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F0014版:2007高校招考指南
3  4  
PDF 版
· 香港读大学,有何不一样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下一篇4  
2007年5月29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香港读大学,有何不一样
  香港读大学,有何不一样

  他们来自内地不同地方,他们的高考成绩平均超出重点线50分以上,他们不约而同选择赴港读书。本刊记录了十余位内地在港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希望通过他们的学习生活写照,折射出一个真实的香港高校。

  转型篇

  只要微笑示人别人会伸出友好双手

  马梦龙,2006年从襄樊四中毕业,高考以663分被香港中文大学奖学金基地班录取。

  在港学习半年多,马梦龙说自己胆子更大了,也更独立,最重要的是知道自己以后的路要怎么走。而此前,他每做一件事都会请示爸妈:可以这样做吗?

  入校时,学校为每位新生注册了校园系统邮箱,马梦龙的校园邮箱中每日可收到10多封电邮,均是校内各大活动通知。马梦龙说:“只要你有足够精力,保证不会错过任何信息和机会,在这里,闭塞行不通,面对轰炸而来的信息,想要充耳不闻很难。”

  初来香港,马梦龙也曾失落无助。他坦言,从陌生到初步适应,花了一个半月。“上课时,你会发现,左边坐着省状元,右边是直辖市理科第二,加上陌生的语言环境,如果再自闭,那无疑是自掘坟墓,浪费高昂学费。”

  经过数周心理调剂,马梦龙的人际交往得以迅速提升,不仅是与内地生,更大胆向香港本地学生取经,学粤语、讲英文,“只要微笑示人,别人也会向你伸出友好的双手”。

  马梦龙到港半年,妈妈蒋女士感叹:“与同龄孩子相比,儿子似乎更成熟了,变得会说话了。”

  全英文教学逼着你“脱口秀”

  张怡婧,北京人大附中毕业,香港城市大学工业工程管理专业一年级学生。

  张怡婧说,初到城大,感受最直观的就是全英文教学模式,与内地教学有质的不同。不同观念、文化的交汇,也迫使她学会从不同角度辩证看问题。

  很多内地生初到港校时,都会经历一个语言尴尬期,对此,张怡婧深有体会。“我们学的英语很应试化,会写会读会考,却无法开口说。”张怡婧说,刚开始时,教授课上说的每个单词,自己都必须在脑子里翻译成中文理解,等到明白后,教授已开始新的讨论,感觉自己总比香港本地学生慢几拍。

  香港教育学院大二学生张琳来自辽宁抚顺,因就读英文系,授课时对学生英文水平要求相当高。张琳称,全英文教学就是逼着学生大胆开口,香港本地学生多数开朗大方,沟通能力很强,内地生多与他们交流,对促进英文水平很有帮助。

  香港8大高校均配有语言资料中心,学生可在那里自由选择学习英文、粤语及其他外语。通常,各校的语言资料中心是内地新生人气最旺的地方之一。

  生活篇

  过日子善用地区价格差

  香港是购物天堂。话虽如此,可长期学习生活在此,学会精打细算也是一门学问。

  香港理工大学会计与金融专业一年级学生张齐鲁说,在港学习4年,学费加生活费一般需要40余万元,这对普通内地家庭来说不是个小数目,能省则省既是风格也是学问。

  说起过日子,上海伢刘欣也是窍门多多。刘欣说,就拿理发来说,在香港随便理个发差不多要八九十元,而在深训只需二三十元。另外,在香港购书比较贵,很普通的一本教辅书就要两三百元。这样就算加上来往路费,去深圳仍然很划算。

  男女混住同一hall

  在香港高校里,男女生同住一个hall(宿舍楼)很正常。刘欣介绍,他所在的理工大,除学敏堂是纯女生堂外,其他舍堂都是男女生混住。

  香港理工大学有关负责人称,学生宿舍有专人负责管理,通常设有1个舍监,还有6个宿舍导师,主要负责生活指导、调解冲突。另外,每个舍堂还有学生组成的舍生委员会,学生自制,并负责组织一些特色活动。

  在香港理工大学宿舍楼参观,可以看到大厅里,除有物管人员值守外,还设有地铁站入口般的关卡。刘欣解释,每个学生都有一张学生卡,进入宿舍都要刷卡,管理处电脑里存有所有学生的照片和资料。非本校学生进出需严格登记。学生卡不仅是出入证,凭卡在舍堂健身房做运动都是免费的。

  11楼务贤堂,张齐鲁跟一位香港本地生同住。十余平方米的空间配套齐全,空调、宽带、独立的洗浴间。张齐鲁说,宿舍一般没有独立的厨房,要想自己煮东西,可去每层楼的公共活动区,那里的厨房很专业,而且不用额外付费。洗衣服则可去二楼的洗衣房,一次大概是5元钱。条件好费用也不菲。香港高校的住宿费每生每年超万元。

  学习篇

  1名教授带5名学生 老师电话“及时呼”

  骆佳昀是香港大学法学专业大二学生,此前在复旦大学就读一年,说起两地教学的差异,这位来自上海的小伙子脱口而出:“在港大,1名教授带5名学生,这样的小课,你能想象得出吗?”

  港大教学实行“大课+小课”的模式。每周各院系都有1至2次大课,人数在50到百人不等,大课后,会有两至三次小课,师生比例是1∶5,1名教授带5名学生。

  骆佳昀说,每个学生都能近距离与教授进行一对一交流和讨论,教授的电子邮件、办公室电话和移动电话,以及网络即时联系方式如MSN等,学生都有。

  同样来自上海的葛力对港校老师的亲和力深有体会。在香港浸会大学就读的葛力,初入校时,曾以电子邮件向英语老师询问作业的问题,第二天,老师在回信中不仅给了他关于作业的详细资讯,还指出其电邮中英文书信格式上的不足,文末还不忘给葛力打气鼓励。

  葛力说,在香港,再牛的教授都不会板着脸示人,老师的电话基本上是“及时呼”,不仅在学业上,在个人职业方向指导中,教授们也会全方位帮学生分析,找出适合个人的出路。

  在港期间可出国交流

  提前体验世界名校生活

  在港大内地生开放日前夕,杭州籍男生胡力舟刚从美国加州大学柏克利分校回来。受访时,胡力舟称自己仍处在做交流生的兴奋期。

  胡力舟是港大金融专业大二学生,他说,在该校,每个学生均有一学期到一学年不等的出国交流机会。

  胡力舟介绍,除校方提供的交流生机会外,高校中部分学院也会为学生争取到海外交流,让学生视野更开阔。

  “世界知名学府的交流生背景,在就业时可增加不少砝码。”北京女孩、港大2006年毕业生李婷,凭借个人较高的综合素质及交流生背景,在世界知名咨询公司顺利找到工作。

  来自内地的葛俊是香港理工大会计学系2006届毕业生,本科阶段曾远赴英国和意大利短期学习一学期,还在韩国参观了亚太经贸组织会议首席行政长官的高峰会,“增长的见识和学问,从深度和宽度上是我从来没想到过的”。

  葛俊说,如果没有这些出国交流的见识和视野,也不可能有机会供职于全球四大会计事务所毕马威。

  实习就业篇

  实习含金量高 就业服务一条龙

  北京女孩李婷,曾在两家大型国际投资银行实习。她说,港校的实习是真刀真枪地做事,实习完后,已有职场中人的感觉。

  能在世界名企工作,李婷对学校的就业服务中心心存感激。她说,从申请工作到制作简历,再到面试技巧的传授,直至最后与公司签约,港大就业服务中心的一条龙服务让毕业生省心不少。

  “求职时,就业服务中心会针对每位毕业生给予一对一的指导,服务很细致。”李婷介绍,每年从港大毕业的内地生,就业流向并非大同,有学生选择出国深造,也有学生选择留港工作,比例不一。

  香港教育学院大一学生卞珏来自上海,来港就读一学期,已开设有实习课程。其介绍,实习贯穿整个大学始终,从大一到大四都有不同阶段的实习,如从幼儿园到中学,从协助教学到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等。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2007高校招考指南 F0014 香港读大学,有何不一样 2007-5-29 浙江日报f00142007-05-2900005;浙江日报f00142007-05-2900006;浙江日报f00142007-05-2900011;浙江日报f00142007-05-2900007;浙江日报f00142007-05-2900013;浙江日报f00142007-05-2900009;浙江日报f00142007-05-2900015;浙江日报f00142007-05-2900008;浙江日报f00142007-05-2900017;浙江日报f00142007-05-2900004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