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
建立民生保障 体系
这些日子,杭州江干区丁桥小学的家长特别高兴,因为下半年,自己的孩子将在离学校不远的新学校读书了。这个学校可不是一般的学校,它是杭州师范大学附属丁兰实验学校。这所优质学校由杭州师范大学与江干区教育局合作,是丁桥大型居住区的配套学校。从此后,丁桥大型居住区的拆迁安置房、经济适用房的居民在家门口,就能读上名校。
丁兰实验学校的建成是江干区民生保障日渐完善的一个缩影。据了解,近年来,江干区从推进安居工程、改善基础设施、健全医疗体系、创新就业机制、改善教育环境等方面着手,让江干区的居民从衣食起居到教育医疗,都享有充分的保障。
这是一串辉煌的数字:过去五年里,江干区推进就业再就业工作,累计新增就业岗位8.4万个,安置失业人员7.1万人次,完成征地农转非人员就业技能培训8057人。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企业养老保险参保总人数达8.1万,征地农转非人员参保4.5万。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保人数达9.3万,村级覆盖率100%,参保率95%。认真落实3.7万名企业退休人员的社会化管理服务。健全社会救助体系,成立区慈善总会,深入开展“春风行动”,累计发放各类救助金6200万元……
这是一个百姓享受到实在优惠的城区:近年来农转居多层公寓建设新开工250万平方米,竣工200万平方米;社会就业比较充分,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4%以内,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6000元以上,社会保障实现基本全覆盖;人均公共绿地达到35平方米,日截污纳管量达到7.2万吨,成功创建为生态区;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
看得到的精彩背后,是江干区脚踏实地的系列举措。民生保障,安居是第一位。江干区扎实推进安居工程,改善群众居住条件。以一流的建设质量、一流的居住环境、一流的配套设施、一流的社区管理为基本定位,加快农居多层公寓建设。
有了一片落脚地远远不够,江干区正努力让这一片热土的综合环境变得更加便利、完善。在改善基础设施、方便群众生活需要方面,江干区下了大力气。继续深化“百千”工程,推进“清水河道”建设,改善市政、环卫等基础设施,特别是加快撤村建居和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构建与城市路网相配套的污水管网系统,完成20个生活小区(农居点)、25家公建单位的截污纳管工作。创建1~2个市级以上园林绿化村,提升城乡环境面貌。在推进社区服务、拓展社区服务领域,进一步完善社区服务中心、敬老院、工疗站等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和村级便民服务站,缩小城乡公共服务上的差距。
就业、教育、医疗是百姓最为关心的三大难题。这也自然成为江干区完善民生保障体系的重头戏。在这一方面,江干区浓墨重彩的笔触尤其值得称赞。
“充分就业”是江干区致力追求的大目标。在就业方面,江干区积极创新就业机制,促进群众社会保障。继续实施万名农民素质培训工程,花大力气重点帮扶就业困难人员、被征地农民、失业人员和新增劳动力就业再就业工作,减少“零就业”家庭。扩大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和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险覆盖面,净增企业职工养老保险3000人,做好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即征即保”和“一人一策”建档工作,拓展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险参保面。完善以社会保险为基础、最低生活保障为重点、专项救助为补充的社会保障体系,满足低收入群体和低保边缘群体的基本生活需求。2007年力争新增城镇就业岗位17200个,帮助3300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抓好1500名被征地农民就业技能培训,被征地农民“即征即保”落实95%以上。
在医疗卫生方面,江干区围绕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总目标,大力推进群众健康工程。健全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面推进“市民健康工程”。2007年将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继续为农民开展免费体检,给每位参与农民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并以此为基础构建全区农民健康信息网络。完善农村卫生服务管理体制,从2007年起上收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事权和财权,构建高效公平的新型农村(社区)卫生管理服务网络,新建5个社区卫生服务站,以满足农村医疗需求。
在教育方面,江干区始终坚持“统筹发展,教育为先;人才强区,教育为本”的方针,积极拓展优质资源。2007年重点实施抓好18项教育布局调整建设项目,努力解决群众“上学难”的问题,进一步满足群众“上好学”的愿望。合理配置钱江新城区域和九堡、丁桥地区的教育资源;积极探索院校合作办学新模式,办好杭师院附属丁兰实验学校,并通过“名校+民校”、“名校+名企”、“名校+新校”等多种模式,以名校集团化战略为抓手,新增优质教育集团2所,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江干篇
新
生活安逸的人们在晨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