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8版:形象导刊
3  
PDF 版
· 立足省情 服务社会办人民满意的现代远程开放教育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2007年6月10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立足省情 服务社会办人民满意的现代远程开放教育
  立足省情    服务社会

  办人民满意的现代远程开放教育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创办于1979年2月,是一所运用计算机网络、多媒体课件、音像和文字教材及广播电视等多种媒体,以开展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为主的省属高等学校。28年来,学校充分依靠和发挥省市县电大系统办学的优势,以为浙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学得起、用得上、留得住、下得去”的应用型高等专门人才为己任,至今已累计培养大专及以上毕业生30万余人,开展非学历教育培训52万余人次。

  近年来,学校以教育部批准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为抓手,紧紧把握全省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性机遇,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充分利用以网络、卫星传输等为主的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和手段,认真开展实践与探索,八年磨一剑,取得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丰硕成果,开放教育试点总结性评估取得了优秀;实现了办学规模、办学基地、基础设施、教学资源、师资队伍、科学研究等方面的长足发展。至2006年底,浙江电大系统有省本级、10所市级电大、59所县级电大和15个直属教学单位。全省电大系统占地面积234.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10.5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达到15.3亿元,其中教学仪器设备总值3.4亿元;图书资料235.37万册;教职工总数4543人,其中专任教师2848人,具有副高级及以上职称639人,具有研究生学历253人;各类在册学生达14.5万余人。学校在举办开放教育本科、专科的同时,举办有普通专科教育、成人专科教育、中专教育以及各类技能培训,形成了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以开放教育为主体,其他教育类型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开放教育品牌已经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

  新时期,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浙江电大将毫不动摇地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面向地方、面向基层、面向农村、面向海岛和边远地区的办学方针,进一步下延办学网络;紧密结合省情和电大系统办学实际,建设浙江省现代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积极拓展社区教育,努力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服务;积极实施教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试点和农民大学生培养项目,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人才。

  浙江电大将进一步加强系统建设,发挥系统整体优势,按照“扩大开放,提高质量,强化特色,打造品牌”的要求,牢固确立教学工作在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和服务基层的管理理念;深化教学模式改革、教学内容改革和课程考核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建设和制度建设;完善教学过程监控和教学质量评价机制、教师聘任和考核机制、教学管理运行机制、教学检查评估机制和教学投入保障机制;提供最优质的教育资源,开展最体贴的支持服务,完善最高效的系统运作,开展最鲜活的科学研究,全力打造开放教育优质品牌,促进各种类型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新时期的浙江电大将本着对社会负责、让人民满意的高度责任感,努力建设国内一流的现代远程开放大学,为浙江省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构建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开放教育结硕果

  1999年秋,浙江广播电视大学作为第一批试点单位,参加了教育部“中央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的试点。1999年9月全省共有10个市电大和2个县级电大首先参加试点,举办了法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以及英语等3个本科专业,招收1705人;2000年开始招收开放教育专科新生。2004年秋季学校参与教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试点,举办种植、养殖、管理类5个专业,为农村第一线培养农民大学生。

  迄今为止,浙江电大校本级、10所市级电大、59所县级电大和15个直属教学单位全部参加了开放教育试点,举办本科15个专业、专科26个专业、教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试点5个专业。8年来,开放教育试点累计招生191765人(其中本科78452人、专科110239人、农民大学生3074人),已经为浙江省输送了高等教育本专科毕业生63296人(其中本科毕业生30935人、专科毕业生32056人、农民大学生毕业生305人)。

  目前加上成人高等教育,浙江广播电视大学在校学生达到14.5万人,成为浙江省现代远程教育名副其实的主力军。

  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2007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学校决定在实施教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试点的基础上,落实有关措施组织实施“农民大学生培养项目”。全省电大系统对实施农民大学生培养项目的总体思路、平台建设、招生专业和教学资源建设等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并拟定了具体的实施方案。

  早在2004年,浙江电大系统就参加了教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试点,两年多来,全省共有21所电大参加试点,举办了农村行政管理、畜牧兽医等5个专业,累计招生3074人,毕业305人。

  学与不学不一样,这是农民大学生的共同体会。海盐县西塘桥镇凤凰村党支部书记吴付根说:“我学习的有关农村行政管理的知识,在目前新农村建设中已经学有所用。”

  加强对外合作交流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在加快教学现代化、推动校园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中,注重理论建设与实践发展的同步共进,积极跟踪国际远程教育理论和实践发展的前沿,立足国内远程教育发展的现状,瞄准国际远程教育发展制高点,举办远程教育国际论坛。

  2004年和2005年,学校成功举办两届“西湖·远程教育论坛”,邀请两岸三地和美国的专家研讨远程教育发展趋势和数字化学习生活的建构。2007年,学校受团中央中国青年国际交流中心和中国教育技术学会高校远程教育专业委员会的委托,承办了“2007中美远程教育论坛”,来自中美两国远程教育界的理论精英和实践先锋就当前远程教育发展的热点、难点和国际动向开展研讨。我们集采众长,累积新知,从国际视野中审视发展中的中国现代远程教育,为“十一五”时期的发展提供国际经验和理论指导,使学校在建设全国一流的现代远程开放大学的征途中,始终在科学发展观和先进教育理念的指引下阔步前进。

  积极拓展社区教育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充分发挥在办学定位、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教学资源和系统网络等方面的优势,积极参与社区教育。

  目前,浙江电大系统的10所市级电大和59所县级电大中,已有8所市级电大建立社区大学,20所县级电大挂牌社区学院,另外2所市级电大和还有10所县级电大正在报批中;同时,电大办学向下延伸,建立电大乡镇工作站17个,有的与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资源共享,并建立乡镇社区学校。各级电大在开展社区教育过程中,充分结合当地实际,开设多种形式、内容丰富的教育项目。目前,已开展培训的项目达300余个、课程达500多门,已培训32万多人次。

  下一步,学校将努力完善依托电大开展社区教育的网络。省本级成立浙江省社区教育指导中心,10所市电大成立社区大学,90%以上的县电大成立社区学院,乡镇电大工作站成立社区学校,有条件的村和社区成立社区教学点。同时,学校要加强在队伍建设、资源建设、理论研究等方面工作,努力使全省电大系统积极参与社区教育,为我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校网信息化建设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于1998年建成百兆校园网络,拉开了网络时代现代远程教育的序幕。2000年,学校着手浙江电大宽带专用网现代远程教育系统的建设,至2003年底,覆盖全省各地75所市县电大的浙江电大宽带专用网现代远程教育系统全面建成。

  目前,学校已建成一个包括卫星电视网、千兆校园网、宽带专用网,具备中国电信、中国教科网、中国网通三路ISP接入的先进的网络基础平台。该平台设施精良、功能齐备,为学校基于网络的现代远程教育事业的开展提供了技术保证。

  以网络基础平台为重要支撑,学校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开展现代远程教育,在加强网络应用开发的基础上,积极进行功能和资源的整合。几年来,学生在线学习系统、课件直播和点播系统、双向视频会议系统、教务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现代远程教育浙江节点资源库、数字图书馆、远程开放实验室、网络金融实验室、远程多功能数字化语言实验中心等先后投入使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基于网络的招生、培训和考试工作也已成为教学和管理的重要手段。

  “都读远程”数字图书馆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筹资建设了“都读远程”数字图书馆,一期、二期工程投入320万元,现拥有数字图书65万种,数字期刊6000种,多种教学资源、多种媒体覆盖教学全过程,实现全文检索、统一检索,注册用户包含全省电大学生14.5万人和教师2000人,实现公网远程访问。“十一五”期间数字图书馆要完成三期工程,数字图书将达100万种。

  “都读远程”被打造成为远程学习辅助平台,它提升了学校信息化水平,拉动了教学模式创新。日前,“第13次中国远程教育学术圆桌会议”在学校举办,会议首次以“远程学习与数字图书馆”为主题,并以“都读远程”为对象开展研讨。

  “都读远程”还集成了农村教育光盘2000余张,并开始采集社区教育资源,是首个提供统一检索的农村教育资源的平台。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形象导刊 00008 立足省情 服务社会办人民满意的现代远程开放教育 2007-6-10 浙江日报000082007-06-1000025;浙江日报000082007-06-1000027;浙江日报000082007-06-1000026;浙江日报000082007-06-1000018;浙江日报000082007-06-1000016;浙江日报000082007-06-1000009;浙江日报000082007-06-1000011;浙江日报000082007-06-1000033;浙江日报000082007-06-1000010;浙江日报000082007-06-1000021;浙江日报000082007-06-1000019;浙江日报000082007-06-1000023;浙江日报000082007-06-1000015;浙江日报000082007-06-1000007;浙江日报000082007-06-1000014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