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9版:形象导刊
3  4  
PDF 版
· 七助解七难: 民生和谐的具体实践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下一篇4  
2007年6月5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助业、助居、助学、助医、助困、助行、助安,绍兴开展的“七助”行动具体体现了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关注民生,改善民生,为民办实事,探索出一条具体的现实的途径——
七助解七难: 民生和谐的具体实践
  助业、助居、助学、助医、助困、助行、助安,绍兴开展的“七助”行动具体体现了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关注民生,改善民生,为民办实事,探索出一条具体的现实的途径——

  七助解七难: 民生和谐的具体实践

  从新生儿到耄耋老人都可享受医保,所有行政村建立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绍兴市社会保障工作亮点纷呈。

  在绍兴市越城区越都社区社保窗口,应杏珍老人带着孙子缴了250元钱,就顺利办理了医保参保手续。其中,应老参加的叫“城镇居民医保”,孙子办理的叫“未成年人医保”。

  家住越都社区的应老今年已61岁,她的小孙子刚过完两周岁生日。

  按照我国现行的医保制度,祖孙俩都属于既不符合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条件,也不适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规定。

  “今后在一个医保年度内,如果发生住院和特殊病种门诊医疗费,应杏珍老人可以报销50%,最高限额为8万元,孙子可以报销80%,最高限额为10万元。”社保窗口工作人员对笔者说。

  让应杏珍祖孙俩受惠的是绍兴市今年4月1日刚推出的一项新政策:城镇居民及未成年人医疗保障制度。绍兴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章剑谷说,为完成全民医保体系架构,光是补助部分,财政每年至少需要承担1700万元。

  这样的“民生大礼包”,绍兴市民每年都要收到好几个。它来自于绍兴市发起的一场名为“七助解七难”的活动,包括“助业”、“助居”、“助行”、“助医”、“助学”、“助困”、“助安”系列活动。

  以解决了应杏珍祖孙“看病难”、“看病贵”后顾之忧的“助医”行动为例,绍兴近年来已投入资金20多亿元,建起了11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84个卫生服务站,全市所有行政村建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到2006年底,全市318.5万人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行政村覆盖面达到100%,166.14万人得到了4.14亿元医疗费用补偿。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老百姓安居乐业的关键。绍兴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负责人介绍说,实施“助业”行动以来,绍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岗位26.1万个,帮助10.8万人次城镇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目前,绍兴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48%,低于浙江省平均水平。

  在开展“助学”过程中,绍兴关注更多的是困难群众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上学难”问题。通过几年努力,绍兴在浙江省第一个实现了高标准“普九”和基本普及十五年教育,同时在全省第一个出台了政府行为性质的大学生助学政策,在全国第一个建立了外来民工子女“入学绿卡”制度,全市5万多外来务工者子女实现平等入学……

  “原来说起住房是难题,现在说到住房是幸福。”市民陈建国刚以低于市场价20多万元的价格,住进了绍兴市区沁雨园125平方米的经济适用房,脱掉了“住房困难户”帽子的他见人就笑。

  面对群众“住房难”的呼声,绍兴开展的“助居”行动年年放大经济适用房建设量,同时先后三次放宽廉租房申请条件,并确定了三年建设12万平方米人才公寓的目标……目前,绍兴市区人均住房面积12平方米以下的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基本得到解决。

  绍兴是全国人居环境奖获得者,笔者走访时,一场声势浩大的“清水工程”正在古城发起。绍兴计划用两年时间,实施清淤、截污、引水、监管四大工程,让绍兴市区的内河水质达到“能让市民游泳”的程度,其中仅从曹娥江引水工程一项,总投资就达4亿多元。

  近两年来,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区位优势不明显、资源禀赋不富足的绍兴,在全国、全省性的20项发展指标的排行榜上位居前列。

  当地市民普遍认为,城市的荣誉更多地来自于“七助”带来的生活环境和谐。如在全国城市综合整治定量考核中,绍兴位居浙江省首位;城市生活质量位居全国第20位,浙江省第3位;在公众最向往的中国城市中,绍兴位居全国第28位,并荣膺“十佳宜居城市”称号。

  一项颇具说服力的指标是:浙江省统计局城调队的统计表明,绍兴人的安全感满意度达到了98.56%。

  把群众呼声当作第一信号,让更多的人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

  2005年1月5日下午,绍兴市召开全市为民办实事工作会议,市直所有局办的“一把手”都到了会场。

  是时,这座疾行在改革洪流前列的城市,国民生产总值已逾1300亿元。在富庶的长三角城市圈,这也是一个足以傲人的成绩。然而,如何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亟待解决的大量实际问题,让更多的人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依然是横亘在党委、政府面前的难题。

  “住房难”、“就业难”、“就医难”、“上学难”……几乎每年的绍兴市“两会”,人大代表议案、政协委员的提案中,都有大量反映人民群众衣食住行等生活难题的内容,究其根源,并不完全是因贫困而起,更多是城市在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凸显的“瓶颈”现象。比如车子多了,停车却难了;经济发展了,医疗资源却跟不上;外来人口多了,治安难题也随之而来……

  一个木桶能盛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要想盛更多的水,必须加长短板,这块短板就是民生问题。

  “七助解七难”活动就此拉开帷幕。群众关注度最高、意见最集中的住房难、就业难、就医难、上学难等“七大难题”,成了绍兴各级党委、政府排在年度议事日程中第一位的“大事”。

  七大难题事关百姓切身利益,几乎涵盖了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破解难度很大,为使这一为民办实事工程真正落到实处,绍兴市将“七助解七难”的任务一一分解。他们将44项具体工程,分解到市发改委、市建设局、市城改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文体局等14个部门。早在春节前,这些部门的领导干部就领到了这样一份特别的“假期作业”:下基层认真听听百姓的“牢骚”,好好感受群众的喜怒哀乐。

  抓“七助”解“七难”不是给领导看的,而是要真正让群众得利益、得实惠。

  “让最需要帮助的人笑得最开心,这样的和谐理念已经成为绍兴全社会的共识。”65岁的退休干部吴光华接受访问时说,“小事情背后是大精神,把群众呼声当作第一信号,体现了我们的党委和政府真正在为民执政,‘七助’已经成为百姓和党委、政府的连心桥。”

  “一项项民心工程,诠释着新时期党委、政府对执政理念深刻内涵的理解:既关注眼前的、显性的问题,又关注长远的、隐性的问题。”绍兴市委党校一位专家在接受笔者访问时评价说,通过破解老百姓最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加强政府在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方面的职能,为一座城市谋划更和谐的发展图景,是绍兴为民办实事工程的主旨所在。

  民忧可解贵在有心,从机制上确保民生问题破解的顺利和长效。

  绍兴的民生工程之所以能顺利推进,根本原因还在于它已经成为各级党委、政府自发的内在动力,其实效和长效来自于机制的构建。目前,以制度形式确定下来的“七助”具体内容已有数十项。

  2005年,绍兴建立医疗价格公示制度,规范了医疗机构的收费行为,当年就使65%的药品价格同比下降3.93%;食品放心工程的全面实施,使2万多公斤不合格食品现出原形;至今,绍兴已6次提高居民养老金标准。

  绍兴在浙江省率先实施了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至今年2月底,参保农民达到41.7万人。集中供养工作进入制度化,则使全市农村“五保户”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率均接近100%,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在机制构建的同时,原有一些有损利益分配公平化的制度被打破。绍兴全面废止了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的政策,构筑起城乡一体化的人力资源市场和就业服务体系。仅在去年,就有40多万人次走进绍兴各地人力资源市场,其中超过一半找到了合适的岗位。

  “如果没有‘教育券’,像我这样的家庭,我不可能再和同学们一起读书了。”因父亲去世而险些失学的新昌县回山中学学生胡亚芳对笔者说。

  为帮助困难职工子女完成学业,绍兴建立了“教育券”制度、“入学绿卡”制度、贫困大学生资助制度等一系列长效机制。从2005到2007年的三年内,全市投入专项资金3.2亿元,每年帮困助学4万多人,向2.5万余名农村贫困学生免费提供营养餐;安排食宿改造项目216个,总建筑面积达21万平方米。

  绍兴的惠民制度十分注重人性化,如为了让一些生活困难、但又徘徊在低保救助制度之外的边缘人群也享受到政府救济的“阳光”,绍兴打破了实施多年的“一刀切”式低保救济制度,更加人性化的分层分类救助办法已开始实施。

  政府的民生之手,唤起了全社会的慈爱之心。如今,绍兴市企业和个人慈善冠名基金已达10.8亿元,救助人数达6596人。2006年,绍兴市建功中学初一学生曹理烨不幸患上白血病,经媒体报道后,共有50多家单位,超过2500人次伸出援手,爱心捐款总额达74万余元。

  绍兴市认为,对于个别民生问题,可以通过个别处理来解决。但对于像“七难”这样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就要通过制度建设来破解,动员全社会的力量。要用制度来堵塞漏洞,用制度来规范行为,用制度来保障最广大群众的利益,让办实事系统化、制度化、长效化。

  “坚持每年组织实施一批为民实事工程,切实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翻开绍兴市“十一五”规划蓝图,这样让人兴奋的字眼表明,这一场惠及千千万万百姓的民心工程,将在更高更广层面上持久践行。

  跳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民生解决模式,用创新的思路致力于更深层次的难题破解。

  为把“七助解七难”活动进一步推向深入,今年春节后,绍兴再次召开重民生促和谐暨深化为民办实事动员大会,向全市发出了推动全民就业、实现全民保障的号召。

  推动全民就业、实现全民保障,可以为绍兴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可以进一步夯实民生之本,可以推进创业型经济的蓬勃发展,可以标本兼治、从根本上改变困难群体的生活状况,可以搭建更好发展平台,推进绍兴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围绕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千方百计提高劳动者就业水平、千方百计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的要求,绍兴市专门出台了《关于推动全民创业促进全民就业实现全民保障的意见》,排出了15项具体活动内容。

  目前,这项活动正在绍兴上下深入推进。上虞市连发10个文件,打算通过优势企业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带动一批、块状经济集聚一批、整合资源发展一批、标准厂房引进一批、工商互动催生一批等方法,引导企业和群众走各具特色的创业之路。

  绍兴县、诸暨市等地对家庭工业进行了扩容,嵊州市、新昌县的大量荒坡闲屋里,也填满了新购置的织机、车床。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绍兴对下岗职工技能培训的补贴达每人300元,还实行小额担保贷款制度,为下岗创业而缺乏资金的人员提供优惠贷款。

  来自绍兴市财政局的数据表明,通过各类政策优惠,在绍兴创业、就业人均补贴可达446.8元。绍兴市委党校一位副校长认为:就业培训解决农民进入市场的本领,对提高农民的竞争力、为他们造就创业机会是起作用的。”

  历经乡镇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浪潮后,绍兴通过延伸城市产业,配套大企业和专业市场,发展工业集聚集点,每年可创造数万个“家庭工业”就业岗位。

  笔者在新昌走访时,只有518户农户的澄潭镇棠村,已办起了109户家庭工业,其中织机就有306台,一台织机一年可以创造1.5万元净收入。而这样的工业化村庄,正在新昌这片“八山半水分半田”的山区,如雨后春笋般地冒出来,使山区的“三农”格局发生深刻的嬗变。

  城乡对资源占有、流动和组合的状况,决定着城乡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与效果。在推动全民创业的过程中,绍兴把“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作为重要载体和举措,力促公共财政支出向“三农”倾斜。

  据悉,2003年至今,绍兴已实施乡村康庄工程2743公里。文教卫事业的发展也在向农村倾斜:为推进农民培训、村级服务中心、建立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体系,绍兴每年仅预算内安排财政支农资金就达4亿多元。

  至今年5月中旬,绍兴农民已办起了100多个农业观光园。绍兴市农业局负责人说,仅旅游观光,今年就能为绍兴农民带来近6000万元的收入。

  今年4月,以中央党校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教授为组长的专题调研组来绍调研时认为,绍兴城乡深入开展的推动全民就业、实现全民保障活动,对于增强经济发展实力,缩小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和谐,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形象导刊 00009 七助解七难: 民生和谐的具体实践 2007-6-5 浙江日报000092007-06-0500008;浙江日报000092007-06-0500012;浙江日报000092007-06-0500013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