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F0024版:2007高校招考指南
3  4  
PDF 版
· 浙江中医药大学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2007年5月29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中医药大学
  滨江学院

  院校

  代码

  116

  院校

  代码

  012

  1.你校的办学历史如何?

  答:我校前身是创办于1953年的浙江省中医进修学校,1959年6月成立浙江中医学院,2006年2月教育部发文正式更名为浙江中医药大学。

  2.你校2006年浙江省各专业录取分数情况怎么样?今年录取分数将会有何变化?

  答:2006年我校浙江省各专业录取情况请参照我校招生网(http://zsb.zjtcm.net)上的《浙江中医药大学2006年在浙江省各专业录取情况》。今年浙江省出台了“平行志愿”政策,因此今年我校录取分数估计也会有相应变化。有不明之处请致电我校招生办公室或来校咨询。

  3.学生入学以后,可以转学院或转专业吗?

  答:一年级学生在第一学期结束后一周内可以申请在全校范围内转专业,在第二学期结束后一周内可以申请在所在学院内转专业。转专业的比例和程序按学校有关规定执行(滨江学院学生允许转专业的比例要高于公办学生)。

  4.你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有何新政策?

  答:学校近几年来不断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推出弹性学制、主辅修双专业(双学位)教育制度。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学习年限,四年制本科专业在7年内、五年制本科专业在8年内、七年制专业在十年内取得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学分即可毕业。

  同时,学校为充分发挥医、理、工、管、文多学科优势,促进高素质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满足社会对人才规格多样化的需求,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今年起将实行主辅修、双专业(双学位)教育制度。鼓励学生在学有余力的前提下,在修读本专业的同时,可以跨学科、专业学习另一门专业。完成辅修本科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所有课程、毕业论文和其他教学环节,考核成绩合格,在获得主修专业毕业证书的前提下,可以获得辅修本科专业毕业证书。

  5.你校的奖助学金政策如何?

  答:为鼓励在校期间表现优秀的学生,我校设立了优秀学生奖学金、石华玉奖学金、“自强”奖学金、“培才”奖学金、“思源”助学金、国家奖助学金,省政府奖助学金等多项综合性或专项奖助学金。

  6.你校如何资助经济困难学生?

  答:我校严格按照国家政策资助经济困难学生,学校专门设立资助基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校期间可通过申请专项奖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勤工俭学、临时困难补助、学费减免、爱心基金及各种社会团体、个人资助等形式予以资助。根据有关规定,独立学院的学生不享受学费减免,请结合家庭经济情况慎重填报滨江学院。

  7.你校学生收费标准和住宿条件如何?

  答:根据省物价局、省财政厅、省教育厅联合下发的文件精神,学校实行学分制收费,按专业学费加学分学费收取。浙江中医药大学专业学费每学年1400元,每学分75元,滨江学院专业学费每学年9000元,每学分150元。公办学生第一学年按4400元预缴,民办学生按15000元预缴,第二学年开始按上学年实际所修学分学费与专业学费之和缴纳,以此类推,最后一学年进行清算。新生入学后,分别在校内或校外学生公寓住宿。4人一间带卫生间,住宿费标准为每人每年1200元;6人一间带卫生间,住宿费标准为每人每年1000元。七年制中医学专业学生第一学年在浙江大学就读,按浙江大学公费生标准收费。

  8.滨江学院的录取批次及毕业文凭是怎样的?

  答:滨江学院招生计划列入普通高校招生计划,录取批次为本科第三批。

  学生毕业时颁发“浙江中医药大学滨江学院”毕业证书。为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奋发进取,对部分优秀的滨江学院学生,报请教育厅批准后,可转至浙江中医药大学学习,并享受本部学生的待遇,毕业时颁发 “浙江中医药大学”毕业证书。凡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的滨江学院毕业生,授予“浙江中医药大学”学士学位。

  9.如何填报志愿才能梦圆浙江中医药大学?

  答:今年我省实行“平行志愿”新政策,考生须结合自身考分和我校历年录取情况,在平行志愿的A\B\C三个学校志愿中选择填报我校。一旦决定报考我校,科学合理选报专业是非常重要的。首先,要在充分了解我校各专业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高考成绩、兴趣、志向等综合因素考虑,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第二,填报专业志愿要拉开档次,由高到低形成合理的“梯度”;第三,在“是否服从专业调剂”栏应填“服从”,招生录取时会尽量满足考生的志愿,或录取到与其志愿相近的专业,以降低被学校退档的风险。

  10.你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如何?

  答:我校及滨江学院毕业生就业均按国家政策,实行自主择业,双向选择。我校是浙江省高校毕业生就业优秀单位,近年我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良好,平均就业率稳定在90%以上,基本达到充分就业,部分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

  招生问答

  浙江中医药大学是一所以中医药为主,医、理、工、管、文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重点建设高校。学校坐落于历史文化名城浙江省杭州市钱塘江南岸,与国家级风景名胜“六和塔”隔江相望。其前身是创办于1959年6月的浙江中医学院。1978年取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87年取得对港、澳、台地区招生权,1998年取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并成为开展在职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工作单位,2000年整体搬迁至现址办学,同年设置七年制中医学专业并成为开展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试点工作单位,2001年在教育部首批本科教学工作随机性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2003年设立中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并被批准为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工作单位。2006年2月更名为浙江中医药大学。

  学校设有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第三临床医学院、基础医学院、药学院、护理学院、管理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信息技术学院、外国语学院、生物工程学院、听力与言语科学学院、成人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滨江学院等15个学院;拥有直属附属医院3所,非直属附属医院7所,教学及实习医院(基地)54所(个);设有21个本科专业,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个博士点、23个硕士点。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0687人,其中本科生9776人、硕士生817人、博士生94人。另有成教生1395人、留学生及港澳台学生132人。全校教职工及医护人员2490人,其中正高职称人员160人、副高职称人员398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5人,国家级名老中医32人,浙江省“新世纪人才工程”入选者17人,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1人。

  学校始终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不断提高科研学术水平。现有省部级重点学科9个,其中浙江省重中之重学科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2个。“十五”期间学校承担了各级各类科研项目962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7项、省部级项目103项,获得各级各类科研成果奖励192项,其中国家级及省部级奖励41项。研究成果“薏苡仁酯乳剂药学研究和治疗肺癌的研究”于1998年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薏苡仁酯制剂及其抗癌作用机理和临床研究”于2001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中药有效成分产业化应用技术”于2006年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学校以推进中医药走向世界为己任,积极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2000年以来,学校先后与17个国家和地区的28个教育、科研、医疗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招收了29个国家和地区的境外学生1042人。学校具有聘请外国文教专家资格,先后聘请了21位具有较大影响的外国专家学者为客座教授。曾成功举办中医中药针灸诊治疑难杂病国际学术会议。学校主办《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浙江临床医学》等两种学术期刊,其中《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是全国对外发行最早的中医学术刊物之一,在2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

  浙江中医药大学被教育部评估专家誉为“开创了我国中医高等教育的新模式”。如今,学校正以创建高水平中医药大学为奋斗目标,全面推进学校由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变,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中医药现代化作出积极贡献。

  专业设置和联系方式

  第一临床医学院(0571)86613594

  中医学(七年制,授硕士学位) 中医学(五年制)

  中西医临床医学(五年制)

  第二临床医学院(0571)86613655

  临床医学(五年制) 口腔医学(五年制)

  第三临床医学院(0571)86613514 86613661

  针灸推拿学(五年制) 康复治疗学(四年制)

  药学院(0571)86613606

  中药学(四年制)     药学(四年制)

  药物制剂(四年制) 食品科学与工程(四年制)

  护理学院(0571)86613674

  护理学(四年制)

  生命科学学院(0571)86613600 86613598

  生物科学(四年制) 医学检验(五年制、四年制)

  生物技术(四年制)

  管理学院(0571)86613686

  公共事业管理(四年制) 市场营销(四年制)

  信息技术学院(0571)86613623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四年制)

  外国语学院(0571)86613633

  英语(四年制)

  生物工程学院(0571)86613715 86613712

  生物工程(四年制) 制药工程(四年制)

  听力与言语科学学院(0571)86613715 86613712

  听力学(四年制)

  浙江中医药大学2007年招生计划表

批次 专业 学制 浙江 江西 山东 湖北 陕西 高水平运动员 小计 备注

理科 文科 理科 理科 理科 理科

一 中医学(七年制授硕士学位) 7 60 60 与浙江大学联合培养

中医学 5 30 30 60

中西医临床医学 5 30 30 60

临床医学 5 60 60

针灸推拿学 5 30 30 60

二 口腔医学 5 57 3 60 不招惯用左手的考生

药学类 4 60 5 5 5 15 90 含中药学、药学、药物制剂专业

食品科学与工程 4 60 60

生物科学 4 60 60

康复治疗学 4 60 60

医学检验 5 58 2 60

生物工程 4 40 5 5 5 5 60

听力学 4 5 15 5 15 40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4 40 5 5 5 5 60

护理学 4 40 50 90 只招女生,身高要求157cm(含)以上

英语 4 30 20 50 高考英语单科成绩在100分以上

公共事业管理 4 30 30 60

合 计 745 190 20 30 20 40 5 1050

  招生咨询平台

  ● 招生咨询热线电话:(0571)86613520

  ● 网络在线咨询平台:登陆浙江中医药大学本科招生网(http://zsb.zjtcm.net)点击在线咨询平台进入。

  ● 现场咨询:拟定6月24日至6月28日为校园接待日,届时将在校内设立咨询接待中心,邀请校内专家现场解答来访的考生和家长有关招生政策、专业内容方面的疑问。

批次 专    业 学 制 浙江 河南 甘肃 小计 备注

理科 文科 理科 理科

三 中医学 5 35 35 70

临床医学 5 65 65

针灸推拿学 5 35 35 70

药学类 4 130 10 10 150 含中药学、药学、药物制剂专业

生物技术 4 60 60

医学检验 4 30 30

制药工程 4 50 10 10 70

听力学 4 30 30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4 60 60

护理学 4 40 30 70 只招女生,身高要求157cm(含)以上

英语 4 45 30 75 高考英语单科成绩在90分以上

公共事业管理 4 30 30 60

市场营销 4 30 60 90

合 计 640 220 20 20 900

  浙江中医药大学滨江学院2007年招生计划表

  浙江中医药大学地址:杭州市滨江区滨文路548号

  招生办公室电话:(0571)86613520 招生网址:zsb.zjtcm.net

  联系人:石老师                 邮编:310053

  浙江中医药大学滨江学院

  注:具体计划以省教育考试院公布为准。

  浙江中医药大学滨江学院是浙江中医药大学利用现有的优质教育资源,按照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独立学院。2000年1月,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浙政发[2000]4号文批复,学院正式创立,并于同年秋季起开始招生,列入浙江省高等学校第三批招生计划。2004年11月,学院经重新报批,获得国家教育部高函[2004]21号批文确认。

  学校现有校园占地面积210亩,教学行政用房建筑面积78215平方米。立足于浙江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学院设置了医、管、理、工、文等五个学科门类的20个本科专业。经过7年的建设,学院已初步形成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母体资源为依托,以教学质量为生命,培养适应浙江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特色。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2007高校招考指南 F0024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07-5-29 浙江日报f00242007-05-2900029;浙江日报f00242007-05-2900030;浙江日报f00242007-05-2900031;浙江日报f00242007-05-2900032;浙江日报f00242007-05-2900033;浙江日报f00242007-05-2900034;浙江日报f00242007-05-2900035;浙江日报f00242007-05-2900036;浙江日报f00242007-05-2900037;浙江日报f00242007-05-2900038;浙江日报f00242007-05-2900017;浙江日报f00242007-05-2900016;浙江日报f00242007-05-2900014;浙江日报f00242007-05-2900019;浙江日报f00242007-05-2900015;浙江日报f00242007-05-2900021;浙江日报f00242007-05-2900007;浙江日报f00242007-05-2900006;浙江日报f00242007-05-2900011;浙江日报f00242007-05-2900012;浙江日报f00242007-05-2900013;浙江日报f00242007-05-2900003;浙江日报f00242007-05-2900024;浙江日报f00242007-05-2900005;浙江日报f00242007-05-2900009;浙江日报f00242007-05-2900008;浙江日报f00242007-05-2900026;浙江日报f00242007-05-290002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