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1版:一版要闻
4  
PDF 版
· 以创新理念切实推进科教兴省战略
· 走在幸福的大道上
· 衢江干部乐当村民“老娘舅”
· 院士谦让“第一作者”
· 中小学生统一学习校园集体舞
· 浙江,五年新跨越
· 说说对省党代会的期盼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6月5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走在幸福的大道上
——“五年新跨越”系列报道之二
本报记者 周咏南 朱海兵
  “浙江走出一条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新路”——这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浙江经验与中国发展研究课题组总结的一个观点。

  “一半以上农民工希望成为‘新浙江人’”——这是《2006年中国农民工满意度报告》的调查结果。

  “平安与幸福写在浙江的每一个角落”——这是浙江工业大学12名研究生在走村入户了解“平安细节”时留下的深刻印象。

  ……

  平安与富裕共存,和谐与发展同举。这5年,走在幸福大道上的4900多万浙江人分明感受到了建设“平安浙江”这个顺民心、合民意、保民安、促民富、造民福的重大民心工程所带来的无限暖意和幸福。

  幸福要素之一:幸福需要公平与共享

  百姓心声:生活要是没有了保障,幸福就无从谈起

  精彩答卷:全力推进“全民社保”,让困难群众享受到发展的成果

  从今年4月起,绍兴市府山街道云栖村58岁的村民陈小仙,开始享受每月300元的养老保障金,她再也不用为晚年生活担忧了。

  目前在我省,像陈小仙这样每月享受养老保障金或基本生活保障金的被征地农民有88万之多,已参加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的有191万人。而以前,对被征地农民一般都采用一次性补偿的办法,一旦用完补偿金,他们就成了“家中无田、上班无活、袋里无钱、养老无保”的“四无人员”。

  一说起村子的变化,开化县华埠镇张村农民周书荣就有说不完的话:在家种田,不用交一分钱农业税;张村的农民也在享受小病不出村、大病有保险的城里人待遇……

  越来越多的浙江人已经认识到,健全社会保障安全网,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保证浙江持续稳定发展的社会基础。

  这样的认识正在化为现实。经过多年的努力,我省目前已在全国率先探索建立起就业再就业、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等制度。覆盖城乡、功能完善、多层次的全民社保体系,就是要为广大群众系上一条保障基本生活的“保险带”,使尽可能多的老百姓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这一具有鲜明浙江特色的全民社保体系,就是由诸多的“全国前列”组成:率先停止针对外来劳动力的就业证卡制度;率先将乡镇企业职工纳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覆盖范围;率先将广大农民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并对所有城乡低保对象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应补尽补;率先将城乡孤寡老人全面纳入集中供养……

  全民社保体系的建立健全,使居民和农民的幸福感显著提升。在外做了近10年小吃生意的仙居县淡竹乡农民吴汝国,去年出人意料地回到老家,办起了接待外来游客的“农家乐”。他说:“别看我们这里经济还比较落后,但各种社会保障样样不缺,日子过得像城里人一样舒坦。”

  幸福要素之二:相处和谐才有幸福

  百姓心声:社会难免有矛盾纠纷,化解不了就会后患无穷

  精彩答卷:不断创新“枫桥经验”,使矛盾纠纷早预防早化解

  “八六二九四个零,平安和谐找中心,群众要求叫得应,矛盾纠纷化作零,稳定发展要双赢”。这是杭州市余杭区乔司镇老百姓为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中心24小时专线电话86290000所编的顺口溜。两年多前,乔司镇通过整合现有综治工作的有效资源,建立了由综治办牵头,集司法所、信访办等众多部门为一体的全国首个镇综治工作中心,有效地解决了部门分散、群众办事难等问题。

  幸福的感觉,首先来自于日常生活的和谐,而及时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是关键。对此,我省有一个“法宝”,那就是不断推广和创新“枫桥经验”,努力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乡镇(街道)综治工作中心则是这棵“常青树”上长出的最有活力的“新枝叶”。目前,全省乡镇(街道)综治工作中心建成率达98.4%,有综治信息员5万多人,调解组织5万余个,多年来全省各类矛盾纠纷调处成功率一直保持在96%以上。

  浙江是个外来人口大省。让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市民的接纳与认同是关键。我省不少地方灵活应用“枫桥经验”,从提出“新温州人”、“新嘉善人”等称谓开始做起,引导市民尊重农民工,让农民工感受到平等。与“枫桥经验”发源地相邻的诸暨店口镇,则通过聘请农民工流出地的公安、劳动、计划生育等方面的“老乡干部”到店口工作,以“娘家人管婆家事”的方式,促进当地政府和居民与农民工之间的有效沟通与理解。

  信访问题往往是矛盾纠纷的汇集点。以往听到“信访”两字,人们首先会联想到“上访”,也就是“民找官”。而在我省,现在常常听到的却是“下访”,即“官找民”。这是省委在全国信访工作中创新实践的又一大突破。

  “领导干部下访,到矛盾多的地方去,切实解决一批阶段性的信访问题。”2003年6月,省委研究决定,层层建立领导干部下访接待群众制度,每次“下访”,事先都通过当地新闻媒体和公告让群众知道。

  2003年9月18日,浦江县政协委员蒋星剑和两名群众代表向前来该地“下访”的省委主要领导反映20省道修路难问题,省领导当场拍板:这是一条山区群众的“小康之路”,为了山区20万群众的切身利益,要尽快开工建设。仅过了两个月,20省道浦江段改造工程正式破土动工。到2005年10月,昔日崎岖不平的盘山公路已“变脸”成了山区经济发展的“快车道”。   

  干部下去多了,群众上访少了。4年来,省、市、县三级领导和各级有关部门的干部共计3万余人次参加接访活动,累计接待群众8万余批次、30多万人次,疏导化解信访事项6.8万件,群众满意率达85%以上。

  幸福要素之三:平安是幸福的守护者

  百姓心声:人活着老是担惊受怕,再富有也是空中楼阁

  精彩答卷:编密织牢“平安大网”,使更多人安居乐业

  “平安”与民最相关,“安全”于民最紧要。安居乐业是民心所向,也是人们有无安全感和幸福感的关键所在。

  松阳县古湖东小区曾是一个盗窃等案件高发的小区,2003年1月到2004年8月共有各类报警144起。最严重的一次,竟有15家住户在同一天被盗。2004年9月,小区在派出所的帮助指导下成立了平安夜巡队,120多户居民家家户户主动派人义务参加,小区很快就重归平静。居民们说:“治安防范要靠大家一起参与。案件少了,我们自己也睡得踏实了。”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上班外出有路面治安电子监控,看家护院有社区治安电子监控;不管是繁华的街道还是僻静的巷弄,都有平安巡防队员警惕的眼睛。杭州下城区不仅是全省首个实现治安电子监控系统路面和社区全覆盖的城区,还有一支总人数达12400多人的新型平安巡防队伍,共同织起一张惠及辖区百姓的“平安大网”。

  “让平安融进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让老百姓放心地过日子”。这些年来,我省各地想方设法有机整合各种力量,努力构筑和完善起全方位、全时空、多层次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共同守护幸福生活。而有了这张治安防控“平安大网”的有力支持,我省公安队伍也创纪录地实现了人均破案数连续8年居全国首位,全省刑事案件多年来的高发势头得到更为有效的遏制。

  嘉善县西塘镇大舜村老会计张海荣成为专职“公共安全员”不到半年,就查出并清除了80多处安全隐患。像老张这样生产、消防、交通、食品及环保安全、消费维权等“多员”合一的“公共安全员”,如今在我省城乡越来越普遍。他们是维护群众生活生产安全的“神经末梢”和“安全尖兵”,在基层织成了一张安全生产的“平安大网”,把各种敏感的安全隐患部位监管起来,大大提高了人们的安全感。

  我省早在2004年就开始把每年各类事故的起数、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零增长”,确定为建设“平安浙江”的重要目标。2004年以来,全省GDP年均增长13.6%,而这3项数据年均分别下降了20.5%、7.7%和25.9%。

  幸福要素之四:

  幸福应经得起考验

  百姓心声:最怕天有不测风云,好日子容易毁于一旦

  精彩答卷:建立健全“应急机制”,把天灾人祸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海头百姓苦难熬,潮头一响心发跳。年年搭舍年年逃,做人好比沙头鸟”——这首流传在浙东沿海的古老民谣,唱出了以往当地老百姓的悲怆和对不可抗拒的台风灾害的无奈。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我省是台风、暴雨、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省份,特别是台风及洪涝灾害尤为突出。不过,近年来随着社会公共安全应急机制的逐步建立健全,沿海老百姓越来越安心了。

  去年8月,超强台风“桑美”带着17级以上的狂风袭击我省。但是,在这场历史罕见的台风灾害面前,因为有了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科学决策以及较为完善的应急预案,我省成功组织实施上百万群众大转移,把超强台风带来的灾害损失降到了最低限度。灾后从物质到精神的全方位救助,更使灾民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爱与温暖。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人们最怕的就是不期而至的“天灾人祸”。继成功应对“非典”后,2005年我国部分省区爆发了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我省小部分地区发现了霍乱疫情,这一下子就成了老百姓非常关注的敏感话题。对此,省委、省政府第一时间作出了“构筑五道防线,突出三个重点,加强监督管理”的部署,明确要求各地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坚决防控禽流感和霍乱疫情。结果,霍乱疫情很快就得到了控制,感染人员得到有效救治,没有出现死亡病例。

  流行病还没有来,疫苗就已经准备好了;夏冬两季缺电,居民家里照常有电用;台风来临前好几天,人们就已知道它的走向和强弱…… 构建和谐社会,不仅是追求平常时期社会的安定和谐,更要求社会在非常时期能经受住风险的考验,能够在紧急状态下有效控制危机。

  经过几年的努力,至2006年底,我省已制订各级各类应急预案67340件。从政府各部门到街道(乡镇)、社区(村),从企业到学校都制订了相应的应急预案,基本达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全省应急预案体系建设“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要求,应对与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编织了这些应对危机的“安全带”,浙江人的幸福生活就更有保障了。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一版要闻 00001 走在幸福的大道上 本报记者 周咏南 朱海兵 2007-6-5 48256F32002924A6482572E70020DD45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