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李月红 通讯员 卢萌卿 祝旗) 大棚作物开起了气象“小灶”:不仅室外有气温监测,还有室内气象预报。这样的新鲜事发生在慈溪市农业局创新园区——这里的500亩设施农业大棚都建起了小型气象站,实时预报棚内的小气候。
小气候预报“把脉”作物最佳生长环境。慈溪市气象局投资19万元,在农户大棚内安装气象设备,观测小气候变化规律,制定最佳生长环境的量化指标,彻底改变农户凭经验栽培,靠天收成的局面。
据统计,慈溪设施栽培的总面积达3万亩,设施产业的产值有数亿元。懂科学栽培,却忽视设施内的小气候变化细节,曾令农户吃了不少亏。仅隔3米之遥,两个大棚内的番茄价格差了一倍,种植大户黄建乃因此想不通,请来气象专家会诊,原来是大棚新旧膜的不同导致光照不够,质量自然不同。
笔者在创新园区的一个大棚内看到,已经落市的草莓长势正旺,色泽鲜亮。大棚的正中间,立着一个长宽30厘米的方箱,棚内的立体温度、地面土壤湿度、光照变化等数据,通过这个方箱自动生成,直接传输到气象局,经专家分析后,指导农户进行气象调节。
根据棚内气象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农户们尝到了甜头。日前,掌起镇绿叶农场叶善根接到气象局的棚内温度监测,日均最高气温将达到30摄氏度以上,他立即发动人员,揭开300亩毛豆苗薄膜,避免了豆苗因薄膜内高温烧苗造成的巨大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