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3日撰文揭露袭击阴谋内幕,指出案件有复杂的国际背景,显示美国反恐形势复杂。
线人立下大功
《纽约时报》报道说,联邦调查局在2006年1月便掌握袭击阴谋的情况,一名线人发挥了重要作用。
报道说,这名线人犯有包括毒品走私在内的罪行,在得到支付报酬和减刑期的许诺后,答应帮助执法人员。这名线人很快和嫌疑人之一、肯尼迪机场前员工拉塞尔·德弗雷塔斯搭上关系。
从2006年9月开始,这名线人陪着63岁的德弗雷塔斯几次往返纽约和圭亚那,结识了其他3名嫌疑人,包括圭亚那前议员阿卜杜勒·卡迪尔、圭亚那人阿德尔·努尔以及特立尼达人卡里姆·易卜拉欣。
不会造成大量伤亡
美国联邦调查局说,恐怖嫌疑人预谋用炸药引爆油料库和地下输油管线,彻底摧毁肯尼迪机场,造成大量人员伤亡。
美国官员和有关专家称计划“骇人听闻”,但指出引发重大伤亡的可能性不大。
肯尼迪机场地下输油管线全长64公里,包括两根直径约30厘米的输油管,埋设在地面以下90厘米到120厘米处,穿越斯塔滕岛和皇后区,将油料从位于新泽西州林登的储油库输送至肯尼迪机场。此外,肯尼迪机场储存有1.45亿公升燃油。
管道专家理查德·库普里威茨说,一旦管线被引爆,爆炸强度取决于爆炸波及的油料数量,但管线其他部分不会受影响。他指出,爆炸可能形成破坏,或者起火,但“爆炸和火势规模有限”。
《纽约时报》援引一些石油产业专业人士的话说,即便机场储油罐发生爆炸,只要及时关闭油料输送阀门,基本可以防止输油管被引爆。
但运输安全管理局前局长约翰·马戈认为,类似袭击虽“可能不会造成重大伤亡”,但足以让航空运输陷于瘫痪。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