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卖旅游纪念品的小摊,居然能引来美国旧金山的“回头客”;两本旧练习簿改成的留言本,居然写满了60位各国游客的感激之语。在桐乡乌镇,“眼镜阿婆”已经成为这里的一道风景。
“看见别人宰客,我心里就会难过”
在乌镇常丰街117号的门口,我们找到了“眼镜阿婆”的小摊。在不过一张书桌大小的木板上,摆满了蓝印花布、扇子、头巾、小鞋子等乌镇特有的小玩意儿。整条常丰街上,都是这样的小摊。
正值黄金周,乌镇街头游人如织。但常丰街所有的小摊,还是“眼镜阿婆”的最为闹猛。“眼镜阿婆”卖东西也不像别的摊贩一样高声叫卖,而是耐心地回答着游客们的各种问题。
“眼镜阿婆”名叫李国光,今年54岁。一同看着这个摊子的,还有她的姐姐李玉英,64岁,同样戴一副眼镜。
阿婆的小摊就摆在自己的家门口,商品都来自镇上的手工作坊。她有一个原则,利润控制在10%至15%,从来不喊高价。一同摆摊的邻居都笑她傻:“出来旅游的都是有钱人,不在乎多花几个钱,把价格叫高点,他又不会专程回来找你算账。”
但阿婆就是这么“傻”。游客问她:“别人的扇子都卖10元20元,为什么你这里只卖5元?”她老实交代:这个扇面不是真丝的。游客买蓝印花布时问她会不会褪色?她直言不讳:这是传统手工染色的,会褪色。游客一听,转身就去别的摊位买“不会褪色”的蓝印花布。我们问阿婆:“会褪色的布,谁肯买呀?”阿婆说:“凡是正宗手工染色的蓝印花布都会褪色。如果我告诉游客不褪色,他们买回去后跟别的衣服一起洗,不是把其他衣服都糟蹋了?”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宰客现象在旅游景点比较常见,阿婆的“实在”因此显得“另类”。阿婆说:“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靠嘴巴骗来的铜钿,用起来也不安心。看见别人宰客,我心里就会难过。”
在阿婆的留言本上,几乎每个留言者都会提到“价格公道”、“热情”、“淳朴”。北京化工大学的许娜在阿婆这里买过一次小鞋子,第二年她又带着一帮同学成了阿婆的回头客;日本人中村猛分别用日文和中文留下了“安全买物”的留言;就连带团的导游,也愿意损失可能的“灰色收入”,把游客带到阿婆的摊子上来“团购”。
“光是看看这些留言,就开心得不得了”
来自美国旧金山的华裔游客刘昌惠在留言本上写道:“非常感谢您!如能再到这里,我一定再来看望您!”
“喏,就是她。”阿婆拿出两张照片。原来,2005年11月11日,刘昌惠在乌镇游玩时,为了拍摄水中游船的镜头而摔倒在河埠上,全身上下都是泥水,十分狼狈。阿婆放下自己的生意,把她带到自己家里,帮她洗刷干净。刘昌惠要掏钱感谢,被阿婆谢绝了。因此,刘昌惠与阿婆合影留念,并写下了感谢的留言。
2006年年底,刘昌惠带着自己的女儿,再次来到乌镇,找到阿婆合影。随后,她委托上海的亲戚,将两次合影的照片寄给了阿婆。
两本留言本上,除了中文,还有英文、日文、韩文,甚至还有漫画。阿婆说,不管买不买东西,谁都可以在上面划两笔。有的游客甚至把它当成“到此一游”的证据。
对于每一条留言,阿婆都能准确地回忆起是如何写下的:“这个清华大学的小伙子,是我帮他去跟酒厂侃价,买到了批发价的‘林家三白酒’。”
摊位虽然狭小,但阿婆将留言本放在最显眼的地方。闲来无事,阿婆总会拿来翻翻。“这倒不是为了做广告。每一条留言都是一段美好的记忆。光是看看这些留言,就开心得不得了。”
“乌镇的每个居民,都应该成为一道风景”
阿婆从小就生活在乌镇,很少出远门。通过与游客的交流,她知道了外面不少的新鲜事。阿婆和她那色彩斑斓的小摊,连着身后古旧的木门板,也成为不少游客镜头中的风景。
就连那些原本受阿婆低价“影响”的邻居,也在或多或少地学习阿婆的经营方法。“没办法,这是我逼出来的。谁也不会到卖得贵还翻白眼的摊头上去买东西。”因为整条街的价钱都比较低,越来越多的游客都跑到这里来买纪念品。阿婆无形中还带旺了别人的生意。
“我就是用我的真心诚意,去换游客的开心适意。我要让游客知道,乌镇不光是景色美,人也很好的。”阿婆说。
(本报桐乡5月3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