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起钱江惊天下,文化之光照浙江。
这5年,在钱江潮翻飞涌动的浪花里,文化的音符越来越引人注目,“绽放”着前所未有的绚丽光彩,“拍打”出领先一拍的步伐,“聚焦”起人们殷殷关注的目光……文化,正肩负起继往开来的使命,为浙江综合竞争力的提升注入绵绵不断的“软实力”。
这5年,浙江文化建设抒写的壮美篇章有目共睹——
古运河边,西湖文化广场雄姿初现;西子湖畔,国内最大的浙江美术馆业已结顶;钱塘江侧,杭州大剧院拔地而起……这是我省历史上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最大、建成设施最多的一个时期,享受着这些外观大气、设施先进的文化设施,浙江人既幸福又骄傲。
越剧《陆游与唐琬》入选“国家舞台艺术十大精品剧目”;音乐剧《典妻》、甬剧《五姑娘》荣获“文华大奖”;杂技《扛人蹬伞·苏堤春晓》捧回法国明日杂技节金奖……一批无愧于时代与人民的精品力作这几年不断涌现。这些精品文化大餐还以“农村版”、“简装版”、“校园版”等形式走进乡村、工厂和校园,丰富着城乡群众的文化生活。
得益于文化体制改革,杭州电影公司摘掉连年亏损的帽子实现了赢利;浙江新华书店活力迸发,连锁和配送服务遍及上海、江苏、深圳等省内外城市;横店的农民靠做群众演员赢得了可观的收入;曾经是电影放映大省的浙江又开始向制作大省迈进……浙江文化体制改革在“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中“渐入佳境”,束缚文化生产力的旧观念逐步瓦解,社会力量热衷兴办公益文化事业,民间资本源源不断涌入文化产业,浙江又一次走在全国前列。
在浙江,步行20分钟就能找到社区卫生服务站看病,孩子义务教育阶段读书不用交杂费,农民致富增收有科技特派员的指点和帮携,人均体育健身场地面积已有0.98平方米……不断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提升着浙江人的幸福指数,在老百姓的口袋越来越鼓的同时,人们的日子也过得越来越充实和快乐。
文化是根,是精神支撑。在这些变化的背后,是省委、省政府有关浙江文化大省建设的清晰思路——让文化发展也成为硬道理。
当站在人均GDP3000美元的门槛上时,浙江这个经济大省具有前瞻性地作出了加快文化大省建设的决定:从增强先进文化凝聚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社会公共服务能力入手,重点实施文化建设“八项工程”,认真抓好党管人才和人才强省工作,加快建设教育、科技、卫生、体育“四个强省”,共同营造出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在这个崭新的文化大省建设坐标上,浙江人创新的胆魄、坚韧的品格、开放的视野有了更广阔的“用武之地”。
“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勇于创新、讲求实效”的浙江精神与时俱进地增加了“自强不息、诚信和谐、开放图强”的新内涵,以此激励全省人民“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积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浙江抓住作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省的契机,扎实有序地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增强了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活力,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初步形成了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大省建设相互促进、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联动发展的良好局面。
全省统筹城乡文化发展,发挥财政“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不断加大公共财政扶持力度。同时,多渠道筹集资金,利用社会资源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提高社会公共服务能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形成覆盖全社会的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作为构成浙江综合竞争力的“软实力”,文化正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力量,引领浙江儿女们进一步激发无穷智慧和伟大创造力,推动浙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实现又好又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