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2版:艺术品收藏
3  4  
PDF 版
· 激活传统
· 赵雁君成果简介
· 赵雁君荣膺
国家文化部“优秀专家”称号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下一篇4  
2007年5月11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激活传统
—读赵雁君书法
  激活传统

  —读赵雁君书法

  赵雁君简介

  1961年生,浙江诸暨人。作品在第四届全国展,第四、五、六届中青展,第一届全国楹联书法展中分别获全国奖和一等奖;任第七、八届全国中青展、第八届全国展、首届全国青年展、第三届全国扇面展等大展评委,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2000年被中国文联授予“德艺双馨”艺术家称号。2006年文化部授予“优秀专家”称号,并被浙江省委组织部、宣传部、省人事厅等单位授予“五个一批”文艺人才。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评审委员,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博物馆副馆长、浙江西湖美术馆馆长、研究馆员,第九届浙江省人大代表。

  二十年来,中国书法的大浪淘沙,凸现了一批时代的精英人物,赵雁君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赵雁君书法大气磅礴、激情四溢,其风格完整地延续了自明代以来书法艺术追求个性解放的传统。他的行草书,追求的是作为一个书法艺术家所要传达的奔放而从容、温情而旷达的情感世界和艺术风格。其中行云流水的线条、坦淡散逸的墨色、浑然天成的章法无不诠释他对传统书法表现力的理解和思考。

  赵雁君书法的意义在于激活了传统。

  什么是传统?传统并不是一个狭隘的概念,传统应该是一个发展的、放大的命题。当代书法在继承传统书法的同时,成功地借鉴了当代文化思潮的成果,赋予了古老书法新的表现力,在书法形式的构成和表现上取得了重大突破,拓宽了书法的审美空间,这是当代书法的时代特点。诚然,当代书法在书写能力上无法与古人比拟,也不可能复现古人的面目。假设将书法恢复到唐、宋、元、明的状态,勿说不可能,更是无意义。与古为徒,并不仅仅是继承古人的书写状态,而更重要的是传承古人不断创新发展的精神。否则,书法艺术只有死亡了。书法传统最有价值的部分是创新的精神、发展的精神。令人欣慰的是,当代有作为的书法家清醒地看到这一点,义无返顾地深入思考,不断探索传统书法在新时期的表现实践,打造书法时代的特征。

  赵雁君的成功正是建立在他对传统的理解消化上。赵雁君的书法立足传统、扎根传统,然而,他在思想上、方法上从来没有把传统当成一成不变的创作资源,更多的是将传统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上、放在书法发展的脉络上、放在当代书法创作的语境中去认识和把握。“为己作所用”是他把握传统的一个法则,“风格的提炼”是他的艺术追求。

  绍兴作为书法圣地,不仅仅是“二王”活动之所,更重要的是自元代以来,在这块土地上孕育了一大批中国书法史上耀眼灿烂的星座。元代的杨维桢,明代的徐渭、陈洪绶、倪元璐,直至现代的徐生翁,都是重个性、重创新、重主体情感抒发的艺术大师,都是对传统书法表现形式进行重大突破的一代宗师,流风所趋,绍兴书法成为中国书法艺术创新开拓的圣地。赵雁君生于斯,长于斯,先贤们的思想结晶、艺术成果对他潜移默化,他的行草源自“二王”,脱化于“二王”,追求个性解放的传统绍兴书风无疑深深哺育着他,确立了他追求书法作为艺术表现个性情感的目标,培养了他的综合、揉和、求新、构筑的不凡能力。他对传统书法的研习,视野开阔,目光远大。他总结“二王”以来传统书法的风格,揉和文人书法的雅致、温和与民间书法的醇朴、野逸的结合,构成了其“既野性又温雅,既直抒胸臆又不失法度,既精致流美又生拙率意”的书风。

  赵雁君书法的当代价值更在于“激活传统”的方法。

  赵雁君在“二王”书法的研习上,没有简单地偏执于王字表面的形式构成,他对王字的流变和王字风格种类作了梳理研究,特别是将王字放在特定的魏晋时代书风流变的过程中去考察,放在王字对后世书风影响的长河中去探究,他的《王字风格构成论》正是他书法创作的一个理论基点与实践总结。他从晋人残纸、汉简帛书、魏碑墓志等民间书法的研究观照中得到启发,他将“原始的晋人书迹”融入“二王”书法创作,一改前人对“二王”精致华贵的片面沿袭,发展了“二王”的审美体系。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其作品频频在全国各大书法展览中获奖折桂,奠定了他在中国书法的精英地位。

  徐渭书法风格对赵雁君的影响更是十分明显。传统的观点,似乎“徐渭不可学”,而当今的这个绍兴人却置若罔闻。而且,他认为从风格学意义上来说,徐渭书风就是“经典”,即或是王字风格的反叛。徐渭书法运笔超脱,狂放不羁,气势雄健,情感激烈的风格深深感染了他,使他找到一种更为符合其追求的表现方式和风格,解决了“二王”书风如何表现雄强、大气的困难。长期以来,以“二王”字作楹联书法,往往雅致有余而气势不足。而以碑入帖作联,又往往得奇拙之趣失之清和。赵雁君找准王字与徐渭结合点,解决了“二王”书难以表现大字的难题,他曾以楹联的形式创作了一大批佳作,让书坛耳目一新。

  赵雁君对书法表现形式有着天然的创造力,他善于用笔,提按随意,将笔锋的各个层面都为其所用,翻转起伏,八面出锋,营造强烈的视觉效果。在用墨上,浓淡并用,浓如漆,淡如晕,其独特的宿墨效果借用传统大写意的特点,在书法上的运用可谓空前。在字型的处理上,有的字型横宽,有的字型竖长,大小随形,有法而不循法,变化天然,或颠仆,或偃仰,有的数字相连,一笔写就多字,笔头饱蘸墨汁,写到笔枯时方重新蘸墨,故有墨色浓湿,逐渐到后面有的字则干笔飞白,乱头粗服,天真烂漫,洗尽铅华之气,重厚重浑朴之趣溢于意表。赵雁君在书法表现形式上的开拓,是古老书法在现代语境下的解读,是时代书法特征的表现,给当代书坛极大的启发,产生很大的影响,被誉为“赵雁君现象”。

  鲍贤伦先生在《赵雁君行草楹联集》序言中说:赵雁君作为个案具有的典型性,在于提供了这样一种可能:主要不是靠传统的书斋修为,不是靠学院的形式研究,而是将复杂而生动的社会实践与笔墨世界直接打通,社会实践塑成的生动个体成为书法对象的生动主体,所有的观念,所有的技艺,所有的材料都被“我”所选择、过滤、改造,鲜活的实践个体与鲜活的书法风格相互作用、相互因果、共同生长。艺术风格的丰富性得到社会形态丰富性的有力支持。如此成就的书法家或许更有可能具有史的意义。

  这是多么沉甸甸的意义。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艺术品收藏 00012 激活传统 2007-5-11 浙江日报000122007-05-1100016;浙江日报000122007-05-1100017;浙江日报000122007-05-1100006;浙江日报000122007-05-1100005;浙江日报000122007-05-1100028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