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5版:钱塘江
3  4  
PDF 版
· 热爱话剧
· 不变的称呼
· 会说话的钞票
· 飞越
喜马拉雅
· 忆与名家品酒时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5月11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热爱话剧
■裘山山
  

  曾经写过一系列“热爱”文章,如热爱游泳、热爱植物。也想写《热爱话剧》,但迟迟动不了笔。扳指算了算,迄今看过的话剧还不到20部,能算热爱吗?可是,看过的电影上百部了,却从未起心写一篇热爱电影的文字,可见,我对话剧还是情有独钟的。

  就说说我和话剧的缘分吧。

  我看第一部话剧,是在大学校园里。省人艺到我们学校演出,就在饭堂里搭台演的,是《绝对信号》。小剧场戏。剧情我早已忘了,只记得心情很激动,站在板凳上观看的,看完后还久久不愿离去。那些演员在拆卸道具,胆大一些的学生上前去和他们说话,我就跟着旁听,傻乎乎的反常,不知道自己究竟想做什么,只是觉得激动得无法回寝室去睡觉。

  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文艺复苏,继而兴盛,大学里到处都是文学青年,文学社团。我也常常逃了课去参加文学活动。记得有个周末看到一个剧院在演话剧,马上就买票看,名字叫《血总是热的》,是工厂的戏。我也是看得很激动。其实,那时的话剧政治味道很浓,说教多过艺术,但毕竟是舞台戏啊,让我很着迷,每次都看得热血沸腾,充满了表达的欲望。

  有时想想挺奇怪的,我很讨厌矫揉造作的东西,在大家眼里我也是个本色的人,写的作品历来朴实本分,不玩儿花样。可为什么会喜欢话剧那种拿腔拿调的说话方式呢?是不是缺什么补什么啊?或许在歌剧、舞剧、话剧、戏剧这些舞台剧中,话剧与我最接近?我不善舞蹈,不能高歌,不会唱戏,但话还是会说的。再或许,喜欢什么事物跟喜欢什么人一样,是说不清道不明的。总之,话剧与我心里的某个点契合了,它能燃起我的热情。

  没想到不久之后,我就参加演出了话剧。

  大学毕业前,我们年级的同学准备排一场话剧来纪念我们即将结束的大学生活。大伙就选了一个发表在《十月》杂志上的剧本:《这里不远是圆明园》,写大学生生活的。学生导,学生演。“导演”在挑选演员时,竟然把我给挑上了,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的普通话标准。我连忙推辞,一想到要站在舞台上面对大众,我手脚都不知往哪儿放。虽然我喜欢话剧,但我喜欢的是看而不是演。我还记得我跟导演说,如果是广播剧我肯定参加。我从来没在舞台上站过,连那种业余演出都没参加过。但导演说,实在找不出人了,你知道我们的绝大多数同学都是四川人,不是四和十不分,就是南和兰不分,或者飞和灰不分。虽然我们都是中文系的,都将成为语文老师,但生就的舌头很难改变。

  我推却不过,只好硬着头皮上了。我出演的是女二号,一个性格古怪的没有男朋友的大龄女生,还是班长,名叫封虹。我就努力去揣摩一个所谓老姑娘的心态,自己设计一些动作,设计一些语气和神情。开始上台时我总是犯傻,不是紧张得忘词就是被别人逗笑。后来慢慢适应了,能连贯说出台词了。

  排演到一半时,导演请来省人艺的著名演员高老师为我们作艺术指导。高老师看了我们的排练后,特意问导演,那个演封虹的同学叫什么名字?导演回答了。高老师说,她很不错,有潜力。

  我简直是惊呆了,大家也都惊呆了。高老师接下来说,在戏剧表演上有两个系论:一个是斯坦尼斯拉夫体系的,主张体验;一个是布莱希特体系的,主张表现。这个同学属于后者。其他同学多为前者。虽然各有千秋,但我个人还是更欣赏布氏的表现型。

  原来是这样!怪不得我一个女同学每次排练都声泪俱下,排练完了久久不能平复。我当时还很羡慕她,心想她怎么说难过就难过,说掉泪就掉泪呢?真像个演员啊。我怎么就这么投入不进去呢。搞了半天我和她不属于一个家族啊!

  遗憾的是,这颗“新星”有个很大的缺陷,嗓门儿太小,用行话说,音域太窄。排练时这缺点还看不出,正式演出就不行了,无论我怎么努力,后排都听不见我的声音。那时又没什么好的音响设备,全靠自己喊,一喊就走样了,比如我演那老姑娘,断是不会喊着说话的。就因为这小细嗓子,断送了我的艺术生涯。管你是斯氏还是布氏,先得有个好嗓子啊。

  后来毕业了,踏上社会。用我在小说里写过的一句话形容:我们的生活从抒情转入了叙事。甚至夹叙夹议,牢骚满腹,哪还有心情看话剧?一个个都在疲于应对自己生活中的角色,无论音域大小,都在努力说着自己的台词。那个期间,我只好找话剧剧本来看,曹禺的,老舍的,契诃夫的,还有尤金·奥涅尔的。但那和看舞台上的话剧,完全是两回事。

  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三十多岁之后,我才又开始有机会看话剧了。成都看话剧的机会很少,我就利用出差去北京的机会看。每次去北京前我总是先打电话问朋友,那个期间是否有话剧上演,若有,出差的积极性顿时高涨。这样努力多年,我大概在北京看了十多场话剧。

  我曾经说,我的创作理想之一,就是写个话剧。但这个理想至今没有实现,甚至都没列入计划。因为我没信心。我知道话剧很难写,不是我等平常人能拿下的,它需要天分。我就退而求其次,指望我的作品能搬上话剧舞台。好歹,这一打折理想已经实现了。

  由我的小说《我在天堂等你》改编的话剧,已经在北京的话剧舞台活跃多年,获得多项大奖,似乎所有的话剧奖戏剧奖都拿到了,影响甚大。当初改编方与我商谈时,我为了表达对话剧的热爱,或者说支持话剧事业,当即表示无偿转让,一分版权费也不要。最近,又有人表示想将我的另一部长篇小说改编为话剧,我仍表示愿意免费转让,只要他们首演的时候请我去看就行了。

  今年是中国话剧诞生一百周年,各地都举办了很多纪念活动,话剧舞台一时显得非常活跃。我年初回杭州,杭州也在举办“向话剧致敬”的活动,我姐姐知道我喜欢看话剧,弄了三场的票。可惜因为种种原因,我只看到其中一场,是引进的外国剧《上帝负责》,由青年学生排演。我心里还是很愉快的,毕竟这是我第一次在家乡看话剧。其实到现在为止,我仍对话剧理论一窍不通,甚至都说不出有哪些话剧大师,有多少话剧经典剧目。可这并不妨碍我的热爱,感性的,女性的热爱。

  最后,我想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来纪念中国话剧诞生百年:我将我从大学时代至今,这二十多年来所看的话剧一一列出。它们是:《绝对信号》,《血总是热的》,《于无声处》,《这里不远是圆明园》,《茶馆》,《雷雨》,《日出》,《贵妇还乡》,《推销员之死》,《萨拉莫的女巫》,《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切·格瓦那》,《风月无边》,《赵氏孤儿》,《金大班的最后一夜》,《我在天堂等你》,《暗恋桃花源》,《有多少爱可以乱来》,《上帝负责》等。

  谨以此,向从事话剧事业的人们,致以我最诚挚的敬意和最衷心的感谢。有了你们,才有我这一生的热爱,和热爱的幸福。    

  [作家简介]:裘山山,女,1958年出生于杭州,1983年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员,四川省作协副主席,《西南军事文学》主编。1978年开始发表作品,主要为小说和散文。曾获解放军文艺奖,第八、第九、第十、第十一届《小说月报》百花奖,夏衍电影文学剧本奖等,部分作品被翻译为英、日、韩文。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钱塘江 00015 热爱话剧 ■裘山山 2007-5-11 48256F32002924A6482572C800310613;48256F32002924A6482572C800324DDE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