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2版:浙江交通
3  
PDF 版
· 为新农村建设铺下康庄大道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2007年6月9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为新农村建设铺下康庄大道
——浙江省乡村康庄工程给农民带来的福祉
□ 特约记者 贾刚为 通讯员 胡嘉临 袁会畅 王一川 盛平 叶卫双 吕振山
  为新农村建设铺下康庄大道

  ——浙江省乡村康庄工程给农民带来的福祉

  □ 特约记者 贾刚为 通讯员 胡嘉临 袁会畅 王一川 盛平 叶卫双 吕振山

  在浙江农村采访,老百姓说起这些年村里变化最大的莫过于通村路带给村民意想不到的欣喜变化;

  在浙江农村采访,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了交通人为大地母亲描绘的那美丽如画的农村路网所带来的便捷与文明;

  在浙江农村采访,让所有的人深切体会到党中央的亲民政策、建设新农村战略在交通上实实在在的落实。

  “七山一水二分田”,这是历代对于浙江地势的概括描述。它既点明了浙江大地丰富的地形构造,同时也点明了群峰大山占据着浙江大部分区域的事实。而正是这连绵的群山隔断了山两边的生活,也把我们生活的土地分割成了城市和山村。城市和农村里的人们渐渐地有了越来越大的差距……

  共同富裕奔小康,推进城乡一体化,这已经成为文明社会中人类的共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无疑成了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大历史任务。而浙江省从2003年开启的乡村康庄工程,与新农村建设可以说是不谋而合。2003至2006年,全省已累计完成乡村康庄工程社会总投资201.7亿元,完成建设里程55726公里,共有61个县完成“双百”目标。全省新增通等级公路行政村12625个,等级公路通村率达到90.23%;新增通村公路硬化行政村12715个,通村公路路面硬化率达到80.76%。提前15个月完成2003年提出的5年内完成5.5万公里通乡通村公路的建设和改造任务,使等级公路通村率达到90%,通村公路硬化率提高到80%的总体目标。

  如今,在连绵、突兀的峰峦之间,一条条的乡村康庄大道蜿蜒着,像人体内的血管,而车来人往就是那流淌着的血液。于是,一个又一个的新农村,通过条条康庄大道,从大山深处走出来,走向外面的世界,走向文明、富裕和幸福。四通八达的康庄大道,在悠久灿烂的浙江发展史中写上了辉煌的又一笔,也在浙江葱茏苍翠的青山翠林之间,演绎着一个又一个有关新农村建设的美丽传说。

  

  

  桐庐:

  不做城里打工仔

  只在家里做老板

  (链接:2003年至2006年,桐庐县新建改建公路860多公里,其中新增农村公路704.13公里,完成通乡、通村公路720多公里;县道硬化工程近44公里,全县用于农村公路建设的资金超过3.4亿元,直接受益建制村120个。)

  

  这些天,桐庐县莪山畲族乡新丰村畲家乐景点“竹云山庄”的老板雷樟林乐得合不拢嘴。刚刚送走一批客人,又有几位上海来客与他签下合约。雷樟林笑着说出了心头的感激:这全都要归功于康庄工程呵,现在,越来越多的外地人可以轻轻松松进到山里来。

  雷樟林夫妇过去一直靠外出打工为生,从2005年起,他们回家办起了农家乐,经济收入十分可观,2006年的营业额达80余万元,净利达30余万元。

  作为杭州市唯一的少数民族乡,莪山畲族乡有着许多其他乡村所没有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如白云源和阆苑石景等较有名气的自然景观,前几年有投资商在那儿进行了开发,在莪山乡党委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当地部分山区居民依托优越的生态和人文环境,也腾出自家的房子办起了畲家乐。但由于道路通行条件差,特别是山下那条4公里左右的柏油路年久失修,路面不仅狭窄而且到处坑坑洼洼,颠得乘客痛苦不堪,因此回头客愈来愈少。景点开发后的经营每况愈下,直至停业。

  为了改善乡里通往新丰村畲家乐的这条道路状况,该乡结合桐庐县实施的康庄工程,将改善乡里交通道路条件列为乡里的重要工作之一。经过工程建设者的努力,2005年,这条道路终于竣工。从乡政府门前到新丰村畲家乐景点,最多也不过七八分钟时间,而以前最快也要20来分钟。而除了这条路以外,今年以来,莪山乡还投资近千万元,修建了20多公里的公路,使莪山的交通条件有了很大的提升。

  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为畲民尤其是畲家乐带来了滚滚财源,如今,这个畲乡山寨已经成为浙江省星级旅游示范点。雷樟林所在的新丰村,特点是以林为主,突出红豆杉、红枫,利用良好的森林植被和山水风光,开展天然氧吧、森林浴、垂钓游、渔家乐等项目;另一个中门村的特点是以水为主,突出乐在溪边、露天溪水浴场,以亲水、戏水为特色。畲族人的农耕、节庆、服饰、饮食起居构成了一幅浓郁而又色彩斑斓的民俗风情图画,通过条条康庄大道展现在城里人的眼前,便利的交通使充满情趣的莪山畲族乡之行成为城里人的最爱。

  现在,不仅本地人在积极准备扩大畲家乐的规模,一些外地客商也看中了畲家乐的商机。据该乡有关工作人员介绍,在该乡塘联村一条公路刚刚建成通车之际,一位外地客商就赶到了畲乡与当地领导商谈起投资办畲家乐的事宜。

  乡村的道路通上山后,海拔600余米高的戴家山等自然村也成了针织围巾的半成品加工基地,村民们足不出户一年就能挣到60余万元的加工费。村里的陈国银等三位农民,为工厂运送针织围巾的半成品,每人买了辆小车,2006年光是运费收入就达10多万元。目前,新丰村为工厂加工半成品围巾的有300余人,就连那些平日不大出门的老太太也在家里干起了加工活,每天都能挣二三十元钱呢。

  位于桐庐县西部的分水镇,是杭州通往闻名中外旅游胜地——千岛湖的必经之地,05省道和16省道在此交叉而过。分水镇是浙江省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省级中心城镇和省级文明城镇,也是闻名全国的年产60亿支笔的“中国制笔之乡”。乡村康庄工程实施后,在分水范围方圆几十里的山村里,几乎村村可以看到分水制笔企业的半成品加工基地。这不仅对推动桐庐制笔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更是为当地农民打开了一条就业、创收的长久之路。

  白云村峰坞和大会山的毛竹林资源丰富,这两个自然村有11000亩毛竹。但是,人家山下可以卖到22元一担的毛竹,山上只要15元也没有人要。因为这么偏僻的山村,那么差的山路,再好的东西也运不出去啊。公路畅通后,一担毛竹就可以增加经济收入8元左右。两个村每年出产的300万公斤毛竹就能为村民增加60余万元的收入。

  正是因为公路通了,所以,劳动致富、泥土变成金都成为一种可以看到得、做得到的事实。因此,原本荒废了或者无人问津的茶山、竹林、果园,重新变得郁郁葱葱、桃李芬芳了;那些外出打工的人回乡来创业了,原本大学毕业后在城里工作的年轻人也有了回家创业的想法,甚至一些外地人也走进山村来赚钱……

  其实,桐庐县的农业资源很丰富,也有自己的蜂业、笋竹、干鲜水果、水产、瓜果蔬菜等优势特色农业。而乡村康庄工程的实施,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这一个个躲在大山深处的小山村,以及那些生活着、劳动着、创造着美丽生活的山民们,在这一方美丽的土地上开发出了“蜂之语”蜂产品、“桐江”蜜梨、“雪水云绿”茶等一批名、特、优、新农产品,从条条康庄大道运向全国各地,名声大振。

  谁不热爱自己的家乡?谁愿意背井离乡外出去打工?一面写着“建设农村公路、造福山区百姓”的锦旗,是朴实无华的山民们的肺腑之言。

  

  衢州:

  不去城里挣钱

  农家乐赚城里人钞票

  (链接:近年来,衢州市把农村公路建设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4年里投资12.3亿元新建改建通村公路3701公里,柯城、常山、龙游、江山通村公路建设实现了“100%村村通公路,100%公路路面硬化”的“双百”目标。)

  

  “去年康庄公路造好后,为我们发展农家乐提供了便利条件。现在生意很好啊,就过年到3月底这一两个月就已经赚了两万多元了。希望道路再拓宽一点,大巴、中巴都能驶进来,这样更能创收了。”柯城区七里乡黄土岭村的村民们诉说着乡村康庄工程建设带来的实惠,并且对前景充满着信心。

  古色古香的村口牌楼、蜿蜒曲折的鹅卵石村道、整修一新的农舍,还有诗情画意的亭台、廊桥……昔日藏匿于深山老林中、根本无人知晓的黄土岭村,自从康庄公路通进村子后,农家乐一家家开了出来,整个村子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七里乡曾经是衢州柯城区唯一的一个贫困边缘山区乡,以前,搞毛竹腌料、建小造纸厂曾是这里村民们的重要收入来源,村里村外满眼都是污浊的毛竹腌料塘。搞土法造纸,钱赚得不多,但把环境破坏得很严重。

  2005年,乡村康庄公路通到黄土岭村,这个村被柯城区定为“农家乐”旅游发展试点村,先后投入资金360多万元,建造了村口牌楼,配备了15只垃极箱,硬化村道170米,建公厕2座,同时建设了村停车场,装修了村“农家乐”展示厅,原先一到晚上就漆黑一片的村里还安装了8盏路灯。另外,村中还修建起了513米长的游步道。过去又脏又乱的黄土岭,展现在城里游客眼前的早已是一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气象。13户兴办了“农家乐”的农户,当年“五一”黄金周就接待了4200多名游客,收入近20万元。黄土岭村的变化,还吸引了外资,去年就有上海客商前去投资1000多万元开发“龙潭山庄”。昔日的“黄土岭”变成了今日的“黄金岭”。

  山青青、水碧碧的田园风光,乡土气息的农家情趣使“农家乐”大受城里人的青睐,成为农民增收的一个新亮点。而乡村康庄工程的实施,使深山冷岙里的农民有了发展“农家乐”的可能性。地处深山的龙游县沐尘畲族乡社里村,在公路通达村庄后,推出了“畲家山寨民俗游”项目,浓郁的畲族风情吸引了众多游客。该村5户首批创办“农家乐”的农户,每户都游客满座。村里首批“农家乐”创办者之一的谢菊清家,开张一天的营业额就超过了千元。

  衢州市自乡村公路通达村村寨寨之后,正式推出的“农家乐”旅游项目,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如常山县何家乡石门村的“农家乐”,去年1月至9月份接待游客17万人次,营业收入910万元,户均接待游客5000余人次,人均创收5万元左右。据统计,到去年9月底,全市“农家乐”接待游客已达97.87万人,直接营业收入5528万元,间接收入超过亿元,从业人员人均增收8000多元。去年“十一”黄金周期间,全市“农家乐”接待游客6.5万人次。

  “农家乐”对民俗文化的挖掘、提炼和发展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丰富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为单调的农村生活注入了新的健康的文化元素。日益成熟的“农家乐”已从最初提供吃农家菜、住农家屋等简单服务起步,逐步向利用田园景观、农村资源和乡村文化,提供观赏、采摘、娱乐等综合性休闲活动拓展,“农家乐”的文化功能更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在一些村庄,乡村特色浓厚的斗鸡表演、小猪赛跑、农家豆腐制作和打年糕等都已延伸发展成为一种精神文化活动,在“农家乐”旅游中成为城乡同乐的项目。

  “农家乐”的发展,还带动了城乡文化的交流,给纯朴的乡村文化添进了时尚的、现代的气息。黄土岭村曾别出心裁地搞过一回“农家乐”形象大使评选,到高校挑选村“农家乐”旅游形象大使。经过初选、决赛等程序,最后衢州学院(筹)教育系的学生徐肖彩成为该村首任签约形象大使。为此,中央电视台还前来进行采访。在华东旅交会上,形象大使忙进忙出在会场里为“农家乐”做着宣传。

  在“农家乐”发展过程中,衢州市各级政府还组织开展烹饪、礼仪、普通话、导游、农特产品制作包装等一系列农民培训。这种培训,既培训了农民的技能,同时也充实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农家乐”也赋予了传统农业以新的内涵,农业和农事活动本身也成为旅游文化的一部分,观光农业在衢州市开始起步。农产品采摘游成为观光农业的一个重要项目,在柯城区七里乡上村,有一个高山蔬菜旅游采摘游基地,基地刚刚揭牌开园,就吸引了百余名游客。连片的蔬菜园里,西红柿鲜红夺目、辣椒美艳诱人、丝瓜露珠欲滴、黄瓜鲜嫩可口。在上村蔬菜采摘基地,还建了一条500米长的蔬菜长廊,一米多长的“蛇瓜”、拳头大的“金童南瓜”、砍下半个还能继续长的“砍瓜”……一样样新奇的蔬菜让人大开眼界。一边呼吸着清新空气,一边欣赏着新奇的蔬菜,还可亲手采摘新鲜的瓜果,蔬菜基地成了游客们的乐园。除上村外,七里乡还在其他村建了两个采摘游基地,总面积有1000多亩。

  在龙游县横山镇儒大门村,村里也将本村特色的白莲种植产业,和“农家乐”结合,搞起了“农家白莲文化旅游”的观光农业项目。去年,村里莲田种植面积达380亩。莲田荷花从6月中旬开到10月份,这段时间,天天有游客慕名前来游玩、观赏。上海的一些离休干部还把那里当作他们的“疗养基地”,一批人一住就是半个月。村里的莲子销路也好了,卖到每公斤38元至40元。除了莲子,荷叶、荷花、莲蓬等都卖起了钱。看到越来越火的“农家白莲文化旅游”,去年该村村民又合伙投资在莲田边建起了“观荷亭”,让游客在“观荷亭”里,一边吹着来自田野带着泥土气息的凉风,一边赏荷喝茶聊天。

  “农家乐”的发展,带动了一批公司化、规模化的休闲观光农业。仅在开化县,就建起了70余个农庄、山庄、农业生态园,共投入资金2800万元,年接待游客4万余人次。

  乡村康庄工程改善了农村的交通条件,村道硬化了,村庄绿化了,露天茅厕改造了,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打造出了一批较高标准、高质量的、充满活力的新型农村。便利的交通,使得原本偏僻的小山村 “农家乐”几乎每个双休日都爆满,为祖祖辈辈生活在贫困山乡的农民点亮了一盏致富明灯,成为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样令人欣喜的是,交通在缩短城乡路程的同时,也使更多农民改变了旧有的环境观念,更加自觉地保护起家乡的青山绿水。

  

  金华:

  从我家到城里

  就像去邻舍隔壁串门

  (链接:到2006年底,金华市公路总里程为10782.6公里,位居全省第一,其中农村公路9786.9公里,全市5801个村等级公路通村率及硬化率均达到100%,受益村民200多万人。)

  

  位于金华市南侧距离市区5公里的婺城区雅畈镇,是典型的山区。康庄公路竣工前,那里的交通相当不便。康庄公路的建成后,极大地方便和改善了村民的生产和生活环境,拉近了城乡间的距离。

  缩小城乡差距首先表现在收入差距的缩小上。路建成前,山里的苗木、茶叶、水果等农副产品无法及时运出去,因此没有转换为经济效益,农民增收非常困难。康庄路的建成通车,使这一难题得到了化解。据该镇的镇长介绍,镇政府所在地大山村今年有600多亩苗木,由于康庄路的竣工,吸引了部分客商来寻找商机。光是全村的140多亩水果一项,农民就可以增收30多万元,此外花卉的种植也可以使全村增收20%以上。

  康庄路的建成,使当地群众去城里更加方便了。现在有开往市区的城乡公交车,每天三班,早、中、晚各一班,票价基本上为4元,一般一个小时左右就可以到达。对于70岁以上的老人,当地还出台了优惠政策。出行的方便,拉近了城乡间的距离,农民可以把土特产带到市区出售,感受城市生活的点点滴滴,不仅可以增加收入,而且可以转变原有的思想观念,从客观上促进了城市化进程。路好了,村容村貌也有了新气象,广场不再是晒场,垃圾不再遍地扔,现代文明越来越多地融入了当地百姓的日常生活中。

  村里有位叫邱根林的老人,他的三个儿女都在城里工作,因为路好了,儿女们就经常回来看他,让他非常开心。他家原有的楼房也加层扩大面积,他说,儿女们回来时可以住得更宽敞。像他这样的老人村里还有好几个,“都是托了康庄路的福啊!”老邱他们都对康庄工程赞不绝口。

  康庄路的竣工,还吸引了一些工业企业落户这里,目前大大小小的企业已经有200多家,其中不乏产值过亿元的企业,不仅可以解决剩余劳动力就业,而且可以增加农民收入,真是一举两得!

  金东区澧浦镇群塘下村是一个有30多年历史的苗木专业村。10多年前,村民就自称是吃商品粮的农民,山坡地全部种上水果树,田里种上果苗、绿化苗。这些果和苗需要大货车运出。就因为没有一条像样的出村路,客商找不到村,车开不进村,造成一笔笔生意的流失。如今,一条6米宽的水泥路,从金义东快速通道口直接延伸到村里,结束了村民们“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的历史。据村民们反映,原来的路弯弯曲曲,还要穿过另外一个村,出行很不方便。现在路通了,骑摩托车到金华市区只需20分钟。

  东阳市三单乡黄阁坑村3公里通村公路完成后,山脚下形成了一个木材市场和茶叶市场,村里每块山林的租费从10000余元上涨到70000余元,集体收入提高到7倍。村民全年人均收入从1700元提高到2600元;兰溪市黄店镇余粮山村3.4公里的通村路建成后的第一年,全村2400亩大红柿增收了30多万元;而马涧镇马坞村的通村公路使该村的杨梅、枇杷增收40多万元。

  婺城区山道村的老支书介绍说:“没有通乡村公路之前,山道村到金华市区需要6个小时,现在安山公路修到家门口,通了客运班车,村里设立了来料加工点,农民收入增加了。”

  通村公路的建设也为山区的农家游、农家乐铺就了一条致富路。兰溪市芝堰村村民们就是在开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中让自己的口袋实实在在地鼓了起来。

  芝堰村家家户户门前流水潺潺,行走于古街时,潺潺水声不绝于耳。驾一叶扁舟于芝堰水库,看湖光山色,更是别有情趣。芝堰村村民利用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用品尝农家特色饭菜,参与农家车水、推磨等具有浓郁乡村特色的农事趣味活动给游人带来了欢乐,也给自己带来了可观的财富。2006年,该村年接待游客数量在两万人次以上,农家乐经营户年纯收入在万元以上的农户超过了70%。

  利用康庄大道,依托本地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通过发展农家乐而在自家门口大把赚钱的不只是芝堰村的农民,据金华市委农办统计,该市已发展各种类型的农家乐旅游村(点)557家,为全省最多,经营农户3614家,接待游客达647万人次,营业收入5.1亿元,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14575人。去年“十一”黄金周期间,全市的农家乐休闲旅游村(点)共接待游客60.3万人次,接待量比去年同期翻了近一番,实现旅游收入达到1.88亿元。

  乡村康庄工程让城里人走进农村去体验农家乐,也让农民走上了水泥路,在家门口就乘上了公共汽车,到城里逛街就像上邻居家串门,和城里人一样上超市购物,买到放心商品……

  就是这条条康庄大道,缩短了城市和乡村的距离。

  

  乡村康庄工程的建设,不仅改善了农村的精神面貌,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村民的文明意识也增强了,乡村更和谐了。同时,村级民主管理通过康庄工程得到了进一步规范,不仅修了路,也使村民实践民主管理的自觉行为得到加强。另外,还锻炼了一批干部,通过康庄工程的实施,使干部的战斗力、凝聚力、号召力都增强了。通过修路,同时也带动了医疗、卫生、教育、环保等其他农村公共事业的发展。

  通过深入的采访,通过与广大村民、村干部的交流谈心,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浙江农村路网的逐渐形成,的的确确加快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浙江交通 00012 为新农村建设铺下康庄大道 □ 特约记者 贾刚为 通讯员 胡嘉临 袁会畅 王一川 盛平 叶卫双 吕振山 2007-6-9 浙江日报000122007-06-0900012;浙江日报000122007-06-0900013;浙江日报000122007-06-0900014;浙江日报000122007-06-090001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