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创经济强区 建设和谐吴兴
吴兴是一座古老的城市。自战国楚春申君黄歇建菰城(今吴兴区道场乡境内)置县至今,已有2300多年历史,是著名的“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文化之邦”。
吴兴又是一个新兴之区。自2003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组建成立新区以来,坚定不移地实施开放立区、工业强区、科教兴区和城市化四大战略,着力打造实力吴兴、开放吴兴、生态吴兴、活力吴兴、平安吴兴,一个魅力四射的新吴兴正崛起于太湖南岸。
抢抓发展新机遇
面貌日新月异
2003年以来的四年,是湖州市吴兴区抢抓发展机遇,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思路,推动经济社会逐步转入科学发展轨道的四年;是经济增长方式不断转变,结构不断优化,综合实力显著提高的四年;是城市化进程稳步推进,东部新区加快建设,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的四年;是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统筹区域协调共进,群众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的四年;是党的建设全面加强,社会政治局面保持稳定,三个文明共同进步,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的四年。
四年来,吴兴全区生产总值从2002年的90.1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173.12亿元,年均增长16.4%,人均GDP突破4000美元;财政总收入由4.89亿元增加到11.46亿元,年均增长23.67%,地方财政收入由2.28亿元增加到5.64亿元,年均增长25.31%。工业经济的主导地位日益凸现,“亿千”企业达到49家,工业用地投资强度比建区初提高了60%以上,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2家、研发中心11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提高5个百分点。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五大农业特色主导产业在农业总收入中比重提高到53%,吴兴食品工业园和南太湖吴兴生态农业科技园分别被列为国家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和循环经济示范基地。
四年来,吴兴以东部新区为核心、西部山区和中心城区联动发展的规划体系初步形成。东部新区一大批基础公建项目建成使用,承载能力显著增强,形成了织里童装、八里店金属制品、环渚纺织机械等特色产业区块。全区70%以上的社区达到市级以上文明社区,其中省级以上文明社区达到11个,被命名为省级文明城区。实现了村村通公路、城乡公交一体化和道路等级化三个100%,完成75个行政村村庄环境整治,其中10个行政村成为省级全面小康示范村。提前一年实现乡镇连锁超市、行政村放心店全覆盖。
四年来,吴兴累计引进外资项目162个,完成合同外资10.56亿美元,实到外资4.53亿美元,年均分别增长15.6%和26.6%。四年累计引进内资63.4亿元。招商引资讲“亩产量”效应得到体现,总投资超千万美元项目75个,引进外资的国家和地区达到17个。接轨上海不断深入,与卢湾区建立稳定的经贸合作关系。
四年来,吴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2年的11388元增加到2006年的1791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5250元增加到8465元,农民收入年均增幅高于城市居民收入增幅。城镇职工“三大保险”、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实现全覆盖,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人员集中供养率均达到90%以上。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加快推进,“六位一体”的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人口覆盖率达100%,被评为省级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和计生优质服务先进区。
四年来,吴兴平安创建深入推进,发展环境得到较大改善。建立健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防控体系,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公共安全应急和维稳处理、打防控一体化等工作机制,信访稳定工作责任制全面落实,群众安全感得到增强。并涌现出王法金、吴美丽等全国政法战线先进模范人物。
科学谋划新篇章
凸显又好又快
今后五年,是实现全面小康,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时期。吴兴围绕“带头率先崛起、努力走在前列”的战略取向,坚定不移地实施开放立区、工业强区、科教兴区和城市化四大战略,争创经济强区,建设和谐吴兴。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全区经济规模、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的竞争力等处在全市、甚至全省同等县区的前列,全区主要经济指标在2006年的基础上实现翻一番,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8%。三年后全部工业销售收入冲1000亿元,五年后规模以上销售收入冲1000亿元。
——经济转型明显加快。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增长方式逐步转变,集约型经济、循环型经济和生态型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在2006年基础上降低20%。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市场化、国际化、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4:51:45。
——开放水平大幅提升。主动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加快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全区累计协议利用外资达到15亿美元以上,实际利用外资达到7亿美元以上,超亿美元大项目2个以上,进出口总值累计达到33亿美元以上。加快推进创新型城区建设,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1.5%以上,科技进步在工业、农业增长中的贡献份额分别达到55%和65%,高新技术产业占比达到30%以上,科技综合实力、区域创新能力、公众科学素质居于全市前列。
——城市新区形象凸现。加快城市化进程,加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力度,力争全区城市化水平达到60%以上。加快推进中心城市副中心建设,基本构建完善的基础设施网络,高效的管理运行机制,先进的配套服务体系,努力实现东部新区中心区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协调,经济、社会、环境三维发展,成为全市最佳的创业休闲居住区域。
——人民生活富裕殷实。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消费结构逐步优化,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以上,达到24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达到12000元,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降到35%以下。
——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城乡居民享有均衡化的公共服务,教育综合实力达到全省先进水平,文化、体育设施更加齐全,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五统一”的社会救助机制不断健全。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以下。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生态环境宜人和谐。自然资源得到有效保护,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减少20%左右,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90%;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率达到80%。西部山水特色更加彰显,全区绿化覆盖率稳定保持在40%以上,城乡环境更加优美,农村环境整洁有序,生态村、生态镇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民主法治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依法治区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平安吴兴”建设扎实推进,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超过95%。文化建设逐步深入,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进一步提高,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浓厚的区域文化、文明的市民形象。
真抓实干求突破
努力走在前列
今后五年,吴兴区将以推动解放思想为先导,进一步深化机关作风建设,继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力求领导班子有新形象,干部素质有新提高,推动发展有新成效,促进和谐有新进展,努力实现思想大解放,作风大转变,能力大提高,工作大推进,为“争创经济强区、建设和谐吴兴”提供有力保障。
着力推进转型发展,全面提升竞争能力,建设“实力吴兴”。切实增强区域经济支撑力,努力形成各乡镇争先创优、彰显特色的良好格局;切实增强优势产业竞争力,加大金属制品及压延业在产业中的占比,大力发展机械电器制造业,加快培育机电行业龙头企业和特色优势企业,不断提高三产比重;加快提升骨干企业的扩展力,到2011年,全区形成超百亿元企业l~2家,20~50亿元企业4~5家,以及一批超10亿元的企业群;不断增强文化、教育、卫生等城市竞争软实力。
着力推进对外开放,全面提升国际化水平,建设“开放吴兴”。不断提高招商引资质量,更加重视技术含量、环保要求和经济效益,推动制造业水平从中低端向中高端发展,加快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和城市基础设施等领域利用外资步伐,形成全方位开放的格局;切实加强区域合作与对接,进一步加大接轨上海的力度,探索建立与长三角地区基础设施衔接、优势产业配套的分工协作体系;加快优化对外开放环境,切实加大东部新区开发建设力度,努力形成梯度分布、各有特色的园区发展新格局。
着力推进可持续发展,注重区域统筹协调,建设“生态吴兴”。高水平推进城市建设,围绕建设中心城市副中心的目标,着力做好显山、露水、见城、拓绿、和谐、精致文章,进一步优化小城镇和中心村规划布局;高起点推进新农村建设,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六大工程”,全力构筑“六张网”,推进农民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加快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共同进步的城乡发展新机制;高标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构建发达的生态产业、和谐的生态人居、优美的生态环境和繁荣的生态文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提高建设用地投入强度和产出水平。
着力推进改革创新,全面增强发展动力,建设“活力吴兴”。全面推进各项改革,加快转变政府管理职能,健全公共财政体系,深入推进社会事业领域改革,加快行业协会的改革与发展,推广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提升科技创新水平,打造科技孵化、公共服务和科技中介三大平台,加大政府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强化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构建区域人才高地,努力造就一批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专家、一批创新型的企业家及各类高素质的专门人才,加快培养与吴兴产业发展相配套的专业技能人才,加快建立统一的人才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完善与国际接轨的人才柔性流动、要素参与分配和人才激励机制;做大做强民营经济,积极引导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引导民营企业加快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鼓励民营企业与国内外大公司大集团的合资合作、嫁接改造,引导和教育民营企业增强社会责任意识、诚信经营意识和法律法制意识。
着力推进社会进步,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建设“平安吴兴”。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制度,健全信访工作责任制,着力构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打击严重刑事犯罪,深入推进平安村镇、平安社区等创建活动;高度重视安全生产,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以“多合一”童装企业长效监管为重点健全安全监管体制,强化对食品、药品、卫生领域的监管,加大对老城区、人口密集地和矿山企业的安全管理力度,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处置机制;推进和谐社区建设,构筑以块为主、条块结合、职责明确、管理有序的社区管理体制,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配合、社会协同、群众广泛参与的社区建设工作机制,着力建设环境优美、和谐共处、平安稳定、健康向上、文明互助的社区生活环境;加强民主法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