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7版:又好又快在浙江
3  4  
PDF 版
· 科技支撑发展 创新引领未来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下一篇4  
2007年6月8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科技支撑发展 创新引领未来
  科技支撑发展 创新引领未来

  2006年,是“十一五”开局的第一年,是浙江省工业化转型、城市化加速、市场化完善和国际化提升的重要历史阶段。在这个重要的历史阶段,发展的原动力更多地由投资驱动向创新推动转变。面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要求,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继续走在全国前列的新目标,面对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新任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创新型省份和科技强省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全省科技战线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总体要求,围绕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和建设科技创新平台,积极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2006年,我省科技创新硕果累累,共有12项成果获国家奖,其中浙江大学喻景权教授等完成的“蔬菜作物对非生物逆境应答的生理机制及其调控”项目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浙江康莱特集团有限公司李大鹏教授等完成的“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中药有效成分产业化应用技术”和宁波路宝科技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徐斌等完成的“LB多向变位桥梁伸缩装置”两项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浙江大学倪明江教授等完成的其他9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006年,全省各市、省级有关部门、单位和有关专家共推荐864项科技项目成果申报省科学技术奖。根据《浙江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及实施细则的规定,经过专家组和评审委员会严格的评议评审,报请省政府批准,2006年度浙江省科学技术奖奖励项目共280项,其中一等奖23项,二等奖91项,三等奖166项。

  我省获2006年度国家和省科学技术奖的项目都是科技人员长期潜心研究、敬业奉献、呕心沥血的结晶,许多成果达到国内外领先水平,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体现了我省自主创新能力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反映了当前我省自主创新的一些特点和趋势:

  科技与经济社会相结合

  支撑和引领作用增强

  12个国家奖励和280个省级奖励项目,除少数基础研究项目外,大部分都是应用研究与产业化项目,都是围绕我省重点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围绕节能减排增效和资源再生利用等方面的关键共性技术开发,围绕构建和谐社会、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组织科技攻关取得的成果,具有明显的经济社会效益。如浙江大学倪明江教授等完成的“生活垃圾循环流化床清洁焚烧发电集成技术”,污染物排放优于国家标准,特别是二噁英排放指标优于目前世界上最严格的欧盟标准,已获专利12项,其中发明专利5项,成功实现了产业化应用和技术推广,在全国8座垃圾焚烧发电厂得到了工业应用,垃圾日处理量总计达5250吨,在垃圾焚烧技术的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近三年来,由于项目实施而产生的经济效益近10亿元。宁波路宝科技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的“LB多向变位桥梁伸缩装置”,既满足了大型桥梁纵、横、斜等多向变位功能需要,又解决了悬索桥、曲线桥的转角变位难题,填补了国内外相关领域技术空白,获得多项国际、国家发明专利,目前已被江西九江长江大桥主桥、杭宁高速东苕溪特大桥、洞头连岛大桥、徽杭高速等工程广泛使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蔡秀军教授为主完成的“腹腔镜技术在肝胆脾外科的应用研究”,攻克了切肝过程中出血难控制等多项技术难题,完成了国内第1、2例完全腹腔镜下右半肝切除,多项成果为国际首创,填补了国内外空白,已在国内120多家医院推广应用,产生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企业逐步成为技术创新主体

  产学研合作加强

  这次我省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的2项成果,都是企业为主完成的。280项省科学技术奖中,175项是由企业独立承担或参与完成的,占62.5%。这表明我省企业的技术研发能力有了显著提高,企业正逐步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目前我省企业科技投入、科技人员、研发机构、承担的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项目、申报和获得授权的专利均占全省总数的80~90%。获国家和省科学技术奖的项目,大部分是由企业与大学或科研院所合作开发的,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与省外的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开发的,产学研合作日益紧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正在逐步形成。

  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得到加强

  原始创新能力提高

  获省一等奖的项目中有7项为基础理论研究。如浙江理工大学陈本永教授为主完成的“激光合成波长纳米位移测量原理及方法的研究”,开创性地提出了采用激光合成波长实现干涉条纹细分的原理,研制出一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双频激光合成波长纳米测量干涉仪”,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浙江大学陈鹰教授为主完成的“深海海底科学考察作业关键技术”,获发明专利21项,其总体技术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中青年科技人才快速成长

  日益成为我省科技创新的主要力量

  280个省科学技术奖项目中,牵头或参与研究攻关的45岁以下中青年科技人员有1800多人,占获奖人员总数的71.5%。省科学技术一等奖23个第一主要完成人中,45岁以下中青年科技人员有11人,有多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和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中青年科技人员已成为我省科学研究的骨干力量。组织实施科技项目对于发现和培养中青年科技人才,促进其成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政府科技计划项目绩效明显 区域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这次获奖项目中,有85%左右的项目得到过政府各类计划的支持,其中大部分列入国家和省级科技计划。去年我省共争取国家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677项,经费8.8亿元,比上年增长70%;省政府新增安排4亿元专项资金用于重大科技专项和平台建设,有力地推动了我省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据国家最新统计评价,我省区域创新能力居全国第5位,其中知识获取能力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明显,分别上升至全国第3位和第4位,专利授权量已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二,2006年我省工业劳动生产率比上年提高12.6%,农业劳动生产率继续保持全国前列。

  为了推动浙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浙江省将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集聚创新资源、激活创新要素、转化创新成果,完善科技成果评价和奖励制度,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竞争力为主线,进一步落实国家和省有关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围绕节能减排增效,围绕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构建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加快培养引进创新人才,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为推动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又好又快在浙江 00017 科技支撑发展 创新引领未来 2007-6-8 浙江日报000172007-06-0800012;浙江日报000172007-06-080002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