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4版:新闻周刊·调查
3  4  
PDF 版
· 数据速递
· 从全球化视角
辩证看待“三十难立”
· “寻亲大会”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5月10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从全球化视角
辩证看待“三十难立”

  今年夏天博士毕业的于洁,正当“而立”之年。在她看来,30岁是一个尴尬的时间点——你长大了,但你却不能肯定自己成人了。

  零点研究咨询公司最新完成的一项调查显示,稳定、自我实现和成熟,是现在年轻人心目中“长大成人”的主要标准。若以此衡量,于洁和她的同龄人简直可以被定义为“三十难立”的一代了。

  你“三十而立”了么

  “2005年时还不是这样的。那时,还有很多大学让我去试讲,但今年根本连试讲的机会都不给你。目前我能找到的最好工作,就是去大专院校做一名教师。”即将走出大学校门的于洁,现在最大的烦心事就是找工作了。

  一年前,于洁有了自己的宝宝,“9斤,护士都吓坏了”。孩子的出现打乱了她原来的生活轨迹,她不得不延迟一年毕业。正是在这一年里,许多事情开始变化,机会似乎离她越来越远。这一年,于洁正好30岁了。

  “没人愿意要一个毫无工作经验已经30岁的博士!”

  于洁语速很快,她说,现在孩子的户口又成了新问题,既不能落在学校,也不能落回老家。在家里,公公每天都问我什么时候去工作……”

  于洁海外留学的朋友却很羡慕她的生活——30岁,有家庭,有孩子,有房子,这离他们来说还很遥远。对于朋友们的羡慕,于洁不以为意。

  “三十而立,关键是要独立,特别是经济独立。这至少在工作3年之后才有可能。”

  根据调查,像于洁一样期待经济独立的30岁人不在少数。数据显示,55.3%的人认为,稳定的工作是“长大成人”的最重要标准,“有自己产权的房子”(52.3%)、“婚姻美满幸福”(43.8%)、“有稳定的收入”(41.0%)等指标紧随其后。同时调查还表明,近三成受访者仍没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

  成年有多重样本

  对于孔子所言的“三十而立”,钱穆先生在《论语新解》中是这样解释的:“立,能确有所立,不退不转,则所志有得有守。”

  社会转型期的断裂使社会的多重利益分化。时至今日,“立”的定义也有了各种各样的标准。尽管近一半的被访者认为,“立”的标准首先就是生活稳定,但还有近两成的人认为,成熟的心态才是成人的标志。

  周伦就是这么认为的。30岁对于他来说,意味着人生方向的确立。“稳定并不是最重要的,30岁其实是在积累资源。这时你不需要再去证明自己了,淡定一些,对问题的看法成熟一些,从心智方面达到‘立’的标准。”

  周伦的焦虑和压力更多地来源于他所在的IT行业,“前有狼,后有虎。有焦虑和压力,这很正常,IT行业是一个充分竞争的行业,淘汰率高。”年过三十的周伦已经有三次跳槽的经历,目前,他又在酝酿着第四次。这一次,他甚至考虑离开IT业,到一家民企任中层管理人员。“现在的工作已经没有上升的机会,到了40岁就没有竞争力了。”他这样解释。

  “毕业时对人生的规划很清楚,工作后变得模糊了。现在,到了30岁,应该是第二次清晰的时候了。”周伦称这几年来,有挣扎,但没有痛苦。他自认心态还不错,“我现在家庭幸福,孩子健康,虽然是给别人打工但也还OK啦。”周伦的语气很轻松,尽管他也表示,现在的状态是在“熬日子”,但他觉得这“并不矛盾”。

  与此同时,调查也反映出人们的另一种担忧——46.8%的人认为自己尚缺乏成熟的人际关系网络、没有深谙为人处世之道,同时还有41%的人认为自己的身体并没有达到成熟健康的最佳状态。

  谈到30岁这个年龄,赵眉又是另一种体悟。“30岁对我来说,是最重要的一年。在此之前,可以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但一过30岁,就变成‘应该做什么就做什么’了。”

  赵眉在自己30岁的时候辞去了出版公司的工作,成了一名自由职业者,为下一步创业做准备。“事业可以重新开始,在这个领域,没有年龄的限制,但精神和心灵应该稳定下来,至少我已经知道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工作思路。”

  与周伦、于洁相比,赵眉这30年走得有些坎坷。她是家乡第一个考出去的大学生,然而知识并没有改变命运,她曾因毕业后找不到工作而去国家级贫困县支边3年,“北漂”的时候更是天天跟表妹挤在一张木板床上栖身。“厄运和困境是改变命运的最好契机。”二十八九岁时,赵眉的好运气终于来了。她取得了北大的硕士学位,并在一年内做到国内一家大型图书公司编辑部主任的职位。在工作最顺利的时候,她却辞去了工作,决定做自己的图书公司。

  赵眉认为,尽管她的事业才刚刚开始,但重要的是,她已经在精神上为自己寻找到了一个恰当的位置。

  然而零点公司调查所反映出的结果并不都这么乐观:43.1%的人还没有过上自己喜欢的生活,40.5%的人还没有找到让自己满意的工作,甚至有38.9%的人还不知道30岁之后自己要过什么样的生活。

  全球普遍“三十难立”

  “三十而立”的标准距今已有两千余年,这一标准是否还适用于高强竞争与快节奏的今天,当代人又为何迟迟不立?

  按照美国人口普查局与美国社会学协会定义,30岁之前完成学业、离家居住、结婚、生小孩、经济独立者算作“长大成人”。其实,不仅是在中国,“三十难立”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

  时下,流行用“尼特(NEET)族”称呼那些未受教育、没工作、不参加就业辅导,终日无所事事的年轻人。仅从称呼上就可以看出,这样的族群遍布全球——在美国、加拿大,他们被称为“归巢小孩”(Boomerang Kids),指的是孩子毕业又回到家庭,继续依靠父母的照顾及经济支援;在英国,他们是“口袋小孩”;在德国,他们被叫做“赖巢族”;在意大利他们是“妈妈的小孩”;在日本被称为“飞特族”;国内则习惯把他们叫做“啃老族”。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认为,“三十难立”实际上是社会发展形成的。“在成长过程中,这一代人缺乏担当责任和磨炼的机会。这和教育中缺乏社会实践的环境与机会不无关系。这并不能完全归咎于这一代人,社会也并没有支持这种实践。”

  “另一方面,社会整体的不稳定性也直接导致了‘三十难立’现象。信息社会延长了学习周期,社会平均初次就业年龄一再被推迟。为了增加就业砝码,很多人不得不选择继续在校深造,以至于不少人刚一走出校园就接连面临成家立业的人生关口。”

  “此外,社会转型期引发的普遍性彷徨,也一直困扰着部分年轻人的成长。工作后,职场竞争压力扑面而来,整个社会越来越推崇成功,更加重了这代年轻人的负担。”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孙立平教授曾撰文指出,社会转型中,发展的机会越来越集中,竞争也就越来越大,“而立”的成本无法估量。

  据《中国青年报》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新闻周刊·调查 00014 从全球化视角
辩证看待“三十难立”
2007-5-10 浙江日报000142007-05-1000023;浙江日报000142007-05-1000026;浙江日报000142007-05-1000024;48256F32002924A6482572D500302353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