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盐县
节能减排增效三位一体
本报讯 (区新闻中心 金骏) 南湖区牢牢抓住高耗能企业、重点排污企业,并将其作为节能减排工作的重点。近段时间,南湖区确定了“十一五”期间节能工作目标:区经贸局和全区年耗标准煤5000吨以上的单位签订节能目标责任书;对全区年耗能1000吨标准煤以上的81家企业建立了重点用能企业数据库。在主要污染物减排方面,还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对造纸、缫丝、表面处理等行业的废水排放进行控制。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南湖区涌现了一大批规模企业,其中不乏用煤、用电大户,在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给能源使用和环境承载等带来了压力。有关数据显示,2005年,南湖区企业耗能量占了当年嘉兴市总耗能量的17.5%,但企业总产值和规模以上企业产值却仅占全市总量的13%和11%。如何才能更好地做好节能工作?南湖区将眼光盯向了耗能大户。在对全区企业进行排摸的基础上,该区共排出了81家耗能量在千吨标准煤以上的企业,并确定了相应的责任监管部门。
“以前企业虽然也在开展节能工作,但力度不是很大,现在签了‘军令状’后压力就大了。”面对节能目标责任书这道“紧箍咒”,许多耗能大户深感肩上担子沉重。嘉兴市雄达染织有限公司是一家去年4月刚投产的染织企业,去年共耗煤3000多吨。这次签订责任状后,公司负责人吴惠斌表示,今年除了将改进生产工艺、更新设备外,公司还打算调整产品结构,淘汰原来每米只赚几角钱的白坯布产品,转而生产一些附加值较高的产品。“现在全社会都在提倡节能,不降低耗能量肯定不行了。”
据统计,3年来,南湖区财政共安排专项资金850万元用于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在27家重点水污染企业安装了自动在线监控装置。
本报讯 (通讯员 王绘 汤燕萍) 一股股有着浓重蚕茧味的废水通过环保设施又回流到生产车间,原来的水环境污染户成了清洁生产的典范……这是近日笔者走访海盐节能减排试点企业的所见所闻。通过技改,这些企业走出了一条节能减排增效的成功之路。“试点企业的示范效应正在显现,今年一季度,海盐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万元产值综合能耗由去年同期的0.4346吨标准煤下降到0.3984吨标准煤,同比下降8.3%。”县经贸局负责人介绍说。
通过技改,实现少排放甚至零排放是笔者所见的第一道景观。走进嘉兴市中威印染有限公司,原来厂门前两口臭水池成了绿化景观带,沉淀式污水处理池在欢快地运作着。从在线监控看,这几天排放的废水,其COD含量维持在400MG/1左右。该公司每天的耗水量约1500吨,去年4月,他们厂通过淘汰高能耗、排污量大的陈旧设备,并投入65万元建起沉淀式污水处理装置,每万元产值耗水降至162.8吨,降幅93.3%。今年起,又通过技改将处理后的1/3水量进行回用,不仅每天减少了500吨的废水排放,一个季度估计可节约费用约9万元。
通过技改创新,实现节煤节电从而实现增收是笔者的第二重感受。在浙江三环丝绸股份有限公司海盐丝厂的堆煤场,笔者看到,煤只存放了一个角落,用运煤工的话讲,那真是与以前满满的煤堆不好比了。企业职工扳着手指给我们算起了经济账:因为回用的废水是热的,免除了一年三季烧煤加热的程序,就这一环节,企业每天减少用煤3吨多,一年下来,就可节约近40万元。说起上马这套环保设施,两年前,县环保局让企业引进这套项目专利,那可是浙江省丝绸行业第一家,没想到实际效果真不错,现在省内很多同行都争着引进。同样,在中威印染,每天的节煤量也在5吨左右,一年可节煤60余万元,而通过技改与淘汰落后设备,该企业平均每万元产值耗电0.197万千瓦时,同比下降7.4%。“节能减排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只有真正领会这种社会责任感,积极地通过技改实现节能减排,企业才能做大做强。”该企业的领导说。
海盐试点企业节能减排增效三位一体折射出的是,不断进步的科学技术助推企业更合理地利用有限的资源,并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