下
天
“闽广荔枝,何物可对者,可对者西凉葡萄,我以为未若吴越杨梅”,苏轼说的这吴越杨梅就是余姚杨梅,一年一度的中国余姚杨梅节不知引来多少游人,在杨梅满枝头、漫山遍野红中感受舌尖上那酸酸甜甜的人间美味……
余姚是中国杨梅之乡。余姚杨梅,历史悠久,据河姆渡遗址考古发现,早在7000年前该地区就已经有杨梅原种存在,而人工栽培杨梅的历史,则可追溯到2000年前。汉、晋代,人们不仅鲜食杨梅,还对其形态、栽培和贮藏加工颇有研究。汉东方朔《林邑记》:林邑山杨梅,其大如杯碗,青时极酸,既红,味如崖蜜,以酿酒,号梅香酌,非贵人重客不得饮之。晋时稽含《南方草木状》写道:杨梅其子如弹丸,正赤,五月中熟,熟时似梅,其味酸甜。
唐、宋代,众多著名的文人墨客对余姚杨梅极为珍视,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李白诗曰:“玉盘杨梅为君设,吴盐如花皎白雪”。到了宋代,余姚杨梅栽培已有相当规模,开始大量外销,更是颇具盛名。南宋大诗人陆游就曾作诗描述了杨梅采摘时的迷人景象,以及销入临安(今杭州)时的盛况。其诗曰:“绿阴翳翳连山市,丹实累累照路隅。未爱满盘堆火齐,先惊探颌得骊珠。斜插宝髻看游舫,细织筠笼入上都。醉里自矜豪气在,欲乘风露扎千株。”
明代,人们对余姚杨梅的品种、分布、特性及风味等情况已掌握得极为详尽。李时珍《本草纲目》:“杨梅树叶如龙眼及紫瑞香冬月不凋。二月开花结实,形如楮实子,五月熟,有红白紫三种,红胜于白,紫胜于红,颗大而核细。盐藏、蜜渍、糖收皆佳。”当时的余姚县志《嘉清志》记述:“杨梅,产烛溪湖山者中曰荔枝,曰湖南,其味冠绝诸果。”
余姚杨梅主栽品种为荸荠种,该品种至少已有270多年历史,清代雍正年间出版的《浙江通志》中载有余姚“产之荸荠种,果形大,刺尖密,色赤,核微扁,味极甜美,为我国赤色之优良品种。”余姚杨梅早在十九世纪就已在上海打响知名度;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已远销东南亚;1983年获国家银质奖;1988年获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金奖;1998年获浙江省优质农产品金奖;2004年,余姚荸荠种杨梅成为唯一一只实施国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的杨梅产品。
全国几乎80%的产梅区都是和余姚一样以荸荠种为主,但鲜有可与余姚杨梅相媲美的。余姚杨梅优异的品质与当地独特的地理环境密不可分,中国杨梅生态区划分布研究成果认定余姚是最适合栽梅的地区。
杨梅喜温暖气候,适应年平均气温15~20℃。如果绝对最低温度低于-5℃,或者过高温度都不利于杨梅的生长,甚至无法成活。余姚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性气候,温暖湿润,年平均气温达到16.2℃,大于10℃积温为5130℃,全年无霜期长达250天,最宜杨梅的生长。余姚雨水不仅充足,而且分布恰好切合杨梅的生长习性,比如开花期天气晴朗,便于授粉受精,而到了果实成熟期,雨水变多,可防止成熟期的高温催熟……这非常适合好温耐阴的杨梅,使树体生长茂盛,结果早,且产量高,品质好。杨梅对土壤酸碱度要求很严格,PH值要严格控制在4.5到6.5之间,而余姚PH值为6.0左右,加上土壤深厚,且为杨梅适宜栽培的微酸性砂质壤土,有机质含量丰富,有害杂质少。一方水土养一方“果”,余姚大自然为杨梅种植“量身定做”的地理环境,就已经注定了余姚杨梅品质上的优势。
杨梅素有果中珍品之称,浑身都是宝。果肉含丰富的蛋白质、铁、镁、铜和维生素C、柠檬酸等多种有益成分,营养价值极高,杨梅核仁中含有的维生素B17,经现代科学技术测定具有防癌治癌的作用。此外,还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杨梅:“杨梅酸、甘、温,酸甘化为阴,甘温养阳。杨梅有从阴补阳,从阳补阴之妙,故可止渴,和五脏,能涤肠胃,除烦愦恶气。”余姚民间还习惯挑选上等的杨梅浸于白酒之中,这就是通常所称的“烧酒杨梅”,在赤日炎炎的盛夏,吃上几颗烧酒杨梅,能消暑开胃,令人气舒神爽。
2004年,余姚杨梅获国家绿色食品证书,是浙江省首批无公害基地。标准化绿色无公害栽培模式,以及不断进行栽培技术的改革与创新,最终造就了余姚杨梅这个响亮的牌子。
目前,余姚的杨梅种植面积已达8.2万亩,常年产量约2.5万吨,居全国之冠,栽培区域已扩大到全市十九个乡镇,涌现了一大批以杨梅为主的特色专业村和“鹤顶”牌等著名品牌,由此赢得了“余姚杨梅冠天下”的美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