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9版:专版
3  4  
PDF 版
· 后发崛起 苍南迈向全面跨越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2007年5月25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后发崛起 苍南迈向全面跨越
  【引言】                                                                        

  蓄势后发,是苍南实现全面跨越的基础;

  奋力崛起,让苍南成为世人目光聚焦的中心。

  苍南发展进入了一个“蓄势后发、奋力崛起”的新阶段。未来五年,苍南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后发崛起、全面跨越”为战略目标,着力推进要素集聚、产业集群、资源集约发展,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和谐社会建设,着力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建设,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现代化新苍南而奋斗。

  后发崛起 苍南迈向全面跨越

  

  近几年,苍南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八八战略”和市委“三个温州”建设的部署要求,坚持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不动摇,克难攻坚,负重奋进,经受了宏观政策趋紧、要素瓶颈制约和遭受超强台风等自然灾害的严峻考验,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成就。

  后发优势:            

  奠定崛起基石

  苍南“山海并利”,土地后备资源丰富,海洋资源和块状特色经济优势明显,港口和旅游资源开发前景看好。全县陆地海岸线长达168.8公里,可利用滩涂14.6万亩,毗邻管辖海域3783平方公里,拥有霞关、巴曹、大渔、炎亭等深水良港。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特别是近年来的加快发展,已经站到了一个新的起点上,随着高速公路的全线贯通,温福铁路、78省道的开工建设,拉近了与中心城市的时空距离,为蓄势后发、奋力崛起奠定了良好基础。

  2006年,苍南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53.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15071元和5682元,年均增长8.2%和8.3%。连续蝉联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和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县”。工业总产值334亿元,财政总收入12.8亿元,年均增长15.6%,外贸出口额从0.45亿美元增加到1.78亿美元,年均增长41.0%。招商引资实现历史性突破,2003年以来,全县共引进项目120多个,总投资约140亿元,合同利用外资和实际利用外资额分别累计1.42亿美元和5255万美元,分别是建县以来的5.3倍和6.5倍。

  产业集聚度明显提升,建成了中国印刷城、中国礼品城、中国塑编之都等5个“国字号”工业生产基地,临港产业基地、山海协作示范区(苍南工业园区)建设全面启动。还建成“国字号”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4个、农业龙头企业68家、合作组织140家,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

  更为可喜的是,苍南所取得的经济社会成就为其后发崛起累积了强大的能量,为苍南的全面跨越奠定了良好的基石。

  ——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城乡面貌呈现新气象。苍南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城市化步伐明显加快。龙港城市中心区建设扎实推进,城市发展框架基本拉开,中心城镇的集聚辐射能力明显提高。重点工程建设实现重大突破。甬台温高速公路苍南段、人民大道、世纪大道、瓯南大桥、挺南水库等一批重点设施项目相继建成;78省道、104国道改建工程、温福铁路、龙港输变电工程等一批重大项目扎实推进;苍南电厂、大渔湾围垦工程、珊溪水库引水工程等一批事关苍南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进入了评优和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扎实实施,117个整治村通过了市级验收,5个村获得省级示范村称号。“康庄工程”建设成效显著,建成通乡公路36.1公里、通村公路713.8公里,结束了县域内等级公路砂化历史。四年来,全县累计投入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达27.5亿元。

  ——苍南推进协调发展,社会事业有了新进步。深入实施农村教育“四项工程”,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全部免收。不断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应急机制建设,全面实施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稳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文化苍南”建设步伐加快。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获得省级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先进县称号。重视发展体育事业,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养老、医疗、工伤等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启动建设城乡就业培训服务中心,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现了全覆盖,获得“全省农村五保户和城镇三无人员集中供养先进单位”称号。民族和“双拥”工作成效显著,获得“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连续四年蝉联“全省双拥模范县”。

  ——巩固和谐局面,平安建设取得新成效。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依法治县工作扎实推进,“四五”普法成效明显。“平安苍南”创建工作不断加强。扎实开展综治“七杯”竞赛等系列活动,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狠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基本形成县乡村三级大巡防格局。严格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建立健全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不断强化基层调解工作,创新建立全省首家“流动人民调解庭”,依法及时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有效推进。

  县域经济:            

  构筑发展新格局

  苍南将坚持“要素集聚、产业集群、资源集约”的发展思路,全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努力形成“两区集聚、三带协进、陆海联动”的县域经济整体发展新格局。

  ——突出结构调整,着力提升产业竞争力。深入实施“温州南部工业崛起”战略,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按照“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临港型产业、适度发展重化工业、大力提升传统产业”的要求,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力打造温台沿海产业带先进制造业基地。

  立足特色优势,加快产业集群。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印刷、塑编、纺织、箱包、食品等传统主导产业,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增强竞争力。争取规划建设浙南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加快块状经济向创新型产业集群方向发展,着力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把苍南临港产业基地和灵江山海协作区作为强势增长极来抓,举全县之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把“两区”建设成为产业集聚的主区块,招商引资的主平台,工业崛起的主战场。

  着眼做大做强,推动转型升级。深入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培育工程”,切实培育一批行业领头、技术领先、市场领跑、发展领航的“企业航母”。重视发展中小型企业和成长型企业,重点培育一批“专、精、特、新”的行业“单打冠军”,形成大企业实力突出、中小企业充满活力的工业发展格局。力争到2011年,实现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50%以上。深入实施“品牌培育、质量提升工程”,深化中国印刷城、中国礼品城、中国塑编之都等区域品牌建设。发展壮大不锈钢、微晶玻璃、仪器仪表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精细化工、生物能源、装备制造、新型材料、石油储运等临港型产业,全力构建新型产业体系。

  致力资源整合,提升现代服务业。按照“扩大总量、优化结构、增强辐射,提升素质”的要求,积极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支持发展新兴服务业。加快传统专业市场的转型升级,发展和培育一批档次高、辐射带动力强的生产资料和生活消费品专业市场,引进和培育大型商贸企业,积极发展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研发等新型业态。加快构建以灵溪、龙港为中心,金乡、钱库、马站等为次中心的“两主多次”的商业网点布局体系,深化“千镇连锁超市、万村放心店”工程,积极构建新型农村流通服务体系。坚持把旅游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主导产业,进一步打响苍南旅游品牌。依托高速公路、温福铁路、巴曹港的开发和霞关港的开放,培育提升物流企业。规范发展房地产业。重视培育信息咨询、设计创意、现代金融、文化娱乐等产业。大力扶持发展建筑业、井巷业。

  ——突出功能提升,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化建设。把城市化摆在促进后发崛起、引领新农村建设的战略地位,按照“规划共绘、基础共建、资源共享、产业共兴”要求,切实推进城市建设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坚持扩张规模与丰富内涵并重、形态建设与功能提升并进,走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

  以规划为龙头,提升城市品位。积极对接温州大都市建设规划,进一步完善实施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努力推进县域城镇空间优化布局、重大区域基础设施、村镇建设和各项专业规划以及控制性详规的全覆盖。按照“两核融合、轴线连接、特色互补、组团发展”思路,构筑以灵溪、龙港为核心,重点城镇为骨干,一般城镇和中心村为网络的城乡空间体系。进一步发挥金乡、钱库、宜山、矾山、马站等城镇推前、促中、带后的纽带作用和中心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其他城镇要着眼于城镇群的协同发展,凸显各自亮点和特色,提高城镇开发和建设水平,形成协作共赢、错位发展的开放式结构,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以建设为重点,增强城市功能。确立城市建设新理念,加强以建筑、环境、生态为主要内容的城市设计,完善城市功能,丰富城市内涵,提升城市品位,增加城市亮点。深化省级文明城市创建,树立浙江“南大门”的县城新形象。坚持大手笔规划,高标准建设龙港城市中心区。切实抓好苍南电厂、海涂围垦、港口建设、县城引供水工程、珊溪水库引水工程、灵溪、龙港污水处理厂等一批重点项目。加快建设“二高三纵五横三连”公路网络,突出抓好温福铁路苍南段、78省道改建等一批重点工程建设,全面构建内通外畅、快捷便利的一小时交通圈。加快建设龙港饭店、新龙华大酒店、东方宾馆等配套服务设施,完善城市功能,实现产业、资本、技术、人口的快速集聚。

  以管理为抓手,改善城镇形象。探索健全依法管理、长效管理机制,明确条块关系,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管理网络,推进城镇管理工作重心下移,强化社区在城镇管理中的基础作用。从转变观念抓起,从基础抓起,从突出问题抓起,加强城镇综合执法管理,加大城镇环境卫生的整治力度,巩固提升文明城镇创建成果,确保城镇文明、整洁、有序。加强对市民教育,提高市民素质,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引导广大市民以主人翁姿态维护城镇秩序、爱护公共设施、保护城镇环境,提高广大市民参与城镇管理、共建美好家园的积极性、主动性。

  ——突出改革开放,着力增强发展活力和动力。在新的发展阶段谋求全面跨越,必须依靠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冲破束缚生产力发展的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敢于探索,勇于创新,勤于实践,实现激发内力,借助外力,促进发展。

  深入实施招商引资“一号工程”。继续把招商引资作为推进结构调整,提升产业层次的主抓手,大力实施“外向带动”战略,努力实现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新突破。把招商选资的关键点放到民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的“结合”上,大力推进“民外合璧”,引导上规模民营企业与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嫁接。加快发展对外出口贸易,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和外贸增长方式。积极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尽快融入跨国集团产业链。大力培育具有竞争力的出口品牌,实现外贸出口持续稳定增长。

  大力推动民营经济发展新飞跃。大力推进民营企业制度创新,坚持走内联外合、做强做大的路子,加快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创新产权制度,增创民营企业体制机制新优势。大力推进民营企业管理创新,加大力度建设工业标准厂房,积极引导传统家庭工业向现代家庭工业转变。大力推进发展民营经济的政策创新,重视和鼓励规模企业上市工作。

  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坚持把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作为自主创新的主渠道,把技术创新与对外合作结合起来,大力引进一批高新技术项目和掌握核心技术的研发机构,完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扎实推进创新型县份建设。引导企业真正成为研发投入、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把自主创新的重心落在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上,把创新的落脚点放在竞争力提高、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利用上。深化产学研结合,进一步推动苍南企业与科研院校的合作研究,实现“借脑创新”。深入实施“人才强县”战略。

  积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着力构建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体制机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努力建设法治政府、服务政府和效能政府。加强行政服务体系建设,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政府管理创新,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大力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进一步激活民间资本,吸纳县外资本,盘活金融资本。加快农村综合改革步伐,重点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县乡财政体制改革和村级运行机制等方面改革,积极稳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加快建立精干高效的基层行政管理体制和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着力推进农村公共服务体制机制创新,强化乡镇社会管理职能和公共服务能力。

  和谐建设:            

  推动苍南全面跨越

  在后发优势的基础上,苍南将突出城乡统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苍南还将以解决民生问题为重点,以维护社会稳定为前提,以建设和谐文化为支撑,强化民生优先、生态优先意识,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着力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建设。

  ——突出城乡统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切实把“三农”问题放在重中之重,坚持以工业化富裕农民、城镇化带动农村、产业化发展农业,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特色,扎实推进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新农村建设。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把发展现代农业、致富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深入实施“强龙兴农”工程,打响马蹄笋、四季柚、蘑菇、席草等一批特色产业品牌。发展农村来料加工业。加快渔业结构调整,加强农村新型合作经济“三位一体”等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切实做好全国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试点工作。抓好农民信箱工程,推进农业信息化进村入户。

  大力培育现代新型农民。把培育新型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战备任务来抓,深入实施“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扎实开展道德、法律、文化、科普“四进农家”活动,培育技能型农民。大力扶持农民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培育一批带领农民闯市场、搞流通的领头人。高度重视失地失涂农民的有序转移、稳定就业工作,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大力整治改善农村环境。深入实施“百村整治、十村示范”工程,逐步形成“生产现代化、居住集中化、生活城市化”的新农村格局。深入开展“百村百企结对共建”、农村“环境卫生革命”和“攻三通、破三难”活动,大力实施“农村基础设施提升计划”,促进农村面貌明显改观。

  深入实施“富民攻坚计划”。加快欠发达乡镇奔小康步伐。大力培育欠发达乡镇主导特色产业;切实加快欠发达乡镇重点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实施下山移民,让更多的山区农民移得下、安得住、富得起。全力打好富民攻坚战,使欠发达地区真正成为全县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

  ——坚持改善民生求和谐,加强民心工程建设。把解决就业难、就医难、吃水难作为民心工程的首要任务。全面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切实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全面实施“农民健康工程”,不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乡镇卫生院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服务模式,加快建立城乡困难群众医疗救助体系,切实解决农民“看病难”。大力实施农村饮用水工程,强化水源地保护措施,加快引水工程建设,努力解决“吃水难”。健全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和医疗、养老、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制度,巩固完善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的集中供养制度,扎实推进农村政策性住房保险。

  ——坚持发展文化育和谐,加快文化苍南建设。不断丰富和发展苍南人精神和抗台精神。大力开展和谐家庭、和谐社区、和谐企业、和谐学校创建活动,深入实施“文化苍南”建设“六大工程”。全面推进文化馆、图书馆、体育馆、灵溪书城、龙港体育中心“三馆一城一中心”建设。大力推进农村教育“四项工程”,加大农村教育投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

  此外,苍南还将深化平安苍南、法治苍南创建,并且以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强化生态县建设。

  苍南后发优势已经得到全面体现,全面跨越的宏图已经展开。到2011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286.8亿元,年均增长13.3%;工业总产值达到692亿元,年均增长15%;财政总收入超过24.5亿元,年均增长14%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率均保持在8%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20%,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下降15%,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下降16%;森林覆盖率保持在48.6%以上。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专版 00009 后发崛起 苍南迈向全面跨越 2007-5-25 浙江日报000092007-05-2500012;浙江日报000092007-05-2500018;浙江日报000092007-05-2500013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