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4版:专版
3  4  
PDF 版
· 宁波昂首迈向
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2007年5月24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宁波昂首迈向
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

  宁

  波

  昂首迈向

  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

  这里,有7000年华夏文明发源地——“河姆渡”。

  这里,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锚地。

  这里是92位两院院士的故乡;是蜚声海内外的“宁波帮”商邦文化的发祥地。

  这里区位优势显著、发展潜力无限:国内著名的深水良港“宁波—舟山港”,与全球经济大动脉紧密相接;世界第一的“杭州湾跨海大桥”,与上海大都市、长三角融为一体。

  这就是宁波,一座被誉为“东海明珠”的美丽港城,一个集历史名胜与现代商贸于一身的魅力都市。

  眼下,宁波正按照“推进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贯彻省委“八八战略”,深入实施城乡联动、产业联动、港桥海联动、内外联动、生产生活生态联动和经济社会发展联动的“六大联动”发展方针,加快“平安宁波”、文化大市和“法治宁波”建设,着力提升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水平、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提升港口大桥带动功能、提升城市国际化程度、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实现又好又快和谐发展,昂首阔步向着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目标迈进。

  城乡联动            

  城乡一体加速融合

  “以工业化、城市化带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在规划建设、就业、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制改革等各个方面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经过近几年来城乡统筹规划建设,宁波的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目前,全市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已达80%以上,连续三年居全省各市第一;同时全市城市化率达到了57%,城市化效应带来的集聚、辐射、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

  实施“东扩、北联、南统筹、中提升”区域发展战略,吹响了宁波新一轮区域协调发展的号角:目前,象山港区域和余(姚)慈(溪)地区发展规划已编制完成,一批基础设施和重大产业项目相继启动;未来的城市中心——东部新城建设迈出了实质性步伐;鄞州、北仑新城区和东钱湖旅游度假区初具规模,十大功能区块建设陆续上马,中心城区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

  在农村,“百村示范、千村整治”等六大工程和“联镇带村”、“村企结对”两项活动正如火如荼开展,全市提前一年实现村村通四级公路。现在宁波已有小康示范村136个,有1160个村完成了环境整治。

  产业联动            

  产业结构加速调整

  经济结构竞争力来源于合理的产业结构、灵活的经济体系。这正是宁波坚持产业立市方针、推进产业联动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以科技进步和信息化带动产业结构升级,优化一产,提升二产,突破三产。”自宁波实施产业联动发展战略以来,产业结构已由第二产业占绝对主导向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方向转变,一、二、三产业互动融合、协调发展的趋势日益显著。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经过多年的发展,宁波形成了四轮驱动的工业结构体系:大小有机结合,新老优势互补。大是指依托宁波港发展起来的临港大工业,小即是富裕千家万户的民营中小企业,新则是高新技术产业,老便是传统优势产业。工业企业四轮驱动不断地迸发出活力,11项经济效益指标考核得分居全省前列,全市去年完成第二产业增加值1575.9亿元,增长12.4%。

  随着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的不断提升,第三产业发达与否已成为衡量城市发达程度的一个标志。近年来,宁波按照“建设长三角南翼商贸中心”的要求,努力突破三产,金融、旅游、物流、房地产、通信、中介和社区服务等各类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三产发展“短腿”正在逐渐拉长。统计显示,全市去年完成第三产业增加值1149.1亿元,增长15.9%。服务业的日益发达,既为大量中外客商提供优质的商务服务,也为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提供了强大支持。

  农业是关系社会和谐稳定的战略产业。优化一产,也是提高宁波产业整体竞争力的必然要求。经过多年努力,宁波农业取得了飞速发展,拥有国家级有机食品18个、绿色食品118个,无公害农产品212个,国家及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231家,全市去年实现农业增加值139.5亿元。

  港桥海联动        

  区位发展优势凸现

  港桥海是宁波引以为豪的独特优势,是这颗璀璨的“东海明珠”神韵所在。“坚持以港兴市,抓住大桥建设和港口一体化的历史性机遇,充分发挥海洋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港口经济、大桥经济和海洋经济,形成互为依托、相互促进的联动格局。”如今,宁波人正倾心书写这卷华丽的篇章,让最大的资源迸发出最大的优势。

  深水港资源,是大海送给宁波的一份厚礼。宁波也因为港口而精彩。近年来,宁波港迅猛发展,跨入了世界级大港口行列。2006年,宁波港域完成货物吞吐量3.1亿吨,继续位居大陆港口第2位,世界港口第4位;集装箱吞吐量达到706.8万标箱,增长35.7%,居大陆沿海港口第4位,世界第13位。一幅建设国际一流深水枢纽港和远洋集装箱干线港的宏伟蓝图已经展开:以集装箱为主攻方向,累计投入155亿元,加快建设北仑四期、五期和金塘岛深水集装箱码头;大力拓展远洋干线和内支线,目前已拥有集装箱航线163条,远洋干线82条,航班密度进一步增加;大力发展国际集装箱中转业务,逐步奠定国际中转港地位。

  跨海大桥建设,是又一种资源的整合。继宁波杭州湾跨海大桥后,舟山跨海大桥、象山港大桥等跨海大桥将相继动工建设,呈现一个蔚为壮观的大桥现象,共同构建朝气蓬勃的大桥经济。这些跨海大桥的建设,将完善宁波港的集疏运网络,延伸港口腹地,而更重要的是,大桥经济的兴起将为港口发展奠定雄厚的产业基础。可以预见,港口经济将与大桥经济联动发展,相得益彰,比翼双飞。

  培育海洋经济增长点。宁波拥有8230平方公里的海域,随着土地资源的日益紧缺,开发海洋这一蓝色国土的前景更为广阔。眼下,宁波正在实施“提升一产、主攻二产、培育三产”的海洋经济发展战略:提升一产,在捕捞方面继续调整作业结构,实施减船减人增收;在养殖方面调整养殖结构和养殖品种,提高养殖水产品质量。主攻二产,制订水产品加工区规划,重点扶持好渔业龙头企业,带动渔业效益的提高;在此基础上,加快发展船舶修造、水产品精深加工、海洋运输等产业。培育三产,因势利导,积极引导群众从事渔区观光旅游、垂钓、餐饮业,发展以“渔”文化为特色的综合型经济,培育若干个现代化滨海旅游小城镇。

  内外联动            

  全面开放初显成效

  内外联动的实质是全面开放,扩大发展空间,就是“坚持以开放促发展,进一步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更宽领域、更高层次参与国际国内竞争与合作。”宁波对外开放已走过了二十年风雨历程,这二十年里,开放拉动了宁波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宁波经济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全面的内外开放功不可没。

  目前,宁波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已基本形成,“宁波人经济”渐露端倪:2006年,全市外贸进出口额达到422.1亿美元,比2003年翻了一番,其中出口287.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9.4%;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居国内同类城市前列,宁波人已在68个国家和地区创办了650家境外企业和机构。在对内开放方面,2004年以来,全市已开展区域协作项目589个,投资额超过449亿元。

  宁波有着全面开放的良好基础,内外联动战略举措的提出,更是为宁波的开放装上了加速器。开放型经济已成为构筑宁波经济的支柱之一:宁波经济的外向度已经达到118%,涉外税收占全市税收总额的四分之一,涉外就业占全市就业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伴随着全球贸易自由化进程的推进、欧盟和美洲等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发达国家服务业的跨国转移,宁波对外开放又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如今,“勇立潮头、敢为人先”的宁波人已开始思考如何在现有开放的基础上,推进内外联动?如何转变增长方式,用科学的发展观来提高内外开放的质量?并且已经在提升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提高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出口份额,引进资本和技术密集程度更高的企业或财团,优化内外资的平等竞争,加快建设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体制环境等方面迈出坚实的步伐。

  生产生活生态联动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宁波不仅要保持经济发展走在全国前列,而且还要在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方面为全国创造经验。”这是560多万宁波人民共同的心声。三年来,宁波深入推进生态市建设,全面实施“蓝天、碧水、绿色、洁净”四大工程,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通过了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复查验收,荣膺了全国最佳人居环境范例奖,实现了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双赢。

  “宁可速度放慢一点,也要告别‘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面对危机,宁波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做出了一个重大的抉择: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进生产生活生态联动。就是要使发展在好中求快、稳中求进,做到健康协调,彻底改变高能耗、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走出一条低消耗、高效益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既不为发展而牺牲环境,也不为单纯保护而放弃发展,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换取最大的经济社会回报。

  倡导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理念已成为全市人民的共识。资源消耗少、技术含量高、生产效率高的循环型产业、轻型工业、生态农业等被列为优先发展对象,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逐渐形成;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对水、土地等资源实行严格的用途管理制度,鼓励发展节水型产业;实行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告别“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子;“资源有限,节能潜力无限”的全民节约意识正在形成。

  几年来,市委、市政府把生态市建设作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力争经过20年左右,基本实现人口规模、素质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承载力相适应,把宁波建设成为具有比较发达的生态经济、优美的生态环境、宜人的生态人居、繁荣的生态文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城市。

  经济社会发展联动    

  增强城市综合实力

  过去,宁波发展中一直存在“一腿长,一腿短”的现象:经济类“硬指标”在全国同类城市中位列前茅,可教育、卫生等社会类“软指数”相对滞后。

  要让全体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面对新一轮的发展,宁波市提出了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联动的战略,确立了“坚持以人为本,在加快经济发展、提高运行质量和效益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发展思路。几年来,宁波市深入实施解难创优工作,向全市人民献上一份满意的答卷:2006年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67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847元,年均增长12.5%,连续三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宁波被评为全国再就业先进市;在全省率先推行城镇老年居民养老保障制度……

  “今年将进一步关注民生,把新增财力的70%用于改善民生……”在宁波市“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工作目标和十大实事工程让代表委员们深受鼓舞,更为全市人民注入了一支“强心剂”。

  事实上,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加大卫生教育投入、改善百姓住房出行条件、优化对外来民工的服务等关乎百姓民生的工程,一直是宁波各级政府的头等大事。去年,宁波市实施了面向企业低收入群体、外来务工人员的“双低”养老保障办法和住院医疗保险办法,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保率分别达到了79%和95%。目前,宁波已累计改造非成套房33.5万平方米,建成经济适用房143万平方米;城镇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体系基本建立……

  社会发展给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而经济发展给社会积累巨大的财富,给城市的整体发展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经济与社会实现良性互动,为宁波再次腾飞插上了翅膀。

  

  今后五年,宁波将通过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深入实施“东扩、北联、南统筹、中提升”区域发展战略,促进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城市化联动升级发展。

  在农村,深化农村综合改革,致力于建立城乡统筹的要素配置机制、新农村建设的投入保障机制、现代农村的运行管理机制和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推进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城乡基础设施联网共享。

  在城市,优化空间结构,整合空间资源,推动城市由规模扩张、形态建设向功能提升、内涵发展转变,增强中心城市带动辐射功能。形成一个以中心城市为龙头、南北组团为两翼、中小城镇集群推进的区域发展格局。

  

  

  未来五年,宁波经济将保持又好又快发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到2011年,宁波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000亿元,年均增长11%以上,人均生产总值超过86000元。

  那时的宁波,三次产业将更加融合互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推进,产业发展的质量、效益和后劲全面提高,产业发展的长期竞争优势更明显。高效益、生态型的现代农业将加速发展,逐渐形成城乡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新型产业体系;创新型城市建设将大踏步推进,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加快培育孵化,制造业将向着产业高度化的积极转变,一批集约集聚发展、比较优势突出、高成长性的产业逐渐崛起;现代服务业将呈现跨越式发展态势,宁波将初步成为长三角南翼现代服务业高地。

  

  

  过去,宁波以“港桥海”为荣;今后,“港桥海”的特色优势将在宁波得到更加淋漓尽致的发挥。到2011年,宁波将基本建成国际一流的深水枢纽港、全国重要对外贸易口岸和华东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物流中心,进一步确立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的战略地位。

  杭州湾跨海大桥建成后,大桥将成为联结宁波与上海重要的“经济走廊”、“信息走廊”、“文化走廊”,将成为长三角南翼接轨大上海的重要节点城市;随着宁波—舟山港一体化深入推进,宁波将进一步拓展港口功能,立足长三角,面向长江流域和更大范围,提高资源要素配置能力,建设国家重要的区域性资源配置中心;宁波还将发挥杭州湾跨海大桥、金塘大桥、象山港大桥等交通枢纽工程建成后,联接上海、贯通南北的区位优势,全面推进与周边城市基础设施、产业和要素的大融合,做大做强大桥经济。

  

  

  吸引更多国际优质资本、国际知名企业机构、国际优秀产业人才扎根宁波;越来越多的宁波商人“走出去”,行商闯天下,融入国际经济大循环;对外经济发展模式将更加“健康”,“宁波制造”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更强……

  未来五年,宁波的国际化程度更高,宁波将全面塑造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城市品质和形象,以海纳百川的开放形象大步走向世界,以更高水平的开放带动更高层次的发展。在宁波,体制环境将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现代化的外贸服务体系和国际贸易平台将加快建设。宁波将加快推进全领域的产业开放,推动对外贸易转型升级,将加大招商选资力度,积极应对国际贸易壁垒,以开放更好地激发发展的活力。

  

  

  加快建设生态城市,为宁波的未来留足良好发展空间。深谙“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宁波人,早早地谋划了一个“山青、地绿、天蓝、水碧”的美丽新宁波:大力倡导绿色消费,广泛开展节能、节水、节地、节材活动,力争实现“十一五”时期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0%左右……

  未来五年,宁波将加快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扎实推进四大“五百亿工程”,不断提高基础设施和环境承载能力。那时的宁波,人人养成了高度自觉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习惯;在规划、建设、生产、流通和消费各个领域杜绝浪费,厉行节约,成为一种社会风气,并积淀为一种城市性格;环境资源有偿使用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经济增长方式已由粗放型向着集约型逐渐转变。

  

  

  发展为了人民,要在发展中提升城乡居民生活的品位和质量,把发展的成果转化为人民群众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未来五年,宁波将更加着眼于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首先是高度重视改善低收入群体的生活,使绝大多数家庭实现小康,让一家一户都能真切地感受到小康的生活;至2011年,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超过3万元和1.3万元,同时,把更多的财政资金投向公共服务领域,重点发展公共文化、公共教育、公共卫生事业,让人民群众普遍享受公共财政的“阳光”,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和社会事业的普惠性。

  今后,宁波人的“幸福指数”更高。住在宁波,您的生活将更加宽裕;您可以享受到更加完备的卫生、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您将看到“平安宁波”深化创建,人与人更加诚信友爱,社会更加安定有序,老百姓安全感进一步增强;您能体会到社会保障制度更加完备,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社会更加公平正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宁波将成为全国最佳人居环境城市。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专版 00004 宁波昂首迈向
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
2007-5-24 浙江日报000042007-05-2400051;浙江日报000042007-05-2400011;浙江日报000042007-05-2400010;浙江日报000042007-05-2400015;浙江日报000042007-05-2400018;浙江日报000042007-05-2400019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