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是我省茶叶采摘的高峰期,可许多地方却出现了采茶工难招的困境。
泰顺县玉塔茶厂想招60个采茶工,结果茶厂负责人老叶到福建、温州等地跑了一圈,却只招到10来个人。该县有关领导忧心忡忡地告诉记者,全县20多家茶厂都面临“采茶工荒”,照这样下去,全县5.3万亩茶园将有三分之一的青叶“老”在茶树上。
同样的苦恼困扰着杭州余杭区。该区径山镇一家茶厂原来向安徽预约了500多名采茶工,可最终来了不到一半人,造成许多早茶不能及时采摘,茶厂损失30万元。
“采茶工紧缺现象前些年也有,但像今年这样矛盾突出还是少见。”省农业厅有关专家算了笔账,我省年产名优茶5万吨,按采1公斤名优茶2个工日、采摘时间50天计算,每天需200万个采茶工,而实际上我省到位的约150万,缺口达50万人。
采茶工为何紧缺?一个主要原因是近年来我省茶叶发展迅猛,加上名优茶采摘方法严,造成采茶效率低,采茶工供需矛盾突出。另一方面,采茶工属季节工,全年采茶期仅2个月左右,随着就业岗位增多,采茶对安徽、江西等地民工来说已缺乏足够的吸引力。
采茶成本由此大幅提高。开化县一家茶叶生产龙头企业招了1500名采茶工,包吃包住不说,工资也上涨,算下来每公斤干茶的采摘成本比过去高出20多元。就全省而言,采茶成本近年来正以每年20%的速度递增,已占茶叶生产成本的一半。茶叶的利润空间因此不断缩小。
因采茶工紧缺造成的采茶成本上升,正成为影响浙茶竞争力的一大因素,必须尽快想办法解决。有关专家指出,当务之急是各地要加强劳动力资源的定向交流,通过搭建采茶工交流平台,以解众多茶厂的燃眉之急。但考虑到劳动力成本不断上涨等因素,要从根本上弥补采茶期每天50万个劳力缺口,必须加快推广机械采茶。根据规划,到“十一五”末,我省茶叶的机采面积应达到50%。
在国外,印度、日本等国已基本实行茶叶机采。但与这些国家单纯生产红茶、蒸青茶相比,我省名优茶品种多达20多个,光外形上就有扁型、针型、芽型、卷曲型等10多种,采摘要求不一、标准较高,增加了机采的难度。省农业厅专家认为,我省过半以上的名优茶采摘时都追求单芽或一茶一叶,不仅加剧了采茶工的紧缺,而且不利于机采。因此,除高档名优茶对茶叶外形有较高要求确需人工采摘外,从规模化生产而言,应推广机采,在茶叶的香气与滋味上下功夫。目前,我省科研部门正在加快名优茶机采机械和技术的研究,茶叶生产厂家也必须加快转变观念——从过去的过于注重茶叶外形向加强炒制工艺研究、注重提高内在品质等转变,这样不仅有利于机采的推广,“采茶工荒”的问题也将会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