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5版:新闻周刊·民间
3  4  
PDF 版
· 生命给了讲台的人
· “流水化”相亲
如何破“成功率”瓶颈
· 小学生破解人行道难题
· 阿婆挑担散步找感觉
· 山村女孩带“母”出嫁
· 两个家庭四个盲人
依然光明人生
· 在法国参加“欢送宴”
· 同学表情让他闹休学
· “格桑花”吐芳浙江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5月31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流水化”相亲
如何破“成功率”瓶颈

■本报记者 沈宇翔 通讯员 陈建农
  如果说上世纪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一种封闭的“小农经济”,那么,如今在各大城市频频上演的“集体相亲”却堪称一次“工业化的革命”,这一“流水线”,批量制造了大量爱情机遇,给城市中的单身大龄青年和他们的家长带来了无数惊喜,但是熙来攘往的热闹过后却让人不得不思考——

  相亲相到脚抽筋

  上周末,浪漫之都杭州又创下历史新高——同一天内,在黄龙洞、万松书院、下沙高教园区、太子湾公园四处,4场由不同单位主办的“集体相亲大会”同时上演,总数上万的出生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单身青年,包括其父母在内,在熙熙攘攘的人群,在批量的“流水线作业”中,寻觅姻缘。

  “5月26日,好日子啊,大家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上周六上午8点,穿红色唐装的主持人在台上一吆喝,底下就大声应和:“我爱侬!”526,我爱侬,杭州万松书院第99期相亲会——“海归IT”专场激情开场,300位来自北京、哈尔滨、上海、杭州等地的年轻人,开始了集体式的相亲。

  有对来自东北的双胞胎姐妹特别直接热情,还动员了几个小姐妹参加。在活动现场,姐姐腼腆地对我说她已经收到了6个投缘牌了,上面有6个QQ号码和6个小伙子的心意。而现场另一位从英国留学归来的张姓男士对我说,参加完万松书院的相亲会,她妈妈还帮他报名参加了在黄龙洞和太子湾的交友活动,“多走走看看,给自己多一些选择总是好的”。

  据悉,其他三场相亲会分别是,黄龙洞公园的“浙江红娘日公益相亲大会”,太子湾公园的“中国交友日——杭州站”,下沙高教园区的针对老师和外来务工人员的相亲专场,针对的人群都是出生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单身青年。

  “你方唱罢我登场”,接二连三的集体相亲大会轮番登场,每一位参与的男女都是收获颇丰、“阅人无数”,挑肥拣瘦地几场下来,几乎人人怀里都揣着各种各样的联系方式,手机号、QQ号、MSN号,分不清谁是谁,还有年轻人拿着数码相机将“征婚广告”拍下来,说:“手里有粮,心里不慌,回去再慢慢挑选。”

  格式化缘分如何筛选

  相亲“流水线”有着格式化的人物简介,编号、年龄、身高、收入、工作性质、择偶期望值,总共不到百字,是描述男女主角的全部内容。那么,拿到这些资料的单身男女或者其父母,又如何进一步筛选呢?

  那对双胞胎姐妹在相亲现场这样表白:“我是希望今生能有这样一个人,不论是贫穷还是富裕,顺境还是逆境,能有一个人和我相互偎依,相互扶持,直到永远。”

  无疑,这些出生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琼瑶片和三毛文字的熏陶中长大的年轻人,对爱情都有着浪漫的憧憬。然而,同样生活在21世纪物质环境下的他们,对对方又提出很现实的要求。

  不少在校女大学生成为相亲大会的主力军。来相亲的浙江大学学生小刘说,自己已经读大四,正在紧张地联系工作,想留杭工作并落户,但目前尚无着落。关于相亲对象的条件,她说,对方首先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有车有房,工作稳定最好,至少几年内得有这个购买能力。”至于对方的年龄,她认为不必过于限制,“只要大我三岁到八岁的,都可以接受。”

  据观察,大约有三分之一的参加者是单身男女的父母,因为种种原因子女来不了,父母就充当了先锋。老一辈的大妈大伯在一起就没年轻人这么羞涩浪漫了,张口就问,“你家孩子收入怎么样”,“有没有房子”,“我们家可有3套房子,当然要找条件好的”。

  在浪漫面纱的朦胧掩映下,起决定作用的还是现实中的门当户对,比如学历、经济基础、家庭背景、外貌身高等等,无论是单身男女本人还是他们的父母家人,对待婚姻的心态都更加务实,与现实社会进一步接轨。

  流水相亲的产出率有多高

  近年来,这种既传统又现代的所谓“相亲大会”在全国铺天盖地地蔓延,上海、南京、杭州、宁波等地曾多次出现过万人集体相亲的火爆场面。但是,这种流水式的相亲方式,到底有多高的产出率?

  记者在周末频繁的相亲会场又发现了一张熟悉的面孔,在去年万松书院的“父母相亲会”上,这个男孩子曾经一连几个星期打出偌大的个人简介。“还是没找到合适的女孩子?”男孩子无奈地一笑,讲起他的苦衷,“在自由恋爱市场上,一般来说每个人对应的候选人顶多两到三个,但是在集体相亲会上择偶是赤裸裸的‘大鱼吃小鱼’式的竞争:条件好的人成‘大鳄’,一个人面对的可能是几十个候选对象,而处于弱势的单身愈发被忽略。”

  事实的确如此,记者记起在某一次相亲大会现场的“茫茫人海”中,一群青年人高举大副广告牌,广告牌上写着“**公司80后员工自发为年轻老板征婚”,在场的女孩,一拨拨被吸引到这个广告牌下,为数不少的大妈大伯,也挤在这位年轻老板面前,热衷的眼光暴露无遗。

  在相亲会现场,记者还听到一位家长在唠叨自己儿子的遭遇,“我上次从相亲大会带回来10个备选女孩的联系方式,交给儿子来联系,结果联系了几个都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最后终于和一个还算满意的女孩开始交往,几个月以后,女方忽然翻脸。后来才知道啊,这个女孩和他交往的同时还跟其他几个在相亲会上认识的男士有联系哦。”

  多候选人的结果是强者愈发挑剔,弱者无人可挑,从而直接影响配对成功率。多数相亲会男女比例为1比2,满打满算不考虑任何挑选因素,配对率也只有50%。如果再考虑到年龄、身高、职业等其他因素,成功率已经极低。再加上不少年轻人在满足现实条件的基础上还始终不肯放弃所谓的“浪漫感觉”,流水相亲的结果很可能就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新闻周刊·民间 00015 “流水化”相亲
如何破“成功率”瓶颈
■本报记者 沈宇翔 通讯员 陈建农 2007-5-31 浙江日报000152007-05-3100024;48256F32002924A6482572EA002C862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