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7版:媒体点击
3  4  
PDF 版
· 香港官方民间共扛假货风波
· 香港“假货危机”化祸为福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2007年4月30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香港“假货危机”化祸为福
  “假货风波”甫一曝出,香港各界均有反应——香港旅游事务署计划针对以次充好问题,将“商品说明”纳入扣分监督体系;香港旅游业议会立刻抵京,了解事件经过并搜集调查资料;香港消委会则称将考虑把游客经常购买的产品的参考价格,放上互联网供游客查阅,同时将检讨现行相关法例,从制度上解决对不良销售手法的举证和执法困难,等等。

  几乎所有涉及旅游业的部门和组织,从政府到民间,都迅速做出了反应;更引人注目的是,各方对于此事的处理思路,并非只停留于被曝店铺的个案上。

  平心而论,在任何一个城市,售卖假货、以次充好等都是少数商家的个体行为,多数商家还是遵守法律、诚实经商的,一句话,是个案,非普遍。但是一滴水见太阳,个体问题是整个管理机制的反映。如果目光仅停留于处罚个别违规商家,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只能治标不治本。

  涉及信誉问题的个案更具有普遍性。俗话说,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汤。少数商家不轨,消费者的惩罚却可能由全体商家承担——当消费者无法确定受害的具体品牌时,就会对整个地区的商品望而却步,最终影响的是全地区的信誉。以前内地发生的假酒事件、毒大米事件便是如此。此次香港“假货风波”,被曝光的是“皇室钟表珠宝店”等几个商家,但人们口口相传的却是“香港假货风波”,影响的当然也是整个香港的形象。很高兴看到,香港并没有视售假为商家的“个体行为”,而是从更深层次寻找失去监督的原因,进而从机制上堵住导致类似事件再发生的漏洞。可以看到,所谓“树大有枯枝”,根除市场中的不法现象,关键是建立一个迅速反应消除纰漏的监督体系,如此,对香港来说,“假货风波”便是福非祸。

  (综合《广州日报》《人民日报》报道)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媒体点击 00007 香港“假货危机”化祸为福 2007-4-30 浙江日报000072007-04-3000009 2