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创新的旋律中
奏响和谐的乐章
如果把台州的发展比做一条奔腾向前的大江,那么,创新就是这条大江的源泉;如果把台州的发展比做一列快速奔驰的火车,那么,创新就是这列快车的燃料。
创新,融入了560万台州人的人文精神之中,“敢冒险、善创造、有硬气、不张扬”的台州人文精神,使台州成为我国股份合作制经济的发祥地、浙江的重要制造业基地、绿色农产品基地,也成为商贸发达的市场大市和电力大市。
创新,不断提升着台州的城市综合竞争力,近年来,台州GDP和财政总收入位居全省第五位,市区综合竞争力位居全国大中城市第35位。还先后荣获了中国最佳商业城市(第18位)、中国金融生态城市(第6位)、中国十二大品牌经济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国家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中国缝制设备制造之都、中国再生金属之都、全国质量兴市先进市、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荣誉称号。
创新,也创造了以民营主导加政府推动为主要特征的“台州现象”。民营经济主导、民办文化发达、民主政治活跃、民生社会形成,让台州跻身于我国沿海发达城市行列。
台州,在创新的旋律中奏响了和谐的乐章。
第一部曲:
活力台州篇
核心提示:台州人的创新精神为民营主导加政府推动的“台州现象”不断注入新的内涵。
关键词:先进制造业 民营经济
台州,是一块充满活力的创业热土。作为我国股份合作制经济的发祥地,民营主导加政府推动的“台州现象”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经济学家樊纲最近指出:研究“台州现象”是对经济学的一大挑战,“台州现象”所展现的“台州模式”,主要以本土的民营经济为主,通过民营企业一步一步的成长,逐渐形成了强大的经济实力。在政府的推动下,依靠体制健全的优势,容易适应本土市场,从而发挥巨大的活力。
民营经济创造的活力,推动着台州经济快车向前奔驰。在市场经济高度繁荣的台州,民营经济已占全市生产总值的90%以上、财政收入的70%以上,尤其在制造业发展上,在台州4000多亿元的工业总产值中,民营制造业占了95%以上。
在去年的七八月份,台州被国家商务部、发改委授予浙江省唯一的“国家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称号,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缝制机械协会授予“中国缝制设备制造之都”称号。支撑着这两个“国字号”称号的,是吉利、吉奥、飞跃、中捷、宝石、杰克等一大批行业知名企业,而这些知名企业无一例外均为民营企业,这从一个侧面展现了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台州主导产业的集群化优势。
台州有2家整车企业和7家零部件企业列为全国首批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企业,它的排头兵吉利集团年汽车产销量突破20万辆,跻身全国汽车十强行列。吉利的董事长李书福深有感触地说:“台州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从内因看,是台州企业家思想观念的彻底解放和顽强拼搏、勇于创新精神的极致发挥;从外因看,是得益于台州市委、市政府‘工业立市’战略的引领和导航。”
把台州打造成“长三角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和中国民营经济创新示范区”,这是台州市委、市政府实施“工业立市”战略的目标。如果我们快速地扫描台州经济,可以发现,台州的经济正通过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下列的一组数据可以呈现“工业立市”战略推动下台州制造业发展的业绩:台州目前拥有国家级工业生产基地27个;现有工业企业9万多家,其中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318家,超10亿元16家;48个工业制成品市场占有率居全国第一。
在台州,汽车摩托车及配件、医药化工、缝制设备、家用电器、塑料模具等五大主导产业,阀门水泵、工艺礼品、食品饮料、鞋帽服装等优势产业,以及造船业、电子、新型材料等新兴产业,均形成了极具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在五大主导产业中,台州的汽车整车产量占全省的93.2%,还是全国最大的摩托车及配件生产出口基地,3000多家汽车摩托车及零部件企业实现了400多亿元的工业产值,形成了以经济型轿车为主,皮卡、SUV和载货汽车为辅,零部件门类齐全的生产格局。台州的1000多家缝制设备及零配件生产企业,则形成了年生产缝制设备400万台(套)的规模,占全国总量的三分之一,全球总量的五分之一,当之无愧地成为全国最大的缝制设备生产和出口基地。台州是中国最大的医药化学原料药生产出口基地,海正、华海、东港等知名企业的8大类40多个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高占有率。台州素有“模具之乡”、“塑料制品王国”的美誉,全国各种家电、汽车塑料配件90%以上在台州加工完成。台州是中国重要的家电及制冷配件生产基地,星星、苏泊尔、爱仕达等知名企业的冷柜、压力锅、空调器、卫生洁具等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率居领先地位。
在优势产业中,台州是中国最大的阀门和水泵生产基地,潜水泵、螺杆泵、家用泵等占有国内市场四分之三的份额,台州还是全国最大的低压铜球阀门生产出口基地;台州是中国最大的圣诞礼品和节日灯生产出口基地,木制工艺品、节日灯、太阳伞、车内装饰件等产量和出口量都居国内第一,“中国休闲用品礼品生产基地”、“中国工艺品之都”、“中国工艺礼品之都”等称号均落户台州……
在新兴产业中,台州民营造船业在船舶修造数量、修造吨位、船舶种类、建造能力和年产值等方面,均居全省乃至全国前列,台州在建的万吨轮就有近百艘……
我们无法一一列举台州的“之最”,但从台州各产业集群的形成过程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它的核心就是自主创新。在刚刚过去的2006年,台州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2家、省级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3家,均居全省之首;与大院名校新建各类创新载体28家;并成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
且让我们看看同在台州市椒江区的两家缝制设备生产企业的创新历程:飞跃集团为了进入美国的高端家用缝纫机市场,在8年时间里,累计投资近2亿元,研制成功被称为“飞跃芯”的数控伺服系统和嵌入式电脑控制系统,从而打破了日本厂商的垄断。飞跃董事长邱继宝的感受是:“不自主创新,不掌握关键技术,我们充其量只是外国厂商的装配车间。”
宝石集团自主研发的无油、电控特种工业缝纫机,实现了完全无油化,为宝石抢占了国际市场。而在国际先进的技术水平的背后,则是宝石超过4亿元的科技创新投入,在最近的三四年时间里,宝石先后在上海建立了研发基地、在本部建立了省级技术研发中心,并建立了“勇进”科技园区。宝石董事长阮小明的感受是:“每一次创新就意味着企业向前跨越一步,而不创新就意味着退步。”
在台州,这样的事例还有许多:吉利集团自主开发35款轿车整车,成立专业从事汽车研发的国家级研发中心——吉利汽车研究院;星星集团引进中国科学院计算机技术研究所台州分部,创建台州的“小硅谷”;一批区域性科技研发服务中心,更是为台州探索出了一条由民营科研所创立区域性创新服务平台的道路,温岭先导电机技术研究所先导创建的面向泵与电机产业集群的技术服务平台,被列为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这家民营研究所当上了680多家泵业企业的“技术保姆”……
自主创新,推动台州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产业布局从分散无序转向集聚有序,增长动力从初级要素驱动为主转向高级要素驱动为主,使台州的制造业企业具备越来越强的核心竞争力。
为了积极推进企业的产学研结合,政府搭建起为台州整个产业服务的科技创新平台,加快了中科院科技成果转化中心落户以及浙江大学“两院”(台州研究院和研究生院台州分院)、台州(上海)科技园建设。业已启动的台州(上海)科技园,借助于上海数十家知名高校及研究机构的高端“智力平台”,是台州创新体系建设的新探索。海正集团、浙江银轮、仙居一远等首批22家企业已与园区开发商签订协议,在科技园内建立各自的研发中心。
在台州市编制完成的全市产业布局规划中,一个将民营经济引向更为广阔的创业创新空间的崭新平台也已初步形成,并成为全市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新增长板块,那就是沿海产业带的建设。据统计,2006年,台州沿海产业带内新开工企业547家,投产企业456家,基础设施配套投资达到了31.4亿元。
作为沿海产业带的核心,台州经济开发区东部滨海地带的滨海工业区块,今年投产企业将达到50家,它将被打造成台州市区产业发展的主平台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在开发区内的三山北涂围垦区,则将成为滨海工业区块加快建设的支撑点和城市空间拓展的新亮点。到2006年底,台州经济开发区已累计引进外商投资项目67个,总投资5.63亿美元;引进内资工业项目195个,总投资115亿元。
在台州沿海产业带各区块,据初步测算,通过滩涂围垦和综合开发,可开发的面积合计就超过500平方公里,相当于再造一个台州工业。台州主城区作为汽摩配件、家用电器、服装机械等产业的大本营,发展成为大型工业区、外商投资密集区和城市新区。三门是电力工业、现代港口物流业的基地,临海是医药化工、休闲用品、造船、眼镜等产业的集聚地,温岭是船舶修造、水泵阀门、机械加工、水产品深加工等产业的核心区,玉环则发展能源、五金机械、海洋生化、港口物流等产业。
拥有全省最长的大陆海岸线的台州,经济发展从内陆型转向沿海型,这已是必然的趋势。三门县提出开发“三港”(浦坝港、健跳港、海游港)、建设“三城”(沿海工业城、华东电力城、现代化滨海新城)的发展战略,成为台州沿海产业带建设速度最快的区域之一。
作为“中国休闲用品礼品生产基地”的临海,休闲用品礼品行业的年工业总产值达到80亿元,已成为当地发展速度最快、最具市场活力的行业。在该市东部沿海的集聚区,临海市提出了再打造一个临海工业的目标,目前,医化基地临海区块、上盘盐田、杜桥南工业区块和滩涂围垦等已相继启动,发展前景喜人。
温岭市拥有汽摩配、泵与电机、空压机、鞋业等全国性的专业化生产基地。该市提出“全力推进东部产业集聚”的战略,开发东部沿海的“东大荒”。目前,沿海的东部产业集聚区内上马工业区块、松门东南工业集聚区、东海塘围垦区、滨海工业区块均已启动,让这个全国百强县市如虎添翼。
拥有七个“国字号”基地的玉环,通过重点开发大麦屿港和滨港工业城、漩门工业城,使沿海产业带的建设成为海岛经济的主要支撑,并从本岛经济时代迈向了“漩门湾时代”。
在台州中心城市的主城区,椒江区通过滩涂围垦和沿江开发,加快发展临港型产业,大力培育物流业、造船业、海洋运输业、重化工业,建设渔港经济区,努力打造台州物流中心和海洋经济强区。路桥区则以“商贸城加汽车城”的两城发展为目标,发展经济型汽车生产基地、再生金属基地等一系列产业基地。
充满活力的台州经济不断丰富着“台州现象”的内涵,台州市领导最近在接受中央媒体采访时说:“台州现象”除了制度上的民营主导加政府推动外也赋予了新的内容,可以概括为: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明显增强;区域金融创新的成功探索;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蓬勃兴起;基层民主的有效实践;以及“台州人经济”的高度繁荣,这些都丰富了“台州现象”的内涵,为“台州现象”增添了魅力。
600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就充分体现了台州农民的创造力。近几年,连续的台风自然灾害让台州农业损失惨重,但是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台州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了全省平均水平,增长幅度超过了本市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长幅度。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600多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发挥了关键作用。
台州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组织化、标准化上的贡献,也为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立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在台州已经完成规范化改造的11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中,温岭市箬横西瓜合作社在全国建立起了13个基地,创造了上亿元的产值;临海市涌泉柑橘产业合作社不但建起了全市的农副产品配送中心,还筹建了面向全市橘农的柑橘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在政府的引导下,蓬勃兴起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推动了农民“走出去”,让台州农业在全国甚至国外收获着硕果。据初步统计,到2006年底,台州农民、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到国外、省外从事农业种养业的有3万多人,已建立各类农产品生产基地362个,年创产值30多亿元,相当于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16%。农民“走出去”的新闻可以说是比比皆是:温岭箬横西瓜合作社社员远赴缅甸种瓜,今年春节首批西瓜在仰光上市;仙居杨梅今年4月与瑞典北欧·中国国际商务投资发展公司达成协议,杨梅浓缩汁及杨梅产品由该公司北欧独家总代理;今年5月,临海数十位菜农又乘坐飞机,到葡萄牙种植蔬菜……
在三产的发展上,台州人的创新精神也创造了一个个纷呈的“亮点”。在全市最大的金属材料配送基地——天天物流基地,全国各地的客户只需轻轻点击鼠标,就可以进行网上交易,物流基地配送部门会以最快的速度将产品送到客户指定的地点。这个新创办的物流基地年物流周转量达100万吨以上。
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在“十一五”期间重点实施服务业发展的“7+5”战略:即重点发展现代物流、商贸市场、房地产业、旅游休闲、金融保险、信息服务、交通运输七大服务业主导行业,培育发展职业培训、中介咨询、文化娱乐、会展经济、社区服务五大服务业新兴行业。
在椒江,依托滨江临海、港口资源丰富和制造业基础优势,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群,规划建设了占地1000多亩的葭沚物流园区,目前进园企业已达18家。
在路桥,72个各类市场形成了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市场集群,年市场成交额达277.4亿元。现代服务业的新型业态逐步涌现:会展业快速发展,塑交会、日交会、汽博会、中国民营经济论坛等重点展会形成了全国性甚至国际性的影响;电子商务稳步增长,中国塑料制品交易网、浙江商品交易网等门户网站相继建立,2006年网上成交额达1.43亿元。
更令人可喜的是,世界500强企业乐购、欧尚落户台州,为台州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
赢得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金字招牌的台州,旅游收入和人数以年10%以上的速度增长。中国台州旅游节、中国网络音乐节和天台山旅游文化节、临海江南长城节、温岭石文化旅游节、仙居仙梅节、三门青蟹节等节庆活动,不但推动了旅游业的繁荣,而且也成为区域文化的代表性品牌,扩大了台州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荣膺“2006年度中国最具魅力金融生态城市”称号的台州,以小法人金融机构和小企业贷款“两小”品牌而形成基于民营经济发展特征的台州金融业的鲜明特色。5月20日至21日,国家有关领导来台州考察调研,指出:以台州为代表的浙江上下形成了金融支撑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促进金融繁荣、经济与金融良性互动的局面,特别是在发展中小企业、中小银行方面作出了积极探索,有许多好的经验值得总结、值得推广。中国银监会有关领导对台州金融业支持中小企业、加强金融服务和金融创新的有益探索也给予了充分肯定。5月23日,中国银监会在台州召开了小企业金融服务现场推进会,获得全国银行业系统小企业贷款先进单位称号的台州市商业银行、浙江泰隆商业银行作了典型介绍。
如果把台州区域内高度发达的民营经济比做台州经济腾飞的一翼,那么,遍布全球的“台州人经济”则是另一翼。自改革开放后,120多万台州人走出台州,在全国各地甚至世界范围内创业。目前,台州人在外地创办的企业达3万多家,个体工商户有25万户,年销售额达2500多亿元,从经济总量的角度讲,相当于再造了一个无形的新台州。
台州市迄今已建立了52家异地商会,这其中包括台州商人在俄罗斯、阿联酋等国建立的国外台州商会。台州商人无论“藤蔓”延伸到哪里,他们血液里流的依然是台州人的精神。一大批在外成功创业的台州商人回乡创业,掀起了“回归工程”的热潮。在路桥,回归企业家李书通投资13亿元在台州打造起一艘“铝业巨舰”;在天台,回归企业家们创办了120多家回归企业……
有着海一样胸怀的台州人,向世界张开了她的怀抱,“支持台州民企与世界500强联手,抓好100个重点引资项目”成为台州市委、市政府提升台州经济开放性的重大战略。2006年,台州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84.3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2.7%;出口国家和地区达202个。全年新签利用外资项目139个,项目总投资16亿美元,协议利用外资8.4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12.4%。
第二部曲:
和谐台州篇
核心提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台州市力争在“两个社会”中走在前列。
关键词:和谐发展 民生社会
台州,到处回荡着和谐的乐符。这座年轻的沿海发达城市,在加快迈向东南沿海现代化港口大城市的过程中,创建和谐的民生社会,力争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中走在全省前列。
引起广泛关注的“两个社会”考核体系就是台州市首创的。小康社会指标体系分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人民生活、社会和谐、生态环境五大类,和谐社会指标体系分民主法治、诚信友爱、社会公平、社会活力、安定有序、生态环境等六大类,还包括一个公众满意指数。台州市领导指出:通过建立“两个社会”考核指标体系,对各级干部政绩考核改革进行积极尝试,形成了正确的工作导向,推进各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促进科学发展观得以真正落实。同时,台州还在全省率先建立改革形势分析会制度。定期召开的改革形势分析会,重点分析台州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薄弱环节,以此为抓手推进社会发展各项工作。
在台州广袤的城乡,和谐发展的画卷正一幕幕拉开……
“年龄”才10多岁的台州中心城市,如今已是羽翼渐丰,环绿心组合式生态城市正在形成。在70平方公里的建成区内,市民广场、市体育中心、市文化艺术中心、江滨公园、滨江世纪工程、市国际会展中心等一批城市基础设施相继建成。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953元,是1995年的2.9倍,在长三角16个城市中居于第二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8477元,比1997年增长了1.09倍。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文明城市的“多城同创”工作,让中心城市环境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令560万台州人民感到自豪的是:在中国大陆城市竞争力排名中台州市居于第35位。
“走过一村又一村,村村像城镇。”这是到台州考察的外地人发出的感慨。“村容整洁了,道路变宽了,河水变清了,房屋变靓了,村镇变美了。”这是台州农民对自己家园的由衷赞美。
在台州,新农村建设正在强势推进,城乡区域渐趋协调。以中心城区、中心镇、中心村为“辐射源”,让其产业、公共设施和服务向周边地区辐射,带动周围地区发展,这种被称为“1+X”的发展模式,推动了台州新农村的建设进程。
温岭市的大溪岭头村自两年前从高山上整村搬迁到大溪镇周边后,已有近半村民到镇里企业上班,他们还享受了原先城里人才能享受的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公共服务功能。村民潘宝林告诉我们,自从搬迁下山后,他已与周边100多家宾馆、酒店建立联系,为它们定做10万多套拖鞋、擦鞋布。他深有感触地说:“如果没有城镇的公共服务功能辐射,我根本不可能接到这些订单。”
且让我们以如下的数据来说话:2006年,台州在全省率先编制新农村建设规划纲要,新编村庄建设规划1010个;全市安排农业支出7亿元,增长14.4%,财政支农资金增量为上年的 3.4 倍;康庄工程全面完成,公路通村率达96%;3125个行政村建立了垃圾收集点和环卫清扫保洁队伍;“十万农民信箱”工程提前两年完成;在“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中,新建省市示范村74个,完成环境整治村庄431个;农民培训开始“整村推进”,计划5年内全部过一遍;实施“千村千企”结对共建活动,目前已启动合作项目千余个……
在台州的区域平衡发展中,和谐发展的旋律跳动着南北协作的强音……
台州南部的温岭、玉环等县市早就是全国百强县,而北部的天台、仙居、三门等县经济相对欠发达。为解决南北“失衡”,台州市把南北协作工程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中之重,通过产业转移、劳动力转移和人口转移,实现台州区域发展一体化目标。
在三门沿海的万亩废盐田里,南部的134家企业带着60亿资金在此落户,其中42家企业已经入园建设和投产。5年后,这个南北协作基地可以创造超过目前三门县工业经济总和的经济规模。三门县沿海工业城也因此获得了省“山海协作工程示范区”的称号。
三年时间,南北协作在解决台州南北区域失衡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南部县市区的230个项目在北部落户,而北部三县农村5000多劳动力到南部200多家企业就业。
在台州社会的发展中,和谐发展跃动着绿色的音符……
以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为重点,在台州大地上,一个还台州以青山绿水的环境整治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在路桥区新桥街道新良村,和全村村民一样,年近七旬的王清生老人喜欢去村东的一片绿草地上散步,他说:“真不敢相信,这个每天排放废气、吵得我们睡不好觉的拆解区,竟变成了绿化带。”
如今,临海水洋化工区、黄岩王西外东浦化工区和椒江外沙岩头化工区3个省级重点监管区已全面实现“摘帽”,温岭、路桥两地的小冶炼、固废场外拆解取缔和天台坡塘、临海川南等6个市级重点区域的“摘帽”已如期完成。“811”环境整治行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台州广泛开展的生态系列创建活动,让越来越多的市民拥有了自己的“绿色家园”。目前,已成功创建省级以上绿色企业18家、绿色学校53所、绿色饭店22家、绿色社区16个、绿色医院22家、生态镇12个、全国环境优美乡镇3个、市级生态村133个、市级生态示范点200个。
临海市的小芝镇是全国环境优美乡镇,优美的生态环境不但给当地农民创造了健康舒适的生活场所,也带动了当地农家乐和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像小芝镇这样的典型起到了示范作用,让全市各地群众参与生态系列创建活动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今年,临海、温岭、玉环、天台等县市正努力争取有50%以上的乡镇建成省级生态乡镇,全市范围内则有50%以上的乡镇将建成市级生态乡镇。
生态经济的发展推动着台州成为“中国再生金属之都”,并积极申报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城市。台州市委、市政府全面实施了循环经济“511”行动计划和工业循环经济“2525”工程,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为核心,努力抓好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工程:医药、化工、固废、电镀、造纸等5个重点行业的循环经济发展,20个资源综合利用、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和65个清洁生产试点企业,30家省市级绿色企业。
和谐发展,融入560万台州人的生活之中……
关注民生,创建民生社会,首先要关注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这是台州市上下形成的共识。在近几年台州市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都有过去一年为群众办10方面实事的总结和当年为群众办10方面实事的承诺。
从去年11月10日开始,台州市开展了全国首创的“恳谈日”活动,畅通群众诉求渠道,切实为群众排忧解难。每月的10日,市、县、乡镇三级的领导干部和机关干部下基层和群众面对面交流恳谈,以“拉家常、谈民生、解民忧”为主题,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对群众在恳谈中反映的问题和建议,全部进行认真梳理,及时督办落实,并向群众反馈,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答复。
在恳谈日活动中,椒江区建设社区居民提出改变日常生活陋习的“新开门七件事”:晒衣、倒垃圾、种花、清理杂物、停车、养宠物和不乱张贴。市委、市政府一方面要求有关部门落实相关措施,完善社区管理;一方面通过“邻居节”活动向全市推广“做好‘新开门七件事’,争做文明新台州人”活动,使这项台州首创的文明践行活动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
台州市委、市政府树立了“亲民爱民”的形象,关注困难群众,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和救助体系的建设,让所有群众都能共享发展成果,共沐和谐春风。
台州是台风自然灾害频繁的区域,在防御台风自然灾害的过程中,台州市设立了全国首个台风日,开展全民的台风教育;启动了台风受灾救助基金,为台风受灾户提供生活生产的扶助;在全省率先启动“避灾工程”建设,建成避灾中心169个;做好地质灾害点群众的迁移,在黄岩、仙居、天台等地,已有上千户地质灾害点的群众实施了整体搬迁安置……
低保家庭和低收入家庭成为全社会关爱扶助行动的重点:台州全面实施了分层分类救助制度,对低保对象和低保边缘户构建了以生活救助为基础,以医疗、教育、住房、司法、就业五项救助为辅助的覆盖城乡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目前全市已建立133个乡镇(街道)社会救助中心和7971个村(社区)救助站;全市共增加救助对象26554人,增加各类救助金2652万元。在这些低保户中,407户享受了政府提供的廉租住房保障,602 户危旧房进行了改造;新司法救助体制的经济救助渗透到政法办案的每个环节,目前,全市司法救助资金已达1000万元以上;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做到了应免均免,低收入家庭免收义务教育阶段课本作业本费,提供爱心营养餐补助……
作为“新台州人”的外来民工受到了全社会的关爱和尊重。台州市出台政策,统一推进非公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覆盖工作;教育部门积极推进公办学校向农民工子女敞开大门,全市共接纳4万多名农民工子女就读,建立了15所农民工子弟学校;全市共有106个镇乡街道建立了外来民工帮扶站,40%的规模以上企业开展了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活动;建设部门建立了建设领域农民工工资支付责任书和保证金制度,劳动保障部门以“春雨行动”为载体,加强劳动监察、劳动争议调节和仲裁工作的力度;由财政适当投入作为启动,全社会筹资为主,台州市建立了公共医疗救助基金,解决外来贫困人口无力支付医疗费用这一社会问题……
在台州乡村的广阔田野上,2600家基层文化俱乐部可以说是亮得耀眼的创新载体。首创这一载体的是台州的农民,从2003年开始,在政府的推动下,全市近半的村落办起了文化俱乐部,满足了广大群众求知、求乐、求健康的需要。如今在台州,2000多家农村文化俱乐部正在打造一个农民文化娱乐和体育健身的大舞台,6万多名文体骨干引领着200多万农民参与各种文体活动。在这个大舞台上,作为全国数字电影试点城市的台州,每年把3万场数字电影送到农村基层;文化大篷车把近千场“文化大餐”送到了农民家门口;农民文化节活动让载歌载舞的农民展现了新型农民的文明风貌。
第三部曲:
效率台州篇
核心提示:台州市加强党的建设,打造服务型政府,引导全市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词:作风建设 党的建设
台州,是一块充满生机的热土。在这块热土上,不但孕育了高度市场化的民营经济,同时,也孕育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创新载体“民主恳谈”活动,孕育了扩大党内民主的“党代会常任制”。在新的历史时期,台州市委、市政府加强党的建设,打造服务型政府,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引导全市又好又快发展。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台州市委、市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在作风建设年活动中,切切实实为群众办实事。全市开展的市县领导干部下基层蹲点调研抓落实、领导干部信访接待日、民情恳谈日、与网民对话交流等一系列活动,帮助群众解决了一批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
在市县领导下基层蹲点调研抓落实活动中,全市26名市级领导、280名县市领导轻车简从,进驻经济薄弱村、软弱涣散村、环境整治村和信访集中村,真诚听取民声,真情为民办事,真心谋求发展,成为一次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生动实践。市县领导下基层蹲点过程中,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突出位置,切实为基层群众排忧解难。市县领导共到306个村蹲点,共与1530户困难群众结对,发放慰问金86万元,帮助困难户解决低保、医保、就业等实际问题2000多件;完善新农村制度30多项,调整完善重点项目63个,帮助全市712个行政村理清了发展思路。
全市各级、各部门围绕“正风气、树形象、抓落实、促发展”这一主题,形成治庸提效促发展的共识。在台州市本级,广泛开展了公开“一个承诺,一个流程,一个电话”活动:各单位把作风建设的要求和解决干部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作为承诺的重点内容,作出一个作风建设公开承诺;以简单明了的方式将各单位的工作职能制作成一个流程,以便群众了解和监督;设立各单位的一个百事通电话,实行首问负责制和“一站式”服务。与此同时,开展了以群众满意为主要标准的满意机关评选,由广大群众参与监督机关作风。
在黄岩区,开展了以“治庸提效”为主题的“执行力建设年”活动,干部中的懒虫、蛀虫受到了处罚,提高了职能部门的执行力;椒江区则建立行政问责制、公务员绩效评估制,约束机关干部行为;路桥区开展了“驻村百晓”活动,使乡镇干部成为所驻村居的“百晓先生”;临海市开展“百名科长进企业”活动,职能部门121名科长进驻162家企业,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玉环县实施镇乡(街道)机关干部绩效公示制度,健全机关作风的群众监督网络;天台县设立“倒计时”制度,机关干部沉到基层破解企业发展难题;仙居制定工业性投资项目“一站式”审批、重点工作完成情况公示制;三门出台了作风建设“十条禁令”……
台州市将作风建设年活动与“工业服务年、项目推进年”的“两年”活动相结合,为重点工程建设和经济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2006年,全市以土地征迁、重点项目建设、招商引资、电网建设等“四大百日会战”为突破口,大力推行“一线工作法”,形成了抓项目、抓落实的浓厚氛围,一批重点工程项目在施工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得到了解决。
台州市领导指出:抓住了“两年”就是抓住了台州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今年“两年”工作主要任务是“一带四百”,即抓好一个沿海产业带、100个重点建设项目、100个重点工业项目、100个重点外资项目和100个新兴产业项目。目前,全市上下严格执行作风建设“七个减少”、“四个不”的规定,促进机关力量进一步下沉,打造服务型政府,为台州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是推进台州“两个社会”建设强有力的保证。台州市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党建工作的新途径,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试行党代会常任制,是台州市加强党的制度建设、扩大党内民主的具体实践。台州市总结椒江经验,形成了试行党代会常任制的基本模式——“3+1”模式:试行党代表常任制、党的代表大会年会制和建立党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发挥代表作用的相关制度,加上同步健全发挥全委会相关制度。在此基础上,近年来,台州市积极探索和深化党代会常任制,开展了党代表直选试点工作、党代表对“两委”委员的票决追认制度、代表发言制度和代表提案制度等。在去年党代会年会建立大会发言、党代表提案和建议意见制度的基础上,今年又通过了党代表辞职制度(试行),拓展了党内民主的渠道。
在新形势下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执行力,建设高效服务型的基层党组织,已成为台州市党建工作的亮点。作为市场经济先发区域的台州,党组织已成为推动台州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强大动力和组织保证。2577家从业人员在50名以上且年营业收入500万元以上和从业人员在100名以上的规模非公有制企业100%单独建立党组织,在我省率先实现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全覆盖,党组织在团结职工、促进企业发展与和谐等方面发挥了作用。
在村级基层组织建设上,台州市以“三级联创”活动为总抓手,实施“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推进“先锋工程”建设,取得了累累硕果。全市已有1326个村党组织达到了“先锋工程”建设“五好”党组织的要求。以村党组织为核心、民主选举法制化、民主决策程序化、民主管理规范化、民主监督制度化的“四化一核心”工作模式已在农村初步构建。全市普遍推行了村党组织“两推一选”和村委会“公推直选”的做法,90%以上行政村建立了民主管理制度,所有行政村都实施了村务公开。全市普遍推行了党员“关爱工程”,每年安排200多万元对集体经济薄弱村的干部进行专项补助,并广泛建立贫困党员送温暖的帮扶机制。
在探索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运行机制中,台州各地更是亮点纷呈:温岭的民主恳谈、天台的村级重大事项民主决策五步法、椒江的党员“四联制”、仙居的党员议事会、黄岩的三化十二制等等,使基层党组织真正成为带领群众奔小康的“领头羊”。
天台县平桥镇庄前村的村民,把村级民主决策五步法称做是当面锣鼓当面敲的“现场直播”: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庄前村的村民通过民主提案、民主议案、民主表决、创业承诺、监督实施这“五步”,相继解决了菱角塘疏浚、门前塘砌石、公共厕所建设、建乒乓球室等43件实事。而温岭市新河镇的村民,则把“民主恳谈”称做群众参与决策的“焦点访谈”:在新河镇,村民代表直接对镇政府的财政预算进行了民主恳谈,政府并以此作为决策依据。
风物长宜放眼量。台州,在创新的旋律中奏响了和谐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