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3版:新闻周刊·社会
3  4  
PDF 版
· 你不知道的另一面
· “偏见”
从哪里来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5月24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偏见”
从哪里来

■庞承
  心理学中有一个专业术语,叫“刻板印象”,是指社会上对于某一类事物或人物产生的比较固定的、概括而笼统的看法。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们对区别于自己的另一个群体、另一个职业开始有了这样的“刻板印象”,比如,大学老师,是清闲自在的;律师,是多金又只认金的;医生,是冷酷并难通人情的;城管,是经常和弱势群体过不去的……

  当我们通过他们的家人,再把这些职业不为人知的另一面汇集在一起的时候,连我们自己都觉得诧异。理应优雅地享受大餐的大学教授怎么会在教室的角落里啃包子?理应神气活现的律师怎么会抱怨自己没有安全感?理应掌握生死大权的医生怎么成了受气包?头戴大盖帽很威武的城管怎么天天让老婆提心吊胆?……

  这也是另一种真实。一切的“理应”,在这里松动了。这种真实告诉我们,我们曾经一度信以为真的印象,尽管也是真实的,但却是片面的真实,就是偏见。

  群体偏见从何而来?我们可以从社会心理学家那里寻找理论分析,比如美国的阿伦森在专著《社会性动物》一书中将造成偏见的原因概括为四种因素:经济和政治的竞争或冲突;转移攻击目标;人格需要;对现在社会的遵从,他认为这四个原因是同时发生作用的。

  但是,具体到现实社会,通过采访,我们感到,群体偏见的背后,是由于社会飞速发展带来的群体差异与日俱增,使得社会成员之间信任在减少。某医院一位外科专家说:“现在病人看我们的眼神,都是怪怪的,老提防我们‘坑’他。”

  你感到偏见容易在你脑子中滋生的几个节点吗?

  一是由利益滋生好恶。因为与自己利益相关,就当然从自己的立场去评判,而把客观是非放在一边。医生、律师等等公共服务行业都是与各类群体直接发生利益关系的,容易收获人们的负面评价,也就不难解释了。

  二是从具体上升到抽象。各行各业,都有害群之马,人们容易把自己遇到的一个委屈,听到的一个负面新闻,上升到对整个群体的印象。对一个具体的人的坏印象,上升到对整个抽象群体的根本否定。

  三是弱者心理作怪。一个小学老师说,感到自己班里那几个做小商贩的学生家长很可怜的,所以对城管没有好印象。但如果她曾因家门口的垃圾诉求过城管,她的看法就可能完全不同。调查发现,事实上,不仅是那些为实际生活所迫的困难群体,就是大多数向医生呼救的、求助于律师等等的百姓,在那一刻,都是相对弱者,容易在挫折、焦虑心理中,产生负面认知。而社会舆论,出于对弱势群体的同情,自然而然也会支持这种偏见。

  四是逆反心态偏信则暗。偏见不是我们与生俱来的,而是负面文化(包括来自亲友、社区、舆论等方面)有意无意教导了我们。商人没有不“诈”的,医生没有不想拿红包的;交警没有少罚款的,城管没有不训人的……在以偏概全的氛围中,有些人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戴上了有色眼镜。

  当然,偏见的产生,必定是社会矛盾的反映,那种负面印象也绝不是空穴来风,需要政府、社会解决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但是,当偏见误导人们进行“有罪推定”的时候,就会发现偏见会导致矛盾越来越多,越来越尖锐。而只有在解决实际问题同时,通过强化沟通,促进社会的基础互信。几个月前,面对城市管理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广州城管与小贩和市民在电视上进行面对面交流,场面感人。心理屏障逐渐拆除,取而代之的,则是更多的换位思考以及相互理解。

  报载,英国一个图书馆推出了一个“出租人”的活动,每周都有类似于警察、医生、律师等公共职业的志愿者可供“出租”,人们把他们“租”回家后,可以通过交谈沟通,了解这些他们不清楚的从业者,这也是一种社会知识获取。沟通产生信任,信任产生和谐。有谁愿意做这个志愿者,也可以向我们来报报名啊?或者谁想了解记者,欢迎来做客。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新闻周刊·社会 00013 “偏见”
从哪里来
■庞承 2007-5-24 48256F32002924A6482572E3004B8AF7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