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伴随着浙江文化大省建设的“节拍”一路走来,作为用纸笔和心灵记录“浙江文化这五年”的记者,回望自己的采访经历和生活感受时蓦然发觉,文化在不经意间给我们带来了那么多。
记得在2003年栀子花开的季节,文化体制改革试点的鼓点在浙江敲响,我看到的是浙江又一次“敢为天下先”的尝试。
记得在2005年的北京,浙江省与中国社科院达成全面合作事宜的那一刻,我看到的是加快推进文化大省建设的漂亮“手笔”。
在这样的采访经历中,常常会与一种情绪不期而遇——一种历史见证人才有的激动与自豪。因为见证了历史,我才得以知晓加快浙江文化大省建设决定的背后,凝聚着多少人的智慧和心血。
第一次坐在杭州大剧院舒适的观众席里,欣赏的是张艺谋执导的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那时的感觉有点恍惚,上一次来这里时还是一片工地,现在居然变成了一座现代化的大剧院,身边的一位观众在入座时的一句“不用赶到上海去看戏了”飘进了我的耳朵,周围的人都会心一笑。
“七艺节”期间采访柏林歌剧院首席男高音、著名歌唱家莫华伦时,他对开幕晚会舞台的评价至今还回响在我耳边,“这里的舞台完全可以演出《图兰朵》和《阿依达》”,这样的赞誉让人自豪。
当我开始盘点这些年的文化设施建设时,用“雨后春笋”之类的词汇来形容显得太陈旧。放眼浙江大地,可供城乡百姓享用的剧院、影院、科技馆、博物馆、图书馆、健身苑等文化场所无处不在。
有位朋友这样对我说,以前,文化仿佛是一种可有可无的“调味品”,如今,文化已成为大家难以割舍的“日用品”。
是的,在这片文化底蕴深厚的土地上,文化焕发出异乎寻常的活力。在这片创造出诸多奇迹的土地上,文化正成为一种全新的“软实力”,文化的分量变得越来越厚重,而永远不变的是其中蕴涵着的“大众情怀”。
在我的名片夹里珍藏着一张特殊的名片,上面的头衔是这样写的——“中国宁波奉化布龙龙头”,这是在采访奉化周家村村民周永根时,这位朴实的农民郑重其事递给我的。
我的采访对象里有很多像“周永根”这样的群众,他们不仅享受着文化,也“玩”起了文化,唱大戏、敲锣鼓、搞摄影、吹铜管乐……有些人还吃起了“文化饭”,干起了农民画家、民营剧团演员、农村文化经纪人之类的文化行当。
在见证这些年文化带来变化的同时,我也收获着快乐,经历着感动,积累了一笔笔可贵的精神财富。
沐浴着文化的阳光,文化家园会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