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金庸对上虞曾留下这样的印象:“上虞名郡,溯自大舜。后妃淑德,娥皇女英。汉有大儒,王充论衡。晋则谢安,东山再起。曹娥至孝,英台情深。史推实斋,文称丏尊。迄至今世,马竺谢晋。文物大邦,千古扬名。”
虞山舜水的上虞自古以来文脉悠远,如今,曹娥江畔的新一代传人正在继承先祖文风,用穿越时空的网络寻根问祖,挖掘地方特色,传播地方文化。上个周末,记者在上虞有幸结识了其中的3位“网络版主”——
30年的“石冰川情结”
【版主名片】杜又常,《乡土上虞》网络版主,网名“姜山”,上虞香素斋食品厂董事长、经济师。
今年3月,国内权威的《地质论评》杂志发表了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韩同林的研究报告:“浙江上虞发现罕见第四纪石冰川群地貌及冰川遗迹。”专家考证,这里的石冰川规模之大,类型之丰富,且位处底纬度、低海拔地区,在国内外均属罕见。消息传来,当地百姓又惊又喜。
位于上虞最南端的覆卮山海拔仅861米,然而,就是这座不到千米的山峰,让杜又常牵肠挂肚了30年。老杜今年56岁,是上虞香素斋食品厂的掌门人。他告诉记者,自从上世纪70年代第一次来到覆卮山,便被那满山遍野的石头迷住了。自幼喜欢探究的他向附近村民打听那些奇特石头的来由,十有八九摇摇头答不上来。老杜带着满腹疑问回到家中,他暗下决心,非要把它弄个水落石出。第二天,他找到县勘测大队的技术员,不料对方也说不清楚。无奈之下,初中只读了一年的老杜只好自学成才。白天上班,晚上看书,在他的书架上有关地质方面的图书越来越多。尤其家中购买了电脑以后,他交往的地质界专家朋友也越来越多,除了绍兴、杭州,还有北京、上海等地方。远在北京的中国地质科学院多位教授,也成了老杜在网上经常请教的“不见面的老师”。去年初,他还通过网络平台向“市长信箱”发送了自己积多年考察心得写成的《对覆卮山及周围地区开发利用的几点思考》,文章材料丰富,对策建议可操作性强,立即受到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关注。
去年5月,国内冰川研究的权威专家、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韩同林率领一帮考察队员专程赶赴上虞。身为上虞石冰川群地貌及冰川遗迹的首先发现者,杜又常兴致勃勃参与了整个考察过程。他们跋山涉水,对覆卮山及周围地区约三十平方公里进行了详尽排查,总共发现了12条以上的石冰川群,规模大小不同,长短不一,最长的可达近千米,宽50余米。最后专家确认,是距今已有290万年至350万年的第四纪石冰川遗迹。记者看到已经正式成文的考察报告指出,在低纬度低海拔地区,规模如此之大且保存相对完整的石冰川群地貌不仅在全国乃至国外都实属少见,堪称“自然奇观,天下一绝”。
权威的说法,专家的肯定,老杜多年的心血终于有了回报。今年五一节前,老杜和他的一帮网友发起了“2007年岭南杯覆卮山攀浪比赛”。网上帖子一出,来自上海、杭州、绍兴的230多位网友纷纷赶来,年龄最大的70岁,最小的只有6岁。联想到覆卮山石冰川遗迹的开发前景,他对记者表示:“过去人们以为上虞地方只有历史人文资源,覆卮山石冰川遗迹的发现可以改变这个旧有观念,它不仅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而且是具有巨大开发价值的自然景观资源。现在覆卮山的5期开发方案已经出台,我设想,这里以后还可以规划设立地质公园、尝试举办攀浪比赛、建设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憧憬未来,年过半百的老杜壮心不已。
爱上越瓷青窑的
“睡觉的马”
【版主名片】陈华,《上虞杂谈》网络版主,网名“睡觉的马”,上虞棋院院长。
5月6日,上虞代表队在温州举办的浙江省“育苗工程”幼儿围棋比赛中荣获团体亚军。喜讯传来,手把手执教小朋友多年的陈华掩饰不住心中的激动。和记者谈起与围棋的结缘,“读小学那几年,中日围棋擂台赛如火如荼,从那时候开始我渐渐迷上了围棋。”
与陈华熟悉的人有两件事没有想到:第一件,陈华自从对围棋着了迷,居然把业余爱好当成了正业。如今的他,已是上虞棋院院长;第二件,随着“网络热”的出现,几年下来陈华摇身一变成了当地人气最旺的《上虞杂谈》栏目网络版主,每天在线网民逾2000人次。
“我的网名叫‘睡觉的马’,我的爱好是围棋和网络,我的业余兴趣是研究越窑青瓷。”初见记者,陈华表现得快人快语。传说虞舜在历史上最早发明了围棋,作为他的后人,陈华的围棋特长可谓天赋,在多年征战中,他赢过浙江省围棋天元赛第6名,他考取的围棋等级证书是业余五段。平日里,他的主要工作是开办围棋训练班,教棋童研习棋艺。他告诉记者,近年来他又对当地的越窑青瓷产生了浓厚兴趣。在网上,他还专门开列了《越窑青瓷》专题,吸引有兴趣的网友参与。前些天,他和许多网上结识的网友一起专程去了上虞窑寺前青瓷窑址,它和最早挖掘的“越瓷之乡”小仙坛窑址隔曹娥江相望。出发前,他们特地找来县志研究,唐、宋时期那里曾经“置官窑三十六所”,是当时江南越瓷的烧制中心,烧瓷技术最为发达。“窑寺前青瓷窑址的石碑就立在一个小山包上,特别醒目,当我爬上小山包,居然发现脚下全是碎瓷片,原来小山包是由碎瓷片经年累月堆积而成的。”回忆那天的感受,陈华至今难以忘怀,“当我踩在漫山遍野的每一寸土地上,脚下似乎可以听见来自远古的余音。”
工作之余,陈华时常把自己研究越瓷的心得写成优美的散文,挂在网上与大伙共同分享。打开陈华的博客,古越窑具的发现和命名、唐代诗人陆龟蒙的“秘色瓷”诗文,记载了许多越窑青瓷爱好者的最新考察研究成果。临别之际,陈华悄悄递上他最新写作的《一个越瓷片段的回望》,4000多字,文句洗练,洋洋洒洒,让记者对这匹“睡觉的马”更多了一分敬意。
迷上文史考古的
年轻“村官”
【版主名片】徐樟明,网名“OKXZM”,《东山文化》网络版主,现任上虞市上浦镇东山村村长助理。
“上虞东山村,村小名气大。”乍见徐樟明,他就向记者滔滔不绝地讲起了东山村的辉煌村史。原来,家喻户晓的成语“东山再起”就出自村里的一段典故:据史料记载,东晋名士谢安曾经在上虞东山隐居30年。“优游山林,闻召而不至。”“出则渔弋山水,入则咏言属文。”公元383年,外敌大举南侵,时年63岁的谢安临危受命东山再起,出征讨伐,创下了中国军事史上以小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淝水大捷”。
2001年,徐樟明从浙江工业大学毕业后,在省供销合作总社从事“浙江农业网站”的信息处理及技术维护工作,年收入近10万元。但是,出生上虞崧厦农村的他,偏偏喜爱文史,对故乡山水有一种割舍不下的依恋。2005年,他说服同在省城工作的妻子,一起返回上虞创业。“故乡是我永远怀念的地方,这里也是我永远追寻的精神家园。”说到夫妻当时的选择,徐樟明一脸无悔。
谈起自己爱好的文史考古,文静的他马上有了话题。徐樟明聊起他的最新成果,今年3月在一次村民巡山走访中,偶然发现了一块晋代的“棋墅”石碑,石碑宽52厘米,高106厘米,厚达12厘米,正面阴刻有楷书字体“棋墅”两字。这一发现填补了东山地方文化史上的一项空白,也使徐樟明兴奋不已。不久前,徐樟明与其他两位爱好者去踏访一处古窑遗址时,还意外发现两个带铭文“羊角足”的三国时期烧瓷窑具。这一发现得到省博物馆和浙江大学历史系专家的肯定。
去年11月,正好遇上全市面向大学生招考基层村干部,徐樟明毫不犹豫地报了名。作为农家孩子,好不容易跳出了“农门”,如今又要回到农村工作,家里自然一百个反对。但小徐有自己的想法:农村也是一个年轻人创业的广阔天地,新农村建设更是施展才华的大舞台。在招聘考试中,徐樟明在全市考出了第10名的好成绩,记者问他为何选择就任上浦镇东山村的村长助理?他笑着说道:“是东山村悠久的历史文化吸引了我!”他透露,5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参加了东山文史资料和乡贤故事的专题收集活动,翻阅村史,拜访老者,村里的大宅小院和典故传说让他流连忘返。从此以后,他便对挖掘和弘扬东山村落文化心往神弛。
走马上任伊始,徐樟明首先想到了要发挥自己的特长,为村里建一个网站。点鼠标,做网页,设计域名,起草网站的内容框架,这是他的拿手本事。半年下来,一份包括6个项目的《东山文化开发建议书》也已经了然于胸。望着村外漫山遍野的绿茶和村头美丽的东山指石,他告诉记者,他想利用最新的互联网络运作东山村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创新思维,早日为东山村的乡亲们走出一条新农村建设的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