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7版:专版
3  4  
PDF 版
· 龙湾实施“四大战略”
迈向现代化滨海新城区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下一篇4  
2007年5月29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引 言】
在温州第三次跨越中,龙湾区作为温州城区今后五年发展建设开发的主战场,其区位优势、经济地位与城市功能得到进一步凸显。龙湾区委提出,必须抓住这个难得的发展机遇,在新型城市化建设、产业升级、生态环境整治、社会管理服务等4个方面取得新突破,真正担当温州迈向“东海时代”的主力军。
今后五年,龙湾将以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为目标,大力实施“产业强区、城建亮区、文化育区、和谐立区”四大战略,凝心聚力谋发展,干在实处走前列,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海新城区。

龙湾实施“四大战略”
迈向现代化滨海新城区

□ 陈福彬 兰小春
  【引 言】

  在温州第三次跨越中,龙湾区作为温州城区今后五年发展建设开发的主战场,其区位优势、经济地位与城市功能得到进一步凸显。龙湾区委提出,必须抓住这个难得的发展机遇,在新型城市化建设、产业升级、生态环境整治、社会管理服务等4个方面取得新突破,真正担当温州迈向“东海时代”的主力军。

  今后五年,龙湾将以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为目标,大力实施“产业强区、城建亮区、文化育区、和谐立区”四大战略,凝心聚力谋发展,干在实处走前列,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海新城区。

  龙湾

  实施“四大战略”

  迈向现代化滨海新城区

  □ 陈福彬 兰小春

  新起点:

  迈向东海时代的龙湾机遇

  龙湾区的区位优势与发展基础,决定了其在温州“东海时代”的重要战略地位,也决定了其迎来了新一轮发展的重要历史机遇。

  “中国制笔之都”、“中国合成革之都”、“中国阀门城”、“中国不锈钢无缝管材生产基地”、“中国五金洁具之都”……如此重的国字号金名片,都出自龙湾,足见其经济发展势头的强劲。

  “十五”期间,是龙湾发展史上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2006年龙湾实现生产总值145亿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3.6%,人均GDP居全省前列;实现财政总收入20亿元,年均增长21.5%;工业总产值443亿元,年均增长17.1%。近几年,龙湾新增中国不锈钢无缝管材生产基地、中国五金洁具之都、中国阀门城等“国字号”金名片和中国驰名商标1枚、中国名牌产品2个、国家免检产品7个。与此同时,“山海龙湾 都市休闲”旅游品牌已初步打响,特色农业稳步发展,中国杨梅之乡、中国文蛤之乡、国家级IPM蔬菜植保社区、省级滩涂养殖科技园区相继落户龙湾。

  龙湾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为实现新一轮又好又快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海新城区打下坚实的基础。

  改革开放继续深化。龙湾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区域发展活力不断增强。服务型政府建设扎实推进,建立了行政审批服务中心、会计核算中心。农村税费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社会事业领域改革稳妥推进。招商选资“一号工程”取得重大成果。累计引进外资企业97家,合同外资2.4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23亿美元;实际到位内资5.67亿元,总投资达28亿元。对外经贸合作更加密切,外贸出口继续攀高,2006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7.7亿美元,年均增长26%。

  城乡面貌明显改善。龙湾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加强城区建设和管理,完善城市功能,城区建设框架初步拉开。建成温州大道龙湾段、77省道瑶永段、高新大道等交通干道,完成机场大道改建任务,灵昆大道、瓯海大道龙湾段、南洋大道等工程进展顺利,城乡公路网进一步完善。建成新状元水厂,基本建成东片供水应急工程,群众吃水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东片污水处理厂、东片排污管网等工程全面启动。建成永强垃圾发电厂、灵昆大桥、河泥荡文化公园一期二期等一批民生工程。全力推进行政中心区建设,启动建设文化中心等配套工程。永兴(北片)围垦工程基本完成,天城围垦、海滨围垦稳步推进,区域发展空间得到新拓展。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33个村顺利通过市级“村庄整治合格村”考核验收,其中13个村被评为省、市级“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龙湾坚持以人为本,高度关注民生,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居民生活实现基本小康目标。2006年龙湾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928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0708元,年均分别增长6%和8%。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扎实推进,富余劳动力有序转产。文化大区建设全面启动,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全国科普示范区”创建工作加快推进,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称号。

  党的建设全面加强。龙湾始终围绕提高执政能力和保持先进性,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率先推行干部教育培训学分制管理。扎实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全面实行区委全委会民主推荐制和区委常委会票决制,创新实施党政领导干部政绩公示制。“三级联创”活动深入开展,“先锋工程”创建扎实推进。全面推进“两新”组织党建覆盖网建设,开创企业主挂职村两委的村企结对共建新机制。建立健全“666”便民机制,推行党员领导干部下访夜访和干部联村联户制度。

  新目标:

  现代化滨海新城区

  龙湾区委、区政府提出,今后五年,龙湾将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中央和省委、市委的战略决策部署,以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为目标,大力实施“产业强区、城建亮区、文化育区、和谐立区”四大战略,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凝心聚力谋发展,干在实处走前列,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海新城区。

  未来五年,龙湾将在产业升级、新型城市化建设、生态环境整治以及社会管理服务上取得新突破,全面建设现代化滨海新城区。

  产业升级取得新突破。按照“结构优化、层次提升”的要求,努力破解产业“低小散”难题。加快现有基地(园区)产业技术改造提升,向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转变。加快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园区),大力引进高新技术企业,发挥新基地(园区)的集约效应,向高技术、高集聚力、高效益方向发展。加快现代物流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力争通过五年努力,基本形成三次产业比例比较合理、优势产业做大做强、高新技术产业快速成长的新格局。

  新型城市化建设取得新突破。按照构建温州大都市的标准,拉开现代化滨海新城区框架。以行政中心区建设为龙头,加快推进永中旧城改造,联动发展瑶溪片区,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加快推进状元蒲州片、沙城天河海城片建设。基本建成对内对外道路网等基础设施,完善城区功能。努力建成江滨大道龙湾段景观带、滨海大道景观带和环山大道景观带,提升城区形象。力争通过五年努力,基本建成集聚辐射功能较强的现代化城区。

  生态环境整治取得新突破。实施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扎实推进生态区建设。强化环境理念,形成环境保护共识。强化专项治理,加快推进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污染整治,基本实现企业达标排放。强化长效监管,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和基地(园区)生态化建设,实现清洁生产。严格环境准入制度,从严控制新增污染源。加大环境修复力度,尽早实现全区地表水功能区水质达标。力争通过五年努力,实现城乡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社会管理服务取得新突破。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重点针对群众利益诉求、社会治安管理、人口管理服务和各类应急事件处置等问题,大力推进机制创新和方法创新,通过重大决策听证、管理重心下移、强化社会保障、合理使用公共财力等途径,不断提高驾驭全局、协调利益、化解矛盾、处置应急事件的能力,实现社会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提升。力争通过五年努力,达到管理高效、服务到位、社会有序、群众满意的目标。

  龙湾建设现代化滨海新城区的蓝图已经绘就,未来五年,龙湾全区生产总值将达到260亿元,工业总产值突破800亿元,财政总收入超过35亿元,年均分别递增13%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8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5万元,城乡居民居住、交通、教育、文化、卫生等方面的条件有较大改善,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率先过上幸福小康生活。

  新路径:

  全力实施“四大战略”

  龙湾将以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为目标,大力实施“产业强区、城建亮区、文化育区、和谐立区”四大战略,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海新城区。

  ——实施“产业强区”战略,努力实现经济实力走在前列。

  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全力打造温台沿海产业带的重要制造业基地,改造提升合成革等传统优势产业,提升温州工业园区、农业示范区、区中心工业基地的产业层次,加快建成海城水暖洁具、沙城食品机械、天河民用电器、滨海园区龙湾工业园等一批工业基地(园区)。坚持“民外合璧”,突出“选商引资”,积极引导规模企业与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合作嫁接。大力实施中小企业成长计划,实施名牌战略,以品牌效应推动产业升级。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充分发挥区位、交通、产业等优势,全力打造现代物流基地。加快建成温州文化用品市场、温州不锈钢市场、温州农产品物流中心和温州粮食中心市场等区域性专业市场,加快建设温州水暖洁具市场、温州浙南化工市场和温州建材家饰综合市场,加快建成温州城市东部商品集散交易中心,努力建成辐射浙南闽东北的温州现代物流中心。加大行政中心商务区开发力度,努力建成温州都市区的商贸新区。坚持“山海龙湾 都市休闲”的总体定位,努力建成温州都市休闲旅游基地。

  加快发展高效农业。充分发挥山海资源优势,全力打造高效生态农业生产基地。发展平原蔬菜、山上杨梅、滩涂科学养殖等优势特色农业生产带。大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业,提高产业组织化程度。大力发展效益农业,进一步完善农业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实现农业主导产业标准化生产和无公害目标,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率达到省定标准。健全农业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建立健全自然灾害预警机制,提升农业综合效益。

  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充分发挥丁山、永兴、天城、海滨等围垦资源优势,全力打造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加快发展高附加值加工制造、专用机械装备制造、有机化工、合成材料业,培育发展海洋生物医药、海洋能源等海洋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新的区域经济增长点。

  如今,龙湾区开展的“工业基地建设大会战”已如火如荼,旨在构筑先进的产业集聚和发展平台,真正发挥工业园区的集聚效应、放大效应和带动效应,推进产业强区战略的实施。通过这场大会战,龙湾要实现2006年底已进场未开工项目,开工建设率达到100%,竣工率达95%以上;2006年底以前已开工建设的项目竣工率达到100%,投产率达85%以上;2006年底已竣工项目实现100%投产……通过抓好工业项目的供地率、进场率、开工建设率和竣工投产率,确保完成全年27亿元的工业性投资任务。

  ——实施“城建亮区”战略,努力打造现代化城区。

  大力推进城区现代化。按照“中心崛起、西联南拓、山海互动、全面推进”的空间发展总体思路,五年基本建成行政中心区,加快永中旧城改造和瑶溪、海滨、永兴片区连片开发,努力建成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加快状元蒲州片与行政中心区连接,重点发展城市服务业和沙城天河海城片开发建设,全力打造滨海城市发展带。依托大罗山系、平原水系、滨海沿线自然资源,增强城区山海特色,提升城区品位。加快推进灵昆深水港综合开发建设,强力推进城区管理现代化,实现城区高效有序运行。

  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推进村企结对共建,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施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失土失涂农民有序转产,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以创建文明村镇活动为载体,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开展农村环境卫生大整治,优化农村生活环境。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农村新社区,实施旧村改造和村庄整治工程。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完善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建成瓯海大道龙湾段、江滨大道龙湾段、温州大道龙湾段、灵昆大道、滨海大道等对外交通干道,配合抓好甬台温高速复线、温州疏港高速公路、77省道延伸等重大交通项目龙湾段工程建设,打通向外联系的快速通道。建成南洋大道、高新大道、曹龙大道、天柱大道、通海大道等一批区内交通干道,实现中心城区与农村的连接。推进城区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区社会服务事业向农村覆盖、城区文明向农村辐射,努力形成以城带乡、城乡联动的良好发展态势。

  大力推进环境生态化。以强化工业污水废气治理为重点,加快建设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实现清洁生产。巩固提升电镀行业整治成果,完善合成革“三废”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全面推进不锈钢、化工、农药等重点行业的污染治理。加大截污纳管和河道整治力度,加快温瑞塘河和内河水系污染治理和保护。加快推进温州工业园区、蓝田工业基地等基地(园区)生态化改造。建成东片污水处理厂及污水收集管网,加快海城污水处理厂及污水收集管网建设。

  ——实施“文化育区”战略,努力提升区域发展软实力。

  大力培育文明风尚。以温州争创全国文明城市、龙湾争创省级文明城区为载体,深入开展系列文明创建活动。以城区带乡村、机关带行业、干部带群众,大力弘扬文明新风尚。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积极倡导节俭的婚嫁、殡葬等文明习俗,鼓励群众广泛参与社会公益活动,进一步构建团结互助、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营造文明的社会氛围。

  大力提升居民素质。倡导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新理念,广泛开展学习型家庭、学习型社区、学习型机关、学习型城区等创建活动。大力开展科普活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正确引导群众依法、理性地表达利益诉求,塑造自尊自信、谦让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扎实推进诚信建设,增强居民诚实守信意识。着力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民向市民转型。加大对“新龙湾人”的教育、引导力度,激发“新龙湾人”建设“第二故乡”的热情。

  大力繁荣先进文化。深入实施文明素质工程、文化精品工程、文化产业工程、文化阵地工程、文化人才工程。新建一批文化设施,拓展一批文化阵地,培养一批文化人才,创作一批文化精品,形成覆盖全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大永昌堡等历史文化遗产的科学保护、合理开发利用力度。加大对龙湾区域文化特色和精华的提炼。

  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巩固教育强区成果,加快推进科技强区、卫生强区、体育强区建设。加快建成区职成教中心,协助做好温州市委党校、温州广播电视大学等迁建项目建设。加强科普工作,努力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区。加快医疗卫生布局调整,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逐步完善公共卫生保障体系。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实施“和谐立区”战略,努力推进社会和谐进步。

  建设充满活力的社会。加快推进改革创新步伐,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加快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深化和扩大政务公开,切实把政府职能转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着力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完善人才引进、培育和服务机制,促使人才在龙湾新一轮发展中充分发挥骨干作用。着力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吸引在外龙湾企业家回乡,大力支持投资创业,促进民营经济再飞跃。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增强区域发展活力。

  建设富裕幸福的社会。把富民作为第一导向,加快推进富民进程。大力开发民营企业的就业岗位,鼓励支持城乡居民自主创业。努力解决城乡居民建房难问题。建立健全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社会保障制度。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加快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五险合一”步伐。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加快建设公共服务设施,提升社会事业发展水平,让广大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提高群众幸福指数。

  建设民主法治的社会。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扎实推进“法治龙湾”建设。大力建设法治政府,强化依法行政观念,推进依法行政,提高政府效能。规范司法行为,推进司法改革,加强司法监督,维护司法公正,有效发挥司法的职能作用。进一步健全完善村民自治、社区居民自治等民主管理制度,依法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基层事务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强化法治宣传教育,广泛开展“五五”普法,提高全民法律素质。

  建设安定有序的社会。深化“平安龙湾”建设,营造安定、安全、安宁的社会环境,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健全信访工作机制,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完善领导干部下访、接访制度。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制度,积极探索综治、信息、应急、调处“四网合一”新路子。深化“和馨行动”,加强“新龙湾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促进“新龙湾人”同本地居民的融合。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专版 00007 龙湾实施“四大战略”
迈向现代化滨海新城区
□ 陈福彬 兰小春 2007-5-29 浙江日报000072007-05-2900018;浙江日报000072007-05-2900019;浙江日报000072007-05-2900020;浙江日报000072007-05-2900005;浙江日报000072007-05-2900008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