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2版:专版
3  4  
PDF 版
· 温州 重民生促和谐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5月23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群众之需在哪里,和谐社会构建的突破口就选哪里。
目前,温州人均生产总值突破3000美元大关,老百姓对社会和谐度与生活品质的要求正不断提高,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三个温州”战略任务,就是以构筑和谐温州作为最高任务,就是要让780万温州人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近几年,温州通过“惠”字当头抓民生促和谐,大力推进民生工程,破解城市“安居难”、“行路难”和城郊环境卫生“脏乱差”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五个一”民生工程、“一房三路”、“三沿两侧”整治等取得明显成效;针对300万新温州人开展了“和馨行动”,推进新老温州人更好地融合;加快完善城乡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相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一个个民生问题的解决让百姓得了实惠,温暖了民心,提高了社会和谐度,推动着温州的“第三次跨越”。

温州 重民生促和谐
□ 陈福彬
  温州 重民生促和谐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群众之需在哪里,和谐社会构建的突破口就选哪里。

  目前,温州人均生产总值突破3000美元大关,老百姓对社会和谐度与生活品质的要求正不断提高,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三个温州”战略任务,就是以构筑和谐温州作为最高任务,就是要让780万温州人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近几年,温州通过“惠”字当头抓民生促和谐,大力推进民生工程,破解城市“安居难”、“行路难”和城郊环境卫生“脏乱差”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五个一”民生工程、“一房三路”、“三沿两侧”整治等取得明显成效;针对300万新温州人开展了“和馨行动”,推进新老温州人更好地融合;加快完善城乡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相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一个个民生问题的解决让百姓得了实惠,温暖了民心,提高了社会和谐度,推动着温州的“第三次跨越”。

  □ 陈福彬

  “五个一”民生工程——

  提升城市居民的幸福感

  经济的飞速发展铸就了温州今日的辉煌,如何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是温州市委、市政府关注的焦点。为此,温州市从涉及市民最急、最盼、最希望解决的“安居难、行路难”和“安全感、幸福感”入手,推进关系温州市民切身利益“五个一”民生工程建设,即沿江防洪堤建设工程、拆迁安置房建设工程、瓯海大道建设工程、地下排污管网建设工程、市区东片道路建设工程。

  “五个一”工程实施的背后,是温州市委、市政府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根据发展之需和群众之求作出的一项重要决策,是将解决民生问题摆在首要位置科学实践,是将温州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真正惠及全市人民,让温州市民共建共享和谐社会的有力举措。

  随着“五个一”工程的强力推进,和谐温州的基础设施逐渐展现在市民面前。温州市现已建成安澜亭至原东方造船厂段2公里的防洪堤,并开工建设原东方造船厂至上陡门浦段3公里的堤、路和景观带。

  作为打通市区东西的大动脉,瓯海大道对于促进城市“东扩西优南连”,带动龙湾、瓯海两个城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如今,瓯海大道东段18.1公里路基、桥梁和涵洞已经全部贯通,东段主体工程基本完工,其中南塘大道至汤家桥路段主线2.6公里顺利通车。

  温州市民“安居难”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截至去年底,温州市区安置房竣工结顶面积293万平方米,交钥匙8232户,认购4939户,新开工面积141.7万平方米,分别完成计划任务的154%、117%、164%、113%。同时,改造完成市区残疾人、特困家庭危房260户。

  地下排污管网建设工程、市区东片道路建设工程也顺利进行,温州全市新建成排污主干管32公里,市区污水处理率提高到50%。而府东路北段、府东路南段、上江路、惠民路南段、汤家桥南路、锦江路东段、温州大道开发区段等8条道路全面通车,使市区东片“四纵四横”的道路连环成网,形成了南北相通、东西相连、内外相接的城市道路网络。

  2007年,温州“五个一”工程将进一步得到全面推进。温州将要建成市区沿江防洪堤2公里,闭合2公里,同时新开工鹿城段2.2公里、中心区段1.2公里。通过今明两年的建设,将实现市区沿江防洪堤全闭合;温州还将争取全面建成瓯海大道东段18.1公里,同时启动改造瓯海大道西段。

  此外,今年温州安置房要新开工建设150万平方米,竣工150万平方米,实现可认购4000户,交钥匙7600户。同时,为解决市区中、低收入群众住房问题,今年要开工建设经济适用房20万平方米;继续扩大市区廉租房覆盖面,争取市区新增廉租住房300户;改造市区农村困难群众危旧房260户。为减少出租房火灾等安全事故,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今年要继续开展出租房消防安全整治,确保整治合格率达到80%以上。

  温州市区要建设排污主干管30公里,同时加大截污纳管力度,建成滨海园区污水处理厂二期、东片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开工建设瓯海泽雅污水处理厂,基本建成有关县(市)列入省级考核的生活污水处理厂,切实提高污水处理率。同时,加强水环境治理,重点整治蝉河——山前河——汇车桥、会昌湖、南塘河,切实扭转城区水质恶化的趋势。

  城市道路环网建设,将在去年东部交通环的基础上,向中西部延伸。城市东部要开工建设惠民南路、龙腾南路,建成汤家桥北路、三垟大道,全面整治上江路、惠民路;中部要打通划龙桥西路、新纺织路、绣山路(府东路至新城大道段)、民航路(黎明东路至江滨路段)、龙霞路至瓯海大道等卡口,建成吴桥路;西部要开工建设江滨西路B线、广化路鹿城段、东瓯大桥至江滨西路接线工程,建成西山南路,整治温金大道(六虹桥路)。为加强静态交通管理,缓解城区“停车难”问题,今年要采取恢复停车场功能、增加停车泊位、强化路面管理等综合措施,逐步缓解市区交通拥堵问题,计划新增加停车泊位3000个,其中新建和清理还库1000个,路面施划2000个。

  随着“五个一”工程的推进,我们欣喜地看到,温州城市形象得到迅速提升,市民切实感受到发展带来的实惠。

  居住在市区朔门已60多年的市民温文斌有一个习惯:每天都会到安澜亭码头附近看看沿江防洪堤的施工进程,俨然是一名“编外监理”。近日,老温沿着刚建成的安澜亭至原东方造船厂2公里防洪堤道路,欣喜地走了一回。

  而市区东片交通环正式通车给周围的市民带来生活的便利。梧田街道居民叶凌英和同伴们,在通车当日,用热闹的鼓声敲出了心里无尽的欢快。他们说:“现在,‘一环八路’建到了家门口,我们家也成市中心啦!”

  “和馨行动”——

  推动“新温州人”

  融入城市共享成果

  2007年3月,深化“和馨行动”被写进了温州市第十次党代会报告,意味着300万涌入温州的外地务工人员将逐步共享市民待遇。

  “在温州的感觉挺好,公司里很温暖,这座城市也把我们当自己人。”乔顿集团女工彩云与俊莹都这样说。2004年,俊莹独自一人来到温州,她说,在乔顿工作3年多以来,企业的管理人员从来不会因为1个小时的病假斤斤计较扣工资,老板也好,管理层领导也好,都会尽量满足员工提出的合理要求。比如自己在某一方面有专长,向上级提出要换岗,管理人员也会合理考虑。她说公司从不拖欠工资,有时候还会提前发工资。

  为了给外来务工人员就业生活创造一个公平、宽松、和谐的环境,温州市委、市政府在2005年便出台关爱民工“和馨行动”。“和馨行动”号召全市上下更加关注在温务工民工的生产和生活,更好地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更多地关注他们的思想情感,真正让他们融入温州,成为“和谐温州”建设的重要力量。

  此后,温州市开展以劳动合同签订为主要内容的劳动用工情况大检查,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进一步规范工资支付行为,用人单位必须按月足额支付劳动者工资,严禁无故克扣、拖欠工资。建筑企业要按照合同约定每月支付农民工工资,工资支付必须编制工资表,工资发放前张榜公布;工资支付必须按合同由企业或项目部直接兑现,并积极推行委托银行发放农民工工资制度。此外,“和馨行动”还将严厉打击企业向职工收取押金等违法行为,用人单位招工时不得以任何形式向劳动者收取报名费、培训费、保证金、抵押金等费用或者扣押被录用者的身份证、学历证等证明。

  为了让“和馨行动”顺利开展,温州还出台《市属企业外来务工人员申报困难职工家庭管理办法》、《温州市区企业欠薪预警处置办法》并在全市推开,对困难的外来务工人员家庭实行同步管理,使其享有同等待遇;建立欠薪保证金制度,劳动保障部门与建设部门联合出台了建筑业企业工资支付保证金制度,部分县建立建筑工人工资考勤卡制度,进一步完善劳资纠纷预警、应急机制。

  “和馨行动”得到温州全社会的支持。“我们将给新温州人免费建立专门的医疗档案”、“我们将缩短就医流程,并适当减免费用”、“对于彩超、胃镜等一些单病种检查将降低10%到20%的收费标准”、“如需住院,降低40%的床位费”……为了争做“新温州人”信任的医院,温州各医院近期纷纷推出了优惠措施,积极参与“和馨行动定点医疗机构”申报。

  “在外务工最怕生病,有自己的低价医院是我们的期望。”湖南小伙谷鑫来温3年,凭借文艺特长,他从装搭工调升为行政职员,还评上了温州市“百名优秀进城务工青年”。3年里,他深切感受到了温州“和馨行动”的步伐。“‘和馨行动定点医疗机构’将给我们提供放心就诊的地方,让我们的身体健康更有保障。”

  “和馨行动”开展以来,温州市用人单位诚信用工和劳动者诚信务工信息库及社会查询系统普遍建立,非公企业劳动合同档案建设率达到95%,举报投诉案件同比下降50多个百分点,各级劳动保障监察部门责令用人单位补签劳动合同17.45万份,补发工资12735万元,受惠农民工9.89万人。近132万新温州人居有定所;鹿城区的新温州人参加新农合后,全年住院医疗费用累计给付可达3万元;99%以上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温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安心工程”、“零拖欠工程”,“民工艺术团”、“民工维权顾问团”、“民工子弟学校”……这一把把保护伞下,新温州人的安心生活撑开了希望。

  如今,“有收入、有房住、有书读、有医疗、有社保、有活动”这一目标在2006年底正式写入《深化“和馨行动”的若干意见》。子女入学、社保、安居、就医、工资清欠、规范工时、就业培训、丰富生活等8件实事,是温州市政府向300万新温州人做出的新承诺。

  “和馨行动”不仅给新温州人带来了家的感觉,还使温州成为“最受农民工欢迎的十大城市”之一。“在这里,农民工不是外来者的代名词,而是城市的‘新主人’,他用温暖的怀抱接纳来自五湖四海的农民工兄弟……‘本地人外来人都是有为之人,第一故乡第二故乡都是创业之乡’是他的追求。”这段颁奖词阐释了温州成为“最受农民工欢迎的十大城市”之一的原因。

  “富民攻坚计划”——

  携手欠发达地区农民

  共同跨越

  如何让温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惠及欠发达地区的人民、惠及各方面的困难群众?温州市委、市政府以“139富民攻坚计划”为抓手,实施“千村千企结对共建”、“环境卫生革命”、“攻三通、破三难”等“三大行动”,破解温州经济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真正让全市人民共建共享小康社会、共建共享和谐社会。

  温州把全市139个欠发达乡镇列入重点扶持的对象,出台了《大力实施“139富民攻坚计划”若干意见》和8个配套政策,这是温州历史上最具体、最全面破解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的一个系统工程。通过“农业产业化、工业生态化、旅游主业化、城乡一体化、就业多样化、帮扶社会化”,在“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同时,千方百计让“另一部分人”也富起来。

  “139富民攻坚计划”扎实推进,欠发达地区居民收入稳步提高。计划实施3年来,温州有116个欠发达乡镇的农民收入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三大行动”也取得累累硕果。通过“千企千村结对”行动,大量资金与项目流向温州农村,同时越来越多的在外温州商人以“反哺家乡”为己任,温州一个又一个偏僻、落后的小乡村正在悄然改变。通过“农村环境卫生革命”,温州许多农村“脏、乱、差”的局面正在悄然改变。在全民动员清理家园的一场又一场行动过后,原本房前屋后的垃圾被清理了,变成了一片又一片绿地,建起了一个个小公园,一些原本发黑发臭的河水渐渐变清了。通过“攻三通、破三难”行动,温州农村的基础设施加快改善,农民的“几大难题”正在悄然缓解。

  为了进一步推动温州区域的协调发展,在“139富民攻坚计划”实施的最后一年,温州按照计划要求,确保实现全市欠发达乡镇农民人均收入达标,即超过当年全国农民人均收入水平线。目前,温州全市还有23个欠发达乡镇尚未达标“上线”。针对这一现状,温州市将进一步深化细化富民攻坚措施,全面推广“一户一策一干部”帮扶方式,动员全社会带项目帮助欠发达乡镇、村和农户,全力推进欠发达地区跨越发展。

  发展扶贫产业是实现富民目标的根本途径之一。温州市今年将巩固发展100个初具现代农业雏形的效益农业生产基地,力争总体规模超过1万亩;新增包括来料加工点在内的生态工业企业100家,力争实现农民再就业超1万人;重点扶持100个具有一定产业规模的服务业项目,力争解决和带动农民就业超1万人。与此同时,还要在欠发达地区经济领域中评定100家扶贫示范龙头企业,重点扶持10个集群效益显著的生态工业基地示范乡镇,作为排头兵引领全市扶贫产业发展壮大。

  居住在欠发达地区高山、深山、地质灾害频发区等地的群众,将逐步下山移民,向中心城镇聚集。今年,温州市要新建100个下山移民点(小区),力争全年实现1.5万人下山搬迁。中心城镇是下山移民安家的首选之地,温州将在泰顺司前、文成黄坦、永嘉巽宅、苍南马站和平阳山门(凤卧)等5个中心城镇开展区域发展整体推进的试点工作。各欠发达乡镇全年将安排500期各类农民培训班,增强农民特别是下山移民群众的转移就业能力,帮助下山移民“下得来,富得起”。

  为增强欠发达地区“造血”功能,温州还将在巩固去年结对帮扶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推行干部结对到户活动,加大对低收入农户扶持力度,推广“一户一策一干部”的做法。再组织鹿城、龙湾、瓯海、乐清和瑞安及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100家民营企业,与欠发达乡镇挂钩结对,引导企业通过在农村开发特色产业,把信息、技术、人才和先进理念带给欠发达地区,实现投资建设双赢。同时,还要运用项目优先安排和政策倾斜等多种手段,加强欠发达地区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好欠发达地区科技、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滞后问题。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专版 00012 温州 重民生促和谐 □ 陈福彬 2007-5-23 浙江日报000122007-05-2300017;浙江日报000122007-05-2300016;浙江日报000122007-05-2300007;浙江日报000122007-05-2300015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