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2版:专版
3  
PDF 版
· 构筑坚强电网
服务浙江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下一篇4  
2007年5月22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去年6月底,国家电网公司与浙江省政府签署了《关于共同推进浙江电网“十一五”期间建设框架协议》和《关于共同推进浙江省农村“户户通电”工程建设会谈纪要》。近一年来,浙江省电力公司认真贯彻落实电网发展会谈纪要精神,致力于服务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经积极推进浙北交流特高压项目和浙西直流特高压项目的建设进程,加大城市电网改造力度,大力推进新农村电气化建设,我省供用电和电网建设的局面进一步改善。
构筑坚强电网
服务浙江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去年6月底,国家电网公司与浙江省政府签署了《关于共同推进浙江电网“十一五”期间建设框架协议》和《关于共同推进浙江省农村“户户通电”工程建设会谈纪要》。近一年来,浙江省电力公司认真贯彻落实电网发展会谈纪要精神,致力于服务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经积极推进浙北交流特高压项目和浙西直流特高压项目的建设进程,加大城市电网改造力度,大力推进新农村电气化建设,我省供用电和电网建设的局面进一步改善。

  构筑坚强电网

  服务浙江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加快建设确保供电

  优化电网建设规划,并让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相衔接;充分沟通党委、政府,营造良好政策环境;项目建设有序科学推进,并做到优化调度强化管理。多管齐下,我省电网建设正走上良性轨道。

  

  优化、调整、落实浙江省“十一五”电网发展规划。在国家电网公司、浙江省人民政府签署的《关于共同推进浙江电网“十一五”期间建设和发展的框架协议》的基础上,省电力公司优化、调整、落实《浙江省“十一五”电网发展规划》,并对其进行了相应的补充和完善,“十一五”电网投资调整为644亿元。今年1月,省发改委主持召开评审会议,将浙江“十一五”电网发展规划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增强了电网规划的法律效力,为落实规划、加快电网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省电力公司还与宁波市政府联合发文,印发了宁波城市电网“十一五”发展规划。

  为推动电网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将电网规划切实纳入市、县域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做到电网规划与其他规划相衔接,促进电网建设与城乡建设协调发展,省电力公司与省建设厅联合发文组织、启动了电力设施布局规划工作。确保电网规划纳入到地方政府的整体规划之中,形成与地方经济社会整体发展的协调性、一致性。

  与地方人民政府签署“十一五”电网发展会谈纪要。省电力公司积极与各市党委政府沟通,从2006年7月11日至2007年1月5日,先后与湖州、嘉兴等全省11个市政府举行了“十一五”电网发展、“户户通电”和新农村电气化建设会谈,并签署会谈纪要,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温州、台州等原本电网建设受到阻力较大的地区,由市委、市政府牵头,会同规划、建设、国土等有关部门,开展了多次电网建设专项攻坚活动,不但推进了一大批电网重点工程的建设,同时也有力地化解了电网建设中的一些老大难问题,极大地减少了电网建设遇到的阻力。

  有序推进浙江“十一五”电网项目建设。按照国家电网公司的统一部署,省电力公司积极推进浙北交流特高压项目和浙西直流特高压项目的建设进程,认真落实葛沪直流综合改造工程的建设条件;根据华东电网公司的统一安排,在2006年建成投产500千伏安徽敬亭——浙江富阳联网线路的基础上,继续实施福建——浙江联络加强输变电工程;高度重视东部沿海电源输出通道的建设,加快建设500千伏天一——河姆输电线路、临海——丹溪输电线路、北仑电厂三期、宁海电厂二期等多个沿海电厂的送出工程;配合仙居抽水蓄能电站的建设,建设500千伏仙居——丹溪输电线路,提高电网调峰和安全保障能力。积极推广变电所小型化设计、同杆多回路等技术手段,精心设计、科学安排,把电网建设与环境保护、节约利用土地资源、妥善保障征迁群众利益有机结合起来。

  优化调度,充分保障浙江电力供应和电网安全。省电力公司认真把握供需形势的变化,适时调整工作重心,在电力短缺之时,充分发挥国家电网跨区、跨省联网的优势,优化配置电力资源,加强与周边省市的联络,主动、灵活购电。2006年全省受电量337.2亿千瓦时,有效缓解了我省的用电紧张形势,最大限度地满足了社会用电需求。预计2007年浙江全口径用电量2180亿千瓦时左右,最高统调负荷需求3000万千瓦左右,在合理安排省内发电计划的前提下,浙江全年计划外购电量300亿千瓦时左右、最大外购电力725万千瓦左右,其中三峡、华中、四川等送浙江区外电量99亿千瓦时左右、最大电力182万千瓦左右,全年电力电量能够平衡。

  户户通电一心为民

  地处边远山区和偏僻海岛,量小分散投入巨大,经济欠发达用电意识薄弱,尽管面对种种困难,但让每一户人家都用上电,享受现代文明成果的决心没有丝毫减弱,去年11月2日,被誉为“民心工程”的我省农村“户户通电”工程终于完成。

  

  根据国家电网公司与浙江省政府签订的《关于共同推进浙江省农村“户户通电”工程建设会谈纪要》,浙江要在2006年实现全省户户通电。为保证“户户通电”工程建设纪要落到实处,省电力公司又先后与全省各市人民政府签署相关纪要并与各市电力(业)局订立了《农村“户户通电”工程责任书》,下发了《浙江省电力公司“户户通电”工程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户户通电”工作目标、项目和投资计划、工作要求。

  浙江省在1996年全省已经实现了“村村通电”,通过各级政府调查摸底,全省尚有2843户“无电户”,人口7834人。由于我省无电户大都处于边远山区和偏僻海岛,量小而分散,省电力公司因地制宜,确定户户通电多种方案。其中1982户采用电网延伸供电,400户采用家用太阳能发电装置供电,124户采用柴油发电机组及小水电供电,321户已列入政府“下山脱贫”,“大岛建、小岛迁”近期计划的农户采用到新集聚地通电,16户电网已到而未用电的采用帮扶政策使他们用上电。

  自2006年4月启动“户户通电”工程以来,在省委、省政府和国家电网公司的领导下,依靠有关部门和各级地方政府的支持配合,省电力公司系统数千电力员工在山区、海岛奋战7个月,克服了交通不便、施工条件差、施工难度高等困难,经受了超强台风“桑美”的侵袭考验,历尽艰辛,共建设安装10千伏配电变压器79台、1810千伏安,10千伏线路127.61公里、海缆5.59公里,低压线路151.42公里,太阳能发电设备399套,柴油发电机组4套、216千瓦,小水电机组1套、1.5千瓦,工程总投资2829.03万元,同时有关县供电局职工还捐款近20万元,帮助各地贫困户安装了表后及室内用电设施。

  通过努力,2006年10月25日,浙江省农村“户户通电”工程全面完成,并通过了由县、市、省三级人大、政协和电力企业联合组织的工程验收,验收结果同时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2006年11月2日,浙江省农村“户户通电”工程竣工仪式在温州市洞头县大瞿岛举行,下午2时15分,省电力公司总经理赵义亮合上了大瞿岛村大南岙台区变压器低压总闸刀,从此大瞿岛告别了点油灯蜡烛、靠柴油发电的历史。至此,浙江省提前2个月实现了农村户户通电。

  实现了“户户通电”后,省电力公司对“无电户”通电后的后续管理十分重视。为确保新用电户用上放心电、舒心电,一方面对一些生活较为困难,特别是一些孤寡老人、丧失劳动能力的农户,可能因交不起电费而造成通电不用电、重新点煤油的,发动社会力量,争取当地政府支持,通过职工捐款、建立基金等多种形式,解决这一部分人的电费问题。另一方面根据无电户没有用电经验的情况,供电部门通过上门讲解和示范的方式,对新用电户进行安全用电、节约用电、科学用电知识和触电急救常识的宣传培训,增强他们的安全用电意识,帮助他们掌握科学用电常识,防止触电事故的发生。

  电气化服务新农村

  峰谷电价政策,农村居民同样可以享受。新农村电气化县、乡、村数量各占到全国三分之一,这一切彰显出我省新农村电气化建设的丰硕成果。预计“十一五”期间,省电力公司投入新农村电网建设和改造的资金将达150亿元,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前景将更璀璨。

  

  根据省物价局和省电力局近日发出的通知,从今年6月1日起,全省所有装有“一户一表”的城乡居民都可以申请执行峰谷电价,这就意味着我省广大农民也可以享受低谷时段的优惠电价了。这是浙江省电力公司落实国家电网公司“新农村、新电力、新服务”的战略部署,大力推进新农村电气化建设的又一项实实在在的惠民举措。

  2006年12月19日,由浙江省经贸委、浙江省农办和浙江省电力公司联合组成的浙江省新农村电气化建设考评领导小组经过考评验收,正式命名桐乡、德清、义乌、瑞安和萧山等5个县(市、区)为新农村电气化县,这也是全国首批新农村电气化县。

  浙江的新农村电气化建设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就初见成效,走在全国的前列,关键在于坚持由政府主导开展新农村电气化建设。浙江省电力公司主动和省经贸委、省农办等部门进行沟通,取得了支持与协作,联合制定并下发了《关于浙江省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工作意见和标准》以及《浙江省新农村电气化建设管理与考评验收细则》等文件,从而形成了新农村电气化建设由当地政府领导,经贸委、农办、电力等相关部门相互配合,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在这一工作机制的保障和促进下,各地纷纷成立建设领导小组、签订建设责任书,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得到了强有力的推进。

  作为新农村电气化建设主力军的电力部门更是在建设过程中竭尽所能,提供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瑞安市供电局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的新农村电气化建设领导小组,不等不靠,多渠道筹集资金,2006年共投入5400万元资金,对农村低压线路进行建设和改造。德清县供电局在电网的建设资金安排上重点向农村低压电网倾斜,共投入建设资金4000余万元。

  在政府的主导和省电力公司的努力工作下,浙江的新农村电气化建设迅速展开,进一步完善了电网输配电网络,满足了农村用电需求的增长,解决了一些农电管理难点,保证了农村用电安全,降低了农村排灌用电费用,改善了村容村貌,使广大农民群众得到了实惠。

  在浙江首个农村电气化村湖州吴兴区星华村,在村里投资开办电缆辅件厂的村民侯民强告诉笔者:“我们厂生产产品对电的依赖很大,但受以前供电不稳影响,客户对产品质量不是很满意,而家里的两台空调天热的时候一台都开不起来。现在好了,产品质量稳定了,家中的两台空调即使在用电高峰也不用担心开不起来了。”

  2006年我省新农村电气化建设累计完成投资20.36亿元,建成桐乡、德清、义乌、瑞安和萧山等5个新农村电气化县(市、区)和33个新农村电气化乡(镇)、311个新农村电气化村,我省新农村电气化县、乡(镇)、村各占全国这项工作成果的三分之一,走在全国前列。

  结合我省“十一五”期间新农村电气化建设的总体规划,今年我省将确保建成10个新农村电气化县、60个新农村电气化乡(镇)、600新农村电气化村,同时进一步提高去年5个新农村电气化示范县和33个示范乡(镇)的新农村电气化水平。省电力公司将坚持建设的高标准和新要求,科学制定规划,推进标准化建设,提高新农村电气化建设水平。同时规范农电管理,全面提升县级供电企业管理水平,提高农村供电服务水平,使广大农民真正享受到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带来的成果。

  据悉,在“十一五”期间,省电力公司将在新农村电网建设和改造上投入150亿元的资金,力争到“十一五”末全省农村人均年用电量较“十五”末翻一番,达到5780千瓦时,全省农村人均年生活用电量达到660千瓦时,农村副产品加工基本实现电气化,农村电网布局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全省有20个县(市、区)、200个乡(镇)、2000个村以上实现新农村电气化。

  乘势向前再立新功

  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特高压电网建设,上大压小节能减排,推广应用先进技术,促进网厂协调发展……新时期,浙江电力追求又好又快发展,永无止境。

  

  当前,我省用电需求持续快速增长,但由于电网建设外部环境错综复杂,电网规划、项目前期工作任务均十分繁重,省电力公司将继续认真按照国家电网公司要求,紧紧依靠各级党委、政府,加强与各级政府主管部门的沟通协调,努力营造良好和谐的外部环境。继续落实国家电网公司与省政府签订的关于浙江电网发展的会谈纪要精神,把握发展机遇,大力推进电网规划前期工作,努力实现浙江电网又好又快发展。

  加快推进特高压电网建设。加紧建设浙江境内的特高压电网项目,对保障浙江电力供应至关重要。浙江省电力公司将在国家电网公司的统一规划和领导下,依靠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积极推进特高压电网在浙江境内的建设,确保国家电网公司的战略重点,同时通过配合建设特高压电网,促进浙江电网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

  加快500千伏输变电项目前期工作。今明两年省电力公司将基本完成“十一五”电网规划中新建500千伏项目的前期工作,同步配套建设相应的220千伏及以下输配电网工程。同时,计划于2007年上半年启动“十二五”初期投产的500千伏新建项目与“十一五”末期投产的500千伏扩建项目,积极做好500千伏项目储备工作。

  认真贯彻落实“上大压小、节能减排”的精神。在“十一五”期间我省需要重点关停327.8万千瓦的小火电装机容量,省“十一五”电网规划已经总体考虑了小火电总容量逐年减少的因素,结合国家确定的浙江省关停小火电机组的计划,省电力公司积极推进相关电网补强工程的前期工作,安排电网投资2.6亿元,确保补强工程如期投产,有力保障电力供应。

  大力推进电网标准化建设。在电网建设中,省电力公司将大力推进管理体系标准化建设,着力加快标准化建设步伐,深化标准化建设内涵,提升标准化建设水平。

  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以技术进步为先导,依靠科技进步,积极应用先进适用技术,逐步提升电网整体技术水平。

  加快电磁环网解环。电磁环网运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电网输送能力的有效利用。浙江电网将根据电网发展规划,进一步加快电磁环网解环,优化电网结构、提高系统安全稳定水平。

  促进网厂协调发展。保持与政府主管部门和各大发电集团公司密切的沟通联络,加强和电源项目的联系,不定期召开浙江省电源项目厂网联络会,及时掌握电源信息,定期编制“电源动态”,协调电源电网的和谐发展。

  (沈 甸 魏 民)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专版 00012 构筑坚强电网
服务浙江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2007-5-22 浙江日报000122007-05-2200010;浙江日报000122007-05-2200012;浙江日报000122007-05-2200019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