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当全世界都在为解决全球变暖而努力时,国际社会是否一直有这样的误解,只知道中国是个二氧化碳排放大国,却忽视了中国政府为改善环境所作出的努力?
吕学都:你说得很对。国外很多人,包括政治家、新闻媒体、甚至普通大众,只知道我国的经济发展很快、知道我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很快就将超过美国,而对我国已经采取的许许多多、实实在在的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可能知道了但装着充耳不闻,或者不愿意承认这个事实。
实际上,尽管我们在京都议定书下没有承诺具体的减限排温室气体的指标,但是我们所作的努力,与任何一个发达国家在京都议定书下承诺的减排量相比,可以说是毫不逊色。比如十一五期间我国确定了单位GDP能耗下降20%的目标,根据初步估计,光是这一项就能够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在12亿吨以上,这比许多发达国家在京都议定书下的消减量都大。
另外,我国《可再生能源法》得到人大的批准,顺利通过,该法对于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已经发挥并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此外,科技部与国家发改委、外交部、中国气象局、中国科学院等部门联合组织国内100多名科学家,历经4年多时间,编制出台了《中国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在国内外引起了很大反响。目前,这份报告已经发到了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和国务院各部门,希望他们在制定部门和地方规划和计划时能够充分考虑这个报告的结论,把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和适应、减缓气候变化纳入到他们的工作中。
记者:保护全球气候是否会影响经济?
吕学都:这是个非常好的问题,但也是很难给出明确答案的问题。采取不同的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措施,会对不同的国家、不同的行业、甚至所有行业产生不同的影响。从短期来看,很多是负面影响,但也有些可能是正面影响。
对中国而言,我们在近期,或至少在2030年以前,不太可能采取绝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保护全球气候的政策和措施,因为这样将会极大地限制我国的能源工业发展,会扼杀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但是,采取相对的减排温室气体的政策和措施是可能的。例如:提高能源效率、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回收利用废气的能源等。这些措施可以大量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对能源工业发展、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也会小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